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民生警务“五大工程”构建新型警民关系
2017-06-22周恩立
文/周恩立/
打造民生警务“五大工程”构建新型警民关系
文/周恩立/
2013年以来,巴彦淖尔市公安局党委全力实施民意民生警务战略,立足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际,针对底子薄、基础差、历史欠账多、“四难”现象屡禁不止、队伍建设不适应新形势需要等诸多困扰公安工作走出低谷、服务发展的难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完善机制为措施,狠抓执法规范化、基础信息化、队伍正规化和警务实战化建设,强化基层基础和硬件建设,精心打造平安创建护民工程、微警务为民工程、服务群众便民工程、“网上公安”亲民工程和队伍建设爱民工程,有效增强了公安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实地考察工作后评价:巴彦淖尔市在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下积极推进平安巴彦淖尔建设、公安改革和“四项建设”取得可喜成果,实现了社会治安状况的根本性好转,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大大提高,各项工作走在全区前列,队伍建设、基础建设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安工作有创新、亮点多、接地气、工作实,经验要在全区推广。
打造平安创建护民工程
巴彦淖尔市公安局始终坚持把群众安全时刻放在心上,建立以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为公安工作核心要求和唯一标准的警务机制,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把公安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凭“大刑侦”打出震慑犯罪组合拳,靠“大治安”筑牢公共安全防火墙,用忠诚奉献守护万家平安。
一是以群众需要为导向。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巴彦淖尔市公安机关密切关注群众安全需求,精心构建群众身边的平安建设,通过警种合成、信息共享、专业研判、打防共促,变“指令性合成”为“机制性合成”,形成以刑侦部门为龙头,网安等部门为策应,治安、交管、派出所等相关警种为辅助的新机制,打掉两个涉黑犯罪团伙,连续3年实现命案全破,2015年大要案件挂牌督办和“猎狐行动”成果排名全区第一。2015年年末,巴彦淖尔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刘青等19人涉嫌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公开宣判,严惩了这个在磴口县为非作歹、欺压群众的涉黑犯罪团伙。此案的破获正是源于公安机关用民意民生警务的理念来指导实战,从一起家庭纠纷入手,顺藤摸瓜挖出的一起大案。
二是完善社会治安防控网。投入3亿元建设完善“智慧城市”视频监控体系,通过构建大治安格局,编织起维护公共安全的全警街面防控网、城乡社区防控网、企事业单位内部安全防控网、军警民联合管边控边防控网、重点行业治安防控网、视频技术防控网“六张网”,15个出城卡口视频联网运行,新增摄像头两万余个。在乌拉特后旗试点推广危爆物品管理三级工作责任制,对汽油零售站点采取散装汽油实名登记备案制度,对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施行户籍化管理,对物流寄递企业严格监管落实实名收寄制度;各旗县公安局及派出所成立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办公室,流动人口作案人数占全部作案人数的比例下降近30%。巴彦淖尔市公安局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经验连续3年在全区推广,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发案率3年平均降幅17.7%和24.2%,维护公共安全的能力和水平得到增强。2015年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成果全区第一。
三是创新基层警务模式。先后投资1700万元购置33个移动警务工作站和175辆街面巡防车,分布在闹市、车站等治安复杂区域和城区主要街道,形成“多警种协同,多时段、多层次、点线面兼顾”的防范和打击街面犯罪警务模式,警务工作站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家门口的派出所”。在旗县区划分了81个网格巡逻区,治安民警、交警、武警“三警合一”,进行常态化网格巡逻防控。组织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红袖标”群防群治工作,组建内保组织1625个,基层平安创建组织1012个,自治性群防群治队伍8.5万余人,全市各单位、成规模的居民小区和商业网点保安配备率达90%以上。
四是深化军警民联防。在369公里长的中蒙边境线上,人烟稀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防控难度很大。为筑牢边境地区平安建设基础,巴彦淖尔市公安局打造“一站一车一超市”新机制,以“草原110”系统工程为依托,建立了9处集防范、打击、管理、救助于一体的爱民固边警务工作站,弥补了牧区防控的空白点,“爱民固边直通车”和便民服务超市将执法执勤、服务群众工作拓展至边境一线。同时,完善了与蒙古国毗邻地区的警务会晤机制,使警务合作实现制度化、常态化,在打击边境地区犯罪和“猎狐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显著成效。
巴彦淖尔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吴铁城(左二)为无户人员代表发放户口簿并协调解决实际困难
实施微警务为民工程
巴彦淖尔市公安局秉承“群众利益无小事,小处务实赢民心”的执法理念,高度重视群众身边的“小案”,让人民群众增强获得感,全面推行“九小警务”,服务大民生。
