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口语交际的心理品质培养与表现性评价
2017-06-22谢丽华
谢丽华
一、引言
口语交际与交际者的心理品质有关,所以,如何在小学生的口语交际中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所谓表现性评价,就是让学生在真实情境或模拟真实情境中完成实际任务来表现知识和技能,从而对其成就所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本质上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参与,其根本点是力求在真实的活动情景中测量出学生的行为表现。
二、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口语交际,顾名思义,是一种人际交往活动,也是人们最常用的交际方式——语言信息的输出与接收。在平常的口语交际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有些人滔滔不绝、有些人惜墨如金、有些人对答如流、有些人词不达意,这些都是口语交际中的常见现象。在课堂上亦如此,有的学生说话流畅、声音响亮,有的结结巴巴、声细如蚊,有的甚至无话可讲。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与交际者的心理品质有关,所以,如何在小学生的口语交际中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1.创设情境,激发交际热情
在不同的环境下,人们的心理会有不同的变化,心理变化也会直接影响表达。也就是说环境对人们的表达是有影响的。我们常会发现这种现象,平常和一些学生沟通还不费劲,学生说得很自然流畅,但一到课堂上学生就哑口无言,吞吞吐吐的,因为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这个环境给他们造成了心理压力。因此,创设适当、舒适、愉悦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热情。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最常用的有谈话导入,用故事、音乐等多媒体手段辅助,又或者用游戏的方法。小学生好奇心重、模仿性强,“角色扮演”是有效的方法。如口语交际的任务是介绍自己的家乡,可以让学生扮演“导游”的角色;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可以让学生带上自制的头饰,扮演动物的角色……
2.小组合作,消除恐惧心理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在口语交际中进行小组合作,可以发挥小组合作的优越性,还可以消除组员的恐惧心理。如果一个人站在台上发言,全班的焦點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紧张得连手都不知道如何安放,手足无措,自然会影响表达的效果。但处于一个“小群体”中,全班的注意焦点有所分散,学生的心情就会有所放松,会有利于完成口语交际的任务。
3.由己及彼,发挥眼神艺术
眼睛是灵魂的窗户,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眼神的交流更是必不可少,眼神的艺术在于不必用言语,就可以表达批评、鼓励的愿望。教师运用眼神艺术,可以有效地调控课堂,也可以给予学生表达的自信,让他们有继续表达的勇气。
眼神的艺术不仅教师可以运用,也可以适当地让学生体会。学生在课堂上发言时的眼神通常有几种情况:一是把目光锁定在教师身上;二是目光固定于一点,通常是教室里的某个角落或者是某件物品;三是目光在两处地方之间的游离;四是目光没有聚焦,眼神散漫,游离得很。通常第四种情况是学生心理非常没有自信的表现,而且会影响学生表达的效果,通常会词不达意,句子不成形,表达不集中。因此,我们也可以教给学生眼神的艺术,让他们尝试一下表达时眼神的艺术,目光不要过于游离,眼神不要过于漫无目标,这样只会不知所措,加剧心理的紧张程度。
4.认真倾听,有效接收信息
在口语交际课上,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是学生感兴趣的口语交际任务,学生热情高涨,别人在发言的时候,自己也在下面讨论或者窃窃私语。这种现象会带来不良的影响,首当其冲是发言学生表达的质量,因为出现的嘈杂的声音会额外造成其紧张、不自信的心理,意志力不强的学生往往不能坚持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完整。
口语交际中语言信息的输出在嘈杂的环境中质量会受磨损,语言信息接收者由于注意力的不集中,接收的语言信息有所缺损或者歪曲,从而也就影响其对信息的评价、反驳或者补充。因此,在口语交际中,认真倾听是必不可少的。
如何培养倾听者注意力的集中,对信息高质量的接收,是平常课堂更是口语交际课堂努力的方向。最常用的心理方法是“任务式”的心理暗示,即在学生发言前就告知其他学生,针对该学生的发言自己会有何评价或补充。有了这个心理暗示,学生就会更有意识地提醒自己认真倾听。
5.不拘一格,扩张想象空间
“联想法”是培养想象思维的一个常用方法,即抓住事物之间的相似或相同之处进行联系想象。它的好处在于,既给了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学生不用漫无目的、漫无边际地进行想象,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想象思维潜移默化地进行了指导,让学生知道可以抓住事物的相似或相同点进行想象,发散了思维,扩张了想象空间。
但由于小学生的人生阅历和知识世界还不够丰富,他们的想象往往带有天马行空甚至天方夜谭的色彩,在成年人看来可能会啼笑皆非,常常用成年人的思维对这种想象进行约束,长而久之就会对小学生的想象力扼杀不少。这就需要作为成年人的教师“俯下身子”,放下身段,用心感受童稚的想象力。
