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的N次方
2017-06-22宋艳巍
宋艳巍
老爸年轻时当过兵、打过仗,退休前还是省劳模。老妈说,年轻时的老爸干练、俭朴。老爸的干练我未能得见,但他的俭朴却深深影响了我。
老爸有一双黄胶鞋,在我和老妈看来早就该扔了,可老爸却爱如至宝。在我家附近的一个垃圾箱里,那双鞋子不知出现过多少次,可总是不知何时又悄悄回到家里的鞋架上。任我和我妈怎么说,老爸就是舍不得扔。
20世纪90年代末,我到外地求学。临行时,老爸送给我一件礼物。我打开一看,竟是一双风靡于六七十年代的“大头鞋”。我心想:这都啥年月了,还让我穿这个?若让同学们看见了,还不得被笑掉大牙啊!
老爸从我的表情上读懂了我的心思,拍拍我的肩说:“别看它‘长相不咋地,但耐穿、保暖。我一看见它,就能想起年轻那会儿扛枪打仗的光景。希望你穿着它,在求学和人生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
果然,在外求学的那几个冬天,穿着光鲜小皮鞋的女同学在户外全都被冻得直跺脚,我却在其貌不扬的“大头鞋”包裹下无比温暖……
后来,我参加了工作,成了家,有了自己的孩子。虽然时代在变,观念在变,但继承自父亲的节俭习惯延续至今。现在,物质匮乏的岁月已逝,可我还是常常告诫女儿:“该花的钱,一分不能省;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能浪费。”
在节俭上,女儿像我。她从小到大,从来不追着我要新衣服,穿的全是表姐们“淘汰”下来的;长辈们给她的压岁钱、零用钱,她从不乱花,反而动不动“教育”我:钱得用到有用的地方。
很快,女儿上初四了。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家里停电,我带她去肯德基,吃饭的同时,借亮学习。吃到一半时,店里走进一位年近七旬、衣衫褴褛的老奶奶,把好几个桌上的剩薯条、剩饮料一扫而空,连番茄酱也没放过。
这时,我的手机响了。等我打完电话,不禁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女儿快速吃完自己的食物,拿起自己的小錢包,到前台买了一个汉堡包递给那位老人。
一股暖流涌上我的心头。
出了肯德基,我问女儿:“从家里出来时你特意带了瓶白开水,嫌肯德基的饮料贵,那咋舍得送别人汉堡呢?”
女儿说:“妈,要不是饿急了,那么大年岁的人但凡有点儿法子,也不可能放下尊严捡别人丢弃的东西吃啊!你不是总说,钱要花在有用的地方吗?”
听罢女儿的话,我感到非常欣慰,仿佛闻到了她赠人玫瑰后手中的余香,感受到了节俭的更深一层涵义。
老爸离开我们已经18个年头了,但节俭的基因正在我们下一代人的身上被复制、放大。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老爸会心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