药物“番号”的由来
2017-06-22李定国
李定国
最近看到几篇文章,提到“606”是某位科学家经过六百零六次试验才成功的,因此就将此药命名为606。其实,这是讹传。记得建国前,有一些中小学,甚至大学教师,为了鼓励学生养成勇于实践和不怕挫折的精神,便讲起了某个科学家在研究工作中坚韧不拔、屡败屡试而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最常提到的例子便是抗梅毒制剂606,说是606的发明者在研究这种药物时,连续失败了605次,但他毫不气馁、坚持奋斗,终于在第606次试验中获得成功。这个故事先从国外流传,后传入我国并一直传颂至今。直到目前,有的人还把这讹传当作真实故事。
事实上,没有一种数字代号命名的药物、杀虫剂或农药,是以获得成功的试验次数为代号来命名的。这些“数字名称”(药物的“番号”)的来源主要有三类:其一是化合物的编号;其二是化学分子式;其三是研制成功的年月。现分述如下。
来自化合物的编号
606和914是德国科学家保尔艾利希(1854-1915)在20世纪初发明的治疗梅毒的有效药物,叫“胂凡纳明”(即二氨基二氧偶砷苯),其商品名称为“606”。此后,便出现了所谓艾利希经606次试验而获得成功的传说。
其实,药名“606”并不是试验次数的记录,而是化合物的编号。艾利希在医学院毕业后,就着手研究传染病的化学治疗问题,他从大量现成的化学染料中筛选疗效高、毒性低的药物。他在做这个工作时,采取了化合物编号的办法(这也是迄今为止大部分科学工作者筛选药物采取的办法),他从一种治疗锥虫病的药物“阿托克西尔”的化学结构得到启发,合成了数千种砷苯化合物,然后对其一一筛选。在这些药物中,现有文献常提到的大约有5种,就是艾利希命名的5号、594号、606号、914号、1206号,其中606号化合物就是驱除梅毒的良药,叫做胂凡纳明。以后,914号研制成功,便叫它为新胂凡纳明,这“新”的驱梅毒剂,其商品名叫“914”。
还有几种抗结核药也是以化合物的编号作为商品名的,如20世纪60年代使用的“1314th”(乙硫异烟胺),“1321th”(丙硫异烟胺)等,数字后面有“th”显然是序数词。
有机磷农药,大家多数熟悉以数字命名的商品名有1059、1605等,其实都是化合物的编号。如1059,乃系德国研究单位内部编号E-1059的序数,它是“内吸磷”的商品名。1605也是德国研究单位的内部编号E-1605的序数,亦为“对硫磷”的商品名。此外,1240(乙硫磷)、3911(甲拌磷)、4049(马拉硫磷)等都是编号的序数。
来自化学分子式
农药(杀虫剂)666既不是试验次数,也不是化合物的编号,这个数字作为商品名则源于它的化学分子式。666这种农药是用一种叫做苯的化学物质,在紫外线照射下和氯气作用生成的:C6H6+3Cl2=C6H6Cl6从其生成“666”粉的分子式,便可看出它是由六个碳原子、六个氢原子、六个氯原子组成的,所以叫做“666”粉,其化学名称为六氯环已烷(即六氯化苯)。
223是杀虫剂“滴滴涕”的别名,系一种有机氯杀虫剂,其化学名为二氯二苯三氯乙烷(dichloro diphenyl trichloroethane),缩写为D.D.T,按汉语谐音译为滴滴涕(每一滴都能让害虫痛哭流涕,含泪而亡)。223即二氯二苯三氯乙烷之简称。
来自研究成功的年月
654-2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常用药物,它的化学名叫山莨菪碱。它是1965年4月从我国特产植物山莨菪碱中提取的一種生物碱,故以研制成功的年月而取代号为654,其天然制品称为654-1;因药源有限,提取工艺也很繁琐,成本又高,后来采用了人工合成的方法生产出合成制品,取名为654-2。
以研制成功的时间命名的药物,有“84消毒液”,“84”这一数字代号即1984年。因为这种消毒液是北京地坛医院(原北京第一传染病院)于1984年研制成功并投放市场的。
抗休克和扩容的血浆代用品羟乙基淀粉,又称“706代血浆”,乃因其系我国20世纪70年代开发研制的。治疗痔疮的“603消痔液”为江苏省中医院于1960年研制出来的。
红汞俗称红药水,人们还把它叫做二百二,这二百二其实并非数字220,倒是因为红汞只能对付小伤,便给它取了带贬义的绰号,就如人们把痴人称作“二百五”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