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话题。评价方式多元化,让学生自主评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可以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也是“主人”,有评价、判断甚至辩论的权利,这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自主评价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另一种心理品质——观察力。教师可以制作一张自主评价表格,提示学生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比如,以下是口语交际介绍游戏“掷沙包”的评价导航标表:
总而言之,学生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在口语交际中也能通过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在口语交际中实施表现性评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评价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具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显然,传统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在口语交际中无法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而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表现性评价恰恰能弥补这个空缺。
所谓表现性评价,就是让学生在真实情境或模拟真实情境中完成实际任务来表现知识和技能,从而对其成就所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参与,其根本点是力求在真实的活动情境中测量出学生的行为表现。它这种强调“实际任务”“实践活动”“真实的活动情景”等特点,无疑与课程标准提出的“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具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的内涵相通。
1.任务类型
(1)描述任务:描述某些事物的特征或功能。比如介绍一下自己,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课外活动,讲一讲最喜欢的一门课等,这种描述任务常见于小学低年级的口语交际课上。
(2)突发事件任务:应付突如其来的事情。例如发现有人突发疾病,要打急救电话,告诉医生所需的各种信息。
(3)顺序任务:条理清晰地按顺序对某件事或某道程序进行说明。比如煎鸡蛋,一步一步地怎么完成这一过程。
(4)说服任务:想方设法让别人认同你的想法。例如看到某种不文明行为,如何进行劝告。
(5)总任务:要求学生在同学面前做一个规定內容的口头沟通(即席演讲或精心准备的演讲)。
2.创设具体的交际情境
表现性评价就是让学生在真实情境或模拟真实情境中完成实际任务,那么在口语交际课中,设计出适当的表现性任务即交际任务,是保证表现性评价的信度和效度的基本前提,而这个交际任务必须是在真实情境或者模拟真实情境下进行的,因此,使用表现性评价的一个关键前提是教师要设计好具体的交际情境,从而可以在情境中进行表现性评价。
创设交际任务的情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利用视觉媒体、听觉媒体等多媒体创造形象直观的情境,比如“说说自己最喜欢的课外活动”的描述性任务。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各样常见的课外活动,从而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模拟情境,比如“劝阻别人的不文明行为”的说服任务,可让一个学生当场表演假装发生不文明行为,接受任务的学生当面进行劝阻,又或者“如何煎鸡蛋”的顺序任务,学生可以用动作当场示范。
3.制定评价标准
表现性评价是让学生在真实情境或模拟真实情境中完成实际任务来表现知识和技能从而进行评价的,因此,必须确定评价的内容(即教学目标),并将它分解为构成表现成果的可观察的具体行为,制定评价这些行为的标准。
关于怎样选取评价标准,斯廷金斯认为:“如果对合理的行为表现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即什么是差的和出色的表现,那么教师既不可能指导学生如何完成任务,也不可能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评价。”也就是说,在任务进行前,教师要根据本班的具体情况预设好出现的较差的表现或出色的表现,教师甚至可以先自己去试着完成任务,估计当中会出现的任何表现成果。比如“拨打急救电话”的突发事件任务,教师自身要明确知道拨打急救电话应提供哪些必需的信息,否则很难对学生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比如“介绍一个游戏规则”的描述性任务,要把游戏规则介绍得清楚明白是必要的标准,但“把游戏规则介绍得清楚明白”这个标准就显得模糊不清,可操作性不强,如果把标准界定为“通过听取介绍,学生可以示范游戏”,就可以通过学生是否能示范玩该游戏的这种可操作行为来评价。
四、结语
表现性评价的操作过程中主观性极强,这也是它的不足之处,因此,在口语交际中不必拘泥于表现性评价,还可以综合使用其他评价方式。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棠德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