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三部曲”
2017-06-22马鸿雁
马鸿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需要教师有效地开展阅读教学方法的指导。通过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阅读教学指导,我将其总结为阅读教学“三部曲”。
一、课前的有效预习
预习是阅读教学环节的第一步。课前预习是指课前学生自学新课文的内容,对课文有个大概了解,对文中的字词进行独立学习。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课前预习的有效性呢?
(1)提出明确的预习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针对预习内容提出明确的要求,学生按要求一步一步地完成预习任务,从而达到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一般有这样几个预习要求:①能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认识生字词。②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例如课文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描写了哪些景物等,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③对课文内容提出质疑,针对课文中的一些不能理解的词句,做好标注。这也是学生与文本初步进行对话的过程。
(2)熟读成诵,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学生在初读识字、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多次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即使对课文内容不了解,在熟读的基础上也会略知一二。长此以往,学生的朗读能力会得到很大提高。
(3)摘抄积累,丰富语言。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积累,打好文化根基。当然,要使学生的课前预习扎实有效,还要靠教师长期的正确引导,做到勤提醒、常检查,让学生在长期坚持的过程中养成一个良好的预习习惯,从预习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二、课堂的精读感悟
精读感悟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带领学生深入地与文本、编者进行对话,解字习文,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感悟课文内容。精读重在引导学生走进字里行間去品悟语言。“品”就是品析语言,体会语言文字运用之精妙 ;“悟”是从中有所认识、有所思考。可以说“悟”是“品”的升华。因为有了扎实的预习,学生对课文较熟悉了,这对课堂的品读感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但在精读教学中,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课堂上教师切不可进行剥皮剔骨的分析。
此外,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还应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独立阅读思考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作用。教师不要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挤占用来讲解分析。如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时,在感悟居里夫人内在美的过程中,我先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居里夫人容貌的语句,通过对比容貌的变化引发质疑:是什么让居里夫人的容貌有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呢?你从哪儿了解到的,又有何感受呢?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直奔重点,学生时而读读,时而画画,时而写写,时而同桌之间交流,给学生留下了充足的独立思考的空间。再通过全班交流、师生合作感情朗读等形式,由点到面、由集体带动个人,深入地感悟居里夫人的内在美。课堂上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整个课堂轻松、愉悦,学生时时都跳跃着思维的火花。
三、阅读的拓展延伸
所谓阅读延伸就是由课内的阅读延伸到课外的阅读,从而扩展学生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新课标对于阅读教学要求,首先提出的便是:“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这也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重点。
要落实这一理念,我们就应重视课内外阅读的相互促进,比如补充与单元主题一致的课文,由课内一篇课文的阅读带动多篇文本的阅读等。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时,在最后的阅读延伸环节中,我在教学课件中呈现了这样一段文字:《三国演义》中“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作者大体按照历史真实事件来写,又虚构了大量细节和情节。这样虚实结合的写法,不仅使读者产生真实感,又使小说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小说中塑造了许多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比如诸葛亮、刘备、曹操、关羽等。
此外,课下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读读这本书中的其他故事,如《三顾茅庐》《火烧赤壁》《桃园三结义》《空城计》等篇目,从而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四、结语
萨特说:“阅读就是自由的梦。”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带领每一位学生徜徉于语言文学的海洋,去感悟中国语言文字之精髓;我们更有责任去帮助每一位学生去实现他们的阅读之梦、文学之梦。
(作者单位:陕西省岚皋县民主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