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2017-06-22孟庆国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内涵转型人才培养

孟庆国

摘 要: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上,就是要用动态的、开放的、变化的理念来研究、探索和实践。要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招生制度改革、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培养方案和标准与评估六个方面展开实践和思考。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大学;内涵;转型;人才培养

关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前研究的成果比较多,大多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定义、应用技术型人才在人才体系中的位置、应用技术型人才应该是谁培养上存在争论,如何培养应用技術型人才实证研究却很少。关于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就像力学中漩涡问题一样,什么叫漩涡,目前还难定义,只有对其描述,但是没有定义的漩涡并没有影响实践探索,没有定义的漩涡也没有影响航空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所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应该是在实践中丰富,深化对概念的认识和归纳,通过不断实践把模糊的认识,不断深化、完善和提炼。

应用技术型人才分类可根据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也有学者根据层次划分为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关键要看培养什么人?落脚点是培养工程技术、技术技能人才。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可以从历史(纵向)的角度和现实(横向)的角度,也可以从产业分类的角度去研究实践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

应用技术型人才内涵

应用技术型人才内涵从实践来看,可以从三个角度、六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上下看。向上看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清华大学等“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等都在开展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培养的是顶端、高端应用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高端、高新技术研发和推广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向下看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地方应用技术本科院校培养的工程技术型人才,主要培养一线应用,解决具体技术问题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二是前后看。向前看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要根据科学技术发展预测未来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是应用型高校真正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的方向。例如: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在1995年,通过对技术前沿和产业发展的研究,准确预测到21世纪初开始,汽车将进入千家万户,汽车后市场将会成为一个巨大的就业市场,现代加工技术将替代传统加工技术,率先在本科院校开设汽车检测和维修、数控技术专业,当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时,正是这些专业就业最好的时候,得到市场的认可,毕业生供不应求。只有努力把握下一代的主流技术,用下一代的主流技术来培养今天的人才,应用技术型学校就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和立于领跑之地。向后看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追溯高等教育纵深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的院系调整,北京最为明显,新组建的学校基本都是应用型,但它是国家层面的应用型,不是地方的,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应用型人才,不是顶尖的。三是内外看。向内看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就是看学校有没有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和软硬件条件,如设施设备、教师队伍等。向外看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就是看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新的、多样化、复合型需求,看国际上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建设案例。

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人,近几年持续被刷新,2016年达到765万人。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持续增加;另一方面,由于高校以精英人才培养为办学目标,同质化严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高等教育的结构要与未来经济社会结构需求相适应,需要部分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全国有1,219所普通高校,其中地方本科院校1,103所,包括公立的713所,民办390所。究竟哪所是需要转型的高校呢?按照2015年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转型学校的主体应该是1998年之后,以师专、教育学院、农专为主升格而来的600多所院校。这些学校人才培养条件不充分,却承担起了大众化扩招任务的绝大多数,是高等教育扩招学生培养的主力军。同时,这些学校升格以后,国家、政府并没有给这些扩张条件不充分、设置不具备的学校更多的支持,而这些学校是根据现有的教师、已有的专业培养人才,并没有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和区域产业结构需要进行办学。如今,这种现象已经不能再持续下去,因为毕竟要和当地的经济社会对接,人才需求对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力不断强大,国家看到这一点以后,正从外部、内部给这些学校支持和推动,给“加草加料”,要让他们真正能够转型,建设成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技术型大学,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

广义的人才培养内涵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层次、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师队伍、培养方式、质量保障等。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既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共性,同时也具有不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特殊性,需要普通高校在转型应用技术型大学时,认真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技术技能进步、区域产业升级转型、行业企业的需求以及人才成长规律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挑战,抓住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不断深化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改革。

1.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是个体系建设,与传统的专科技术技能人才和本科层次学术型人才比较,这类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服务区域经济,服务行业企业。在层次上,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应该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专业学位研究生为辅。在通道上,外部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相互沟通,与职业资格对接;内部与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相互衔接,让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既有充足的生源,也要有能升学的通道,让接受应用技术型教育的学生没有“天花板”。在属性上,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在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清华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开展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黄淮学院等一批地方本科院校更是在开展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

