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2017-06-22丁一平

教师·中 2017年5期
关键词:所感母爱初中语文

丁一平

情感教育主要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恰到好处地拿捏整个教材情感与认知之间的关系,并注重培养学生情感体验丰富性和内涵性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语文是一门极具人文情怀的科目,因此,情感教育是教师在就该科目对学生进行教授时的“催化剂”,同时也是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文章中心思想及作者所想所感的“强心针”。

一、引导学生领会情感内涵

在语文这一科目的考试中,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的所想所感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考点,这就充分体现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章主旨与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予以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抛砖引玉的积极作用,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应将点拨、引导的力度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不能直接说出答案,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又不能光提出问题却不作任何的提点,造成尴尬的教学局面。

例如,在教学《背影》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掌握生字、词且熟读课文后,向其介绍作者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再以文中的重点部分进行解析:“现在大家来想象一下,作者的父亲为给其买橘子而穿铁道、爬月台时的情景以及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而流泪的情景,并与同桌之间互相讨论,然后老师随机点一名同学上台和我一起为大家还原一下当时的场景。”当教师安排完学习任务后,学生们通常都会开始想象文中的场景,但同时内心又会忐忑不安,害怕自己被点名要上台与老师互动,因此,此时教师可先安抚学生:“大家不要害怕,老师既是严师又是慈父,放轻松就好。”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热忱后心中的紧张情绪便会逐渐减少,甚至还会有学生自告奋勇。通过情景演练,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父爱的深沉,使学生内心深受父爱的触动,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所想、所感。

二、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互动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时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主动且耐心地与学生们进行沟通交流,多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循循善诱,给予学生更多的包容和鼓励。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和情感后,也同样会在情感上作出相应的回应。教师与学生之间互相信任,就能够使学生将老师当作人生中的良师益友,在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并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教师的教育责任感,提高其教学水平。

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雪》这一具体内容时,笔者在引导学生自行借助相关工具书了解全文的生字词以及大概内容后,向学生们讲述该篇诗词的写作背景以及相关历史资料,以使学生们对该诗篇的中心思想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有初步的体会。再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设施向学生展现课前已准备好的视频和图片等各类相关资料,可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其中所描绘的壮阔场景,让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从而使其更好地理解全文内容以及作者的所想所感。

三、理论与实际情感的结合

随着时代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各阶层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不再只是注重理論知识丰富的人才,而是更倾向于吸收实际操作能力卓越的人才。而各中职学校一直以来都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教育重点,力求达到使其所培育出的人才更符合社会各岗位需求的教育目的。

例如,在教学完《我的母亲》这一课文后,笔者要求学生以“母爱”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而在学生写作之前,笔者除了让学生通过情景演练等方式,深化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及作者个人情怀的理解,还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发现生活中的母爱:“同学们,既然咱们学了这篇关于母爱的文章,并深刻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那么接下来就给大家几分钟回想一下你们的妈妈带给你们的关爱,然后跟大家分享。”实际上,当学生思考完后,内心对自身所受到的母爱是有非常多的感触和领悟的。情感细腻且感触颇深的学生在向大家分享其从自己母亲身上所感受到的关爱时还会在情感上感染其他学生。这样就非常有效地促进了理论与实际情感的结合,同时也使得学生所作的文章更具真情实感,更能打动人心,并使其作文的质量有了质的提升。

总之,情感教育不仅是顺应教育发展和语文教学需求的新型教育模式,更是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极佳途径之一。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情感教育来帮助学生不断促进其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新安.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2):116-117.

[2]董印发.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学周刊,2015(9):84.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潭县回民中学)

猜你喜欢

所感母爱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母爱大于天
送“君”千里路 语尽“意”无穷——听周丽蓉老师“最后一课”所感所思
说出你所想,写出你所感
母爱
母爱的另一面
“能动课堂”的所思所感
踏歌一路行 聆听花开声——践行生本课堂所见、所悟、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