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把糖果和两个包子

2017-06-22门延东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7年6期
关键词:家规老牛知青

门延东

20世纪60年代末,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场职工家庭。父亲当时也算是农场少有的“文化人”。我的记忆中,从没有过“家训”的概念,但有一条“家规”让我记忆深刻:不能随便要別人的东西,否则,就一个字——打。

小时候,北京、上海的知青每次探家回到农场,都会带来花花绿绿的糖果。对我来说,那些糖果太有诱惑力了。一次,一个上海知青给了我一把糖果,我怕被家长发现,就撕了一张“皇历”把糖果包起来,塞进麦秸垛里。尽管我自认为神不知鬼不觉,但还是露出了“马脚”——撕的那页“黄历”日子还没到!

老爸察觉到其中必有蹊跷,略施小计,就把我忽悠得全招了。然后,我就饱餐了一顿“鸡毛掸子炒肉”,又被逼着给那位知青回送两块榆树钱儿发糕。自此,我刻骨铭心地记住了这条家规:不能白要人家的东西。

然而,有一次我接了别人的东西,却意外地没有挨打。

那天放学早,我就去了爸爸单位,想等他下班一起回家。可到了下班的点儿,他还在忙,我闲得无聊,就在他办公室的窗下玩泥巴。这时,两个青年职工从食堂打饭回来,因为知道我是谁家的孩子,便一人往我手里塞了一个包子,说:“肉的,吃吧。”

我拿着包子,愣在那儿不知所措,纠结、忐忑……彻底“蒙圈了”。犹豫了老大一会儿,我觉得还是自己回家更好,就磨磨蹭蹭地往家走,一路上都在做思想斗争。怎么办?恰巧,我看到路边一头老牛在吃草,便放慢脚步,一狠心把两个包子朝老牛扔了过去,然后一溜烟儿向家跑去。

吃完晚饭,爸爸不动声色地问我了一句:“包子呢?”

我脑袋瓜立刻嗡地一下,意识到有人“告密”了,便一五一十地坦白交代了。这次,老爸没有打我。自此,我懂得了另一个道理:不能浪费,不知道怎么办的事情,要问家长。

后来,我也为人父了,对接人待物和节俭有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每次出差回来,我都会给老人、妻子和女儿带礼物,哪怕是几个水果、几个面包或者一本书。我这样做,就是要用行动告诉女儿:生活节俭不等于抠门,舍得花钱不等于浪费,消费要有度,心中要有孝、有爱、有责。

如今,女儿已经工作两年了,与同事相处融洽,工作严谨认真,勤奋敬业,连续两年都是单位的先进工作者。

家庭生活中,上一代就是下一代的镜子。现在,我不会再拿包子喂老牛了,但对几十年来一直坚守的“无义不取、需求有度、有理可让、责任要担、原则不违”,我还将持之以恒,代代传承。

猜你喜欢

家规老牛知青
最后的修车摊
笼子
家规伴我成长
祖训家规重传承
家风家规我来说
父母用心才能做好家规
牧童与老牛
把根留住
知青博物馆:激情燃烧的岁月
李姐和她的湖南知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