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总是犹豫不决、徘徊不前,觉得转型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高校,是进入了低层次的职业教育。中国职业教育发轫150周年,第一所职业学校是福建船政学堂,第一任教师都是留美旅欧的洋博士、洋教师,就是基于发展实业、振兴工业建立起来的,是教育体系的一个新类型,而不是一个较低的教育层次。这点在我国国民的认识中比较欠缺。正确认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体系,就要放弃认为职业教育是落后的、封建的教育等农业社会的思维,重新认识职业教育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是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产物,应用技术型人才更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现代教育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类新的人才类型。

2.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长期以来,校企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往往是口号多、协议多,落实的少。根本问题是缺少可执行的校企合作政策,没有校企合作的双赢利益基础。在我国经济从中高速增长向中低速增长的调速换挡时期,不管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都在转型升级,当前遇到经济危机,自身发展都处于困难时期,让一个企业做纯粹的慈善家帮助教育这不现实。而教育系统总希望企业支持教育这句话变成现实。企业由于自身难保,很难把最好的技术送到學校;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离不开企业的支持,怎么办?

路径上需要深度产教融合。通过产学研合作,应用技术型大学要发挥大学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的优势,把企业的研发中心、创新中心建设到学校,帮助企业进行产品研发,实现产品升级换代从而实现其换取企业更多的岗位实践机会。通过校企互聘工程师、技术员或教师,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提高企业产品研发水平。工程师、技术员、教师通过服务学校和企业,通过取长补短,达到校企双赢的目标。模式上是购买企业服务。购买服务,也需要达成学校和企业共赢。只有共赢才是校企长期合作的基础,如果不能实现共赢,校企合作不可能长期持续。这就需要学校找合作企业时要找一个与学校发展相匹配的企业,购买企业的技术、师资、装备。匹配就是一个平衡条件,这种平衡状态不是短期的、一次性的,而是长期合作的。如果只考虑短期的平衡,就很难和企业进行长期的合作,得到企业持续不断的支持。如果校企双方只是短期的合作,学校的教师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成为师资队伍中一时性的“双师”,一个“双师”教师进到你这个学校,如果没有持续的校企合作培养,不再了解企业生产和市场情况,十年以后就不是了。

应用技术大学联盟与中讯公司(ICT)进行合作,遴选应用技术型大学,通过赠送500万装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学校要配套拿出700万甚至更多加强软件建设,进行消化、吸收、开发课程、组建专家队伍。中讯公司的标准进入人才培养环节,高校为中讯公司培养人才,通过校企双方合作共赢,让校企合作深入发展。

3.招生制度改革。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和精英人才培养存在不同的人才定位和培养目标。接受过精英人才培养的大学教师们,都希望招收学生的分越高越好。应用技术型人才作为一个人才类型,在培养的过程中,是不是招收考生的分数越高越好呢?经验表明: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有不同的规律,如果把适合精英人才培养的考生招收来进行应用技术型人才来培养,就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吗?人才的类型是多样化的。应用技术型高校需要通过分类和多样化选拨,招收适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高中生源,招收具有应用技术心智的职校生源、社会生源,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些生源的预期工作岗位能与应用技术型大学培养目标对接,毕业后能专心在应用技术岗位上工作。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从1983年就开始招收技工院校的毕业生,实行单独招生,单独考试录取招收学生,不仅进行专业知识考试,而且还要进行技能测试,学生通过4年~5年的学习,达到应用技术人才的标准。这样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成了“香饽饽”。

