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局限了我们的教学方式?

2017-06-22陈清

教师·中 2017年5期
关键词:用兵教学方式课堂

陈清

信手翻开手边的《三国演义》,重温古战场的金戈铁马。思英雄际会,感儿女情长。任思维的精灵在想象的空间自由驰骋。突然思维停下了脚步,一个问题出现在脑中 :为什么文有凤雏庞统、卧龙诸葛孔明,武有关、张、赵、马、黄的蜀国,最终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局面,而起始阶段文、武皆不如蜀的魏国却笑到了最后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又细细品读原著,似有所悟。

看诸葛先生的初次用兵:

……孔明遂聚众将听令……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军马。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又命“于樊城取回赵云,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众将皆未知孔明韬略,今虽听令,却都疑惑不定……玄德亦疑惑不定。

此后,先生用兵,愈见老辣,愈显神秘。

再看曹操的用兵之道:

“……且说曹操得了徐州,心中大喜,商议起兵攻下邳……”

“……曹军新到,闻之皆惧……曹操与众谋士商议……”

“曹与诸将商议破绍之策……”

贾诩入见,操曰:“丞相主意若何?”“公所见若何?”……“公知吾阵前对语之意否?”

如果说诸葛先生第一次用兵还不敢托大,有把诸同志聚到一起,吩咐要怎样怎样,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包括刘备在内的所有人都是一无所知的。往后的用兵,先生甚至都不屑把众人聚到一块了,叫一人来交代完毕,再叫另外一个来吩咐一遍。众人只知道自己干的任务,其他人做什么不得而知。久而久之,蜀将们都不会思考了,更不要说把握全局的能力了,完完全全成了军师的一枚棋子而已。

反观曹操的用兵,可以说跟诸葛亮完全不同。你看,每次都是聚众将“商议”。难道曹操不会用兵?不是的。从他与贾诩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很多次战役,他都是心中有数的。之所以每次都要聚众将商议,我想,一是曹操需要完善自己的作战计划;二是他有意识地培养后备人才。将领们在一次次的商议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了。

来看看我们的课堂如何?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师:(课件出示购物情境图)指名说数学信息。指名读问题:一共要付多少元?

师:你会列式解答吗?

生:3×12+4×15。

师:(一怔)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3×12=36(元) ;4×15=60(元); 36+60=96(元)。

师:(满意)你能说说每个算式的意义吗?

……

我们的课堂,是不是跟诸葛先生神似:题目一出示,学生或许还没看清楚,就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学生说的跟自己的预设不同,就马上打断学生的发言自己急着补充;生怕学生有错,容不得学生出错。整节课没有给学生说完整话的机会,更不用说给学生纠正说法的机会和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索、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为什么在课改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的教师还热衷于“填鸭式”的灌輸教学呢?

第一,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尽管素质教育提了多年,但在很多小学的教师中,应试教育的影子还是挥之不去。尽管有人说“三流的教师教知识,二流的教师教方法,一流的教师教思想”,但教思想无从着手,教方法需要时间,“灌输式”的教知识似乎更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第二,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教师接受学生挑战。以“灌输式”为主的课堂,教师独霸话语权,一切以教师的预设为中心,以教师的自我为中心。学生只是接纳知识的容器,只是配合教师表演的道具而已。这样的课堂,一切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没有错误,不容有错;不必担心有旁逸斜出,因为不允许有旁逸斜出。这样的课堂,至少从表面看来是顺畅的,这样的课堂,教师在课前、课中都不用花费太多的心思。稍有几年教学经历的教师,仅凭经验就可以上出流畅的课。而一旦改变教学方式,把以教师的教为主转换为以学生的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学生学习的盲点在哪?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课堂上会生成什么问题?生成的问题中哪些是可以为本节课学习内容所用,需要即时解决的?哪些问题是可以一笔带过,忽略解决的?……这些对于教师来说都是未知的。对于这样充满无限未知的课堂,就需要教师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充分的预设,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的和非专业的知识,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倾听与判断力,需要教师具有极高的教育机智。总之,这样的课堂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第三,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教师要相信学生能行。这一点,确实是好为人师的我们的一个硬伤,我们生怕学生不会,不敢相信学生离开了我们的循循善诱后经过自身的尝试能学会。因此,我们总是像母鸡护小鸡一样地护着我们的学生,担心他们出错,不容他们出错。于是乎,教师的喋喋不休充斥着整个课堂。但事实是,学生很多知识与技能的习得,并没有经过教师的传授,而是他们通过自身的观察、同伴的口耳相授学会的,如手机的使用、打电脑游戏等。

我曾经读过这样的一篇文章,大概意思说:印度某个城市,一边住着富人,一边住着穷人,他们之间用一道围墙隔离开。那些住在贫民窟的孩子,因为上不起学,而终日在街上游荡。有一位科学家想测试这些孩子的智商,于是在围墙一人高的地方开了个小洞,在小洞里安了一台电脑。前提是必须用英文来操作电脑。这自然引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他们围在电脑前,叽叽喳喳,不肯离去。终于,有几个胆大的孩子走到电脑前,这里摸摸,那里按按……过了一段时间,科学家惊奇地发现,不仅先前的那几个小孩,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能很娴熟地在电脑上玩游戏了。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很多知识与技能,孩子们经过自身的尝试,是可以学会的,教师要做的就是要相信学生的能力,不要给学生过多的干预。

第四,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教师舍得“浪费”时间。平时我们上课,都有预定的教学任务。尤其是上公开课,为了吸引眼球,还要加入一些“道具”。这样,在哪个环节大约花多少时间,事先都要心中有数。为了演好预定的教学任务,自然不敢把时间“浪费”在学生的表述上、“浪费”在学生的思考上,不求旁逸斜出,只求顺顺畅畅。

第五,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教师转变评价机制。我们的评价机制似乎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评课时,我们听到更多的是教师的教态怎样,教师的语言怎样,教师的机智怎样……而几乎听不到学生学得怎样。学生似乎只是教师教的道具而已。

正是因为转变教学方式,给教师带来了这么多的“要”,我们的教师也像诸葛亮的用兵之道一样,爱上了“一言堂”,爱上了“灌输式”,从而导致了“班中无大将”。而这正是我们大多数农村学校教学的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作者单位:福建省寿宁县南阳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用兵教学方式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施琅用兵的特点
曹操地下用兵
光辉的用兵实践 高超的指挥艺术——学习《贺龙用兵》一书的体会
略谈我国古代一些军事家的用兵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