当前,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教师大多数来自精英大学毕业的博士、硕士和本科生,其中有些人总是用自己过去的学习经历和经验来进行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用自己擅长的教学和评价方法来评价学生,总是认为应用技术型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不行。世界质量管理大师克劳斯比对质量的定义是:质量,即满足需要。能满足需要就是好质量。应用技术型高校是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培养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不仅需要头脑,还要有“肌肉”和“四肢”,培养甘心充分利用“肌肉”,使用“四肢”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是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只要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就应是高质量的大学教育。各类型大学教育没有高低贵贱,只有类型之分。

4.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在国内外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需要应用型大学学习借鉴。随着工业革命和金融业的发展,国外在二次产业技术技能和三次产业商贸金融方面积累了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经验,欧洲应用科技大学是可学习、借鉴的成功范例。以荷兰郁金香产业发展为例,一个花卉种植场有6个~8个足球场大,属于室内无人种植场,所以灯光、水、肥料、温度、生长的把控,都是依靠自动控制技术、信息技术进行种植和浇灌,这些我们现在基本也能实现。关键是他们把后期的花卉观光、花卉营销、运输物流等综合来考虑,形成了花卉种植、观光、营销、物流、配送等产业链,这就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紧跟产业发展新业态、新职业岗位,创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成功的范例在国内也有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主要表现在人文社科领域,战争时期与和平时期建设的党校、军校、干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范例。党校走出了一代一代的中国共产党的各层次执政人员,不讲求所谓的学历获得,但求能解决工作的实际问题,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军队培养军事人才的抗日军政大学,也是如此。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八大学院组成了国家世界水平的、顶尖水平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培养了大量应用技术型人才。需要把这些办学的成功经验提炼出来、挖掘出来,这将是新兴应用型高校的宝贵财富。近年来,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典型案例,是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学习借鉴的宝贵经验,要把它推广、复制。

在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上,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比较成功的案例是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本科生通过五年培养毕业后,要到医院进行临床实践。通过三年的临床学习,在获得硕士学位的同时,考取临床医师资格证书,就具备进行临床医生的资格,这就是成功的培养。

在办学上,国家也有一些学校探索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路子。许昌学院坐落的城市许昌,假发销售占到中国出口的一半,年销售额几十个亿,占到许昌市产值的80%以上,拉动全市20多万人就业,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产业。许昌学院根据地区产业结构现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学校成立了一个跨专业的发髻学院,在研究头发、制作假发、假发营销等方面大做文章,探索出一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道路。

5.培养方案。地方高校在进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设计培养方案一般会根据教育部指导性培养方案的意见,以学制四年为标准,2,400学时左右。然而,精英和大众化高等教育生源是有区别的,不能一刀切。地方高校应根据生源特点,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一是要符合教育规律,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实现全过程育人。二是在总学时上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应为达成培养目标服务。在理论上管用够用,课程上要去枝强干,要创新控制总学时的方法,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总学时,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要根据课程体系,结合工作和岗位需要开设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校本教材。

6.标准与评价。鉴于应用技术型人才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才培养标准就应该具有地方特色。例如:种植专业,由于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大,东中西部地理环境变化大,内蒙和海南的评价标准就不能一样,如果按照一个标准去评价,显然不符合人才培养的实际和规律。在评价人才质量的时候,就要实行多样化的标准,不同的专业根据区域不同、地方不同、条件不同设置,应该有不同的地方特色、校本的评价标准。这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核心。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专业建设要和职业标准对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能不能与职业标准对接,这是评价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之一。目前,教育部也正组织进行专业认证,如《华盛顿协议》。《华盛顿协议》作为一个第三方国际组织的评价标准,能有效帮助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向的国际化,提高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值得学习借鉴推广。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根本是就业和用户,应由社会和市场来评价,这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初心,也是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国家的根本利益。对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还要有教育体系内的毕业生的评价,评价是否达到预定的培养标准和目标,是育人和用人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最终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在国内外有一些经验,但对于我国以新建的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为应用型高校的过程中,需要研究、探索的经验、方法、步骤还有很多,需要这些高校在办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为我国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探索实践之路。

(作者系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教授、原党委书记)

[ 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

内涵转型人才培养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