一是创新九小警务新机制。在注重打黑除恶、攻克大要案件的同时,把微警务贯穿服务群众全过程,系统总结推广乌拉特前旗公安局创新的“九小警务”机制,即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小困难”、处理关系群众冷暖的“小事件”、调处易激化矛盾的“小纠纷”、排除危及群众安全的“小隐患”、平息群众不满意的“小信访”、查处影响群众生活的“小案件”、着力整改队伍中存在的“小问题”、消除执法过程中的“小瑕疵”、纠正影响警察形象的“小毛病”,扭转了过去公安机关注重破大要案、忽略发生在群众身边小案件的局面。
二是创新矛盾化解新模式。在全区率先实行“三联六调”模式,由党委、政府牵头,公安部门为主体,实行镇、村、组“三级联动”与派出所、法庭、司法所、维稳办、综治办、信访办“一庭两所三办”六方联调,综合运用专业法庭和人民调解委员会等组织排查化解矛盾,力争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巴彦淖尔市临河区道路交通事故民事损害赔偿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被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交通事故调解成功率达90%以上。2015年,全市公安机关累计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162起。2015年初春,杭锦后旗头道桥镇村民因土地承包问题发生分歧,双方情绪激动,僵持不下。头道桥派出所教导员王建平接到报警后,经过4个多小时调解,最终促使双方达成协议,及时化解了矛盾。
三是创新服务民生新措施。河套平原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农畜产品加工基地,针对涉农案件多发的实际,巴彦淖尔市公安局坚持围绕民生打好攻坚战,连续3年开展“春耕保卫战”专项行动,联合农业、工商等部门对涉假农资进行集中整治,仅2014年就收缴假种子8000余千克,查扣伪劣化肥1.3万余吨。2015年为两万多名农民工讨回血汗钱8900余万元,占全市清欠总额的36%。同时,开展打击电信诈骗、传销、黄赌毒等一系列专项行动,一些治安薄弱地区实现由乱到治。
民警村官下基层访民意
全面推进便民工程
为赢得群众对公安工作的理解和支持,打牢公安工作的群众基础,巴彦淖尔市公安局以群众期盼为导向,从大力祛除公安机关“庸、懒、散、冷、硬、横、推”顽症入手,强化服务理念,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措施,不断提升公安服务管理的能力,确保规范执法、服务群众常态化。
一是窗口服务优质化。推出窗口便民措施134项,公安机关、文明办连续4年联合开展优质服务窗口评比活动,先后推出了户政大厅和派出所户籍窗口双休日延时服务、预约取证、送证上门等贴心服务;交管部门推行“简政放权+多网点”模式,开通绿色通道,解决了群众办理车管业务“六难”问题,交管业务考核连续4年全区第一。
二是社会治理网格化。巴彦淖尔公安推行社会治理网格化模式,深入推进防消一体化的“河套119”消防体系,在农村设立治安消防站,配备专(兼)职消防员、消防车辆和简便灭火器材。制订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民警驻区制度工作意见,提升了服务群众能力。
三是服务措施精细化。突出民心指向,不断简政放权,推出一系列便民利民改革措施,先后出台便民服务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措施65项,为群众办实事、解决难题21.7万余次。建立全市公安机关三级联动脱贫帮扶工作和服务保障农牧区公共服务“十个全覆盖”工程机制,确定了35个结对帮扶村和519户帮扶家庭,深入开展“千名民警进万家”、“学宝音,做群众贴心人”主题教育等活动,走访群众21.6余万人次,发放便民联系卡两万余张,为弃婴、刑满释放人员解决落户问题,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近10万件。
巩固“网上公安”亲民工程
巴彦淖尔市公安局大力加强大数据时代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实行“互联网+”警务模式,不断提高维护公共安全和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和水平,用“指尖服务”让群众感受“爱民温度”,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一是建设微信公众平台。2015年7月29日,临河区公安局“临河公安”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只需“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关注,户政、出入境、治安管理等12个服务项目便映入眼帘,指尖轻点就能办理本地及异地身份证、公安行政审批和许可等业务,极大地提高了服务群众的效率。
二是依托网络平台。依托“互联网+”警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技术服务群众,让群众足不出户就可进入网上办事大厅申请办理落户手续、查询交通违法记录、新生儿是否重名等诸多业务,减少了群众负担。
三是创办网上公安。2011年7月,巴彦淖尔市公安局先行先试,投资数百万元在自治区率先开通24小时运行的“网上公安”,把1个主网站和旗县公安局、派出所等145个子网站打包整合、“一网展示”。今年又投资4000万元对“网上公安”全面升级改造,现已将12类、64项行政许可和非许可类审批项目实现了网上运行。配套11个便民查询栏目,让群众轻点鼠标就能办理和查询公安业务。2015年,“网上公安”访问量达121.7万余次,累计网上办结各类申报事项两万余件,局长信箱576封来信反映事项全部办结。依托“网上公安”开通“平安巴彦淖尔”官方微博,随时发布重大举措、预警防范等信息。建成监管场所网上远程视频会见系统,有效创新了监所管理模式。
推进队伍建设爱民工程
为深入落实公安部部长郭声琨在视察内蒙古时提出的“深入开展‘三懂三会’大实践,勇做‘三个模范’”的要求,巴彦淖尔市公安机关面对创先争优氛围不浓、“工匠精神”难寻的突出问题,坚持典型引领营造爱民风气、坚持向群众汇报工作、多策并举提升队伍素质,推进队伍建设爱民工程,实现服务最优、管理最细、执法最严。
一是激发爱民动力。如何练就“三懂三会”基本功,勇做“三个模范”?巴彦淖尔市公安局党委始终将典型引领作为基本工作方法,注重发现扎根基层的优秀民警,始终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为队伍建设和公安工作提供精神动力,营造亲民爱民的警营风气。不断健全典型培养长效机制,连续开展“爱民模范基层所队、爱民模范民警”评选,寻找“巴彦淖尔最美警察”等活动,开展典型的梯次培养和宣传。在宝音德力格尔典型示范效应的引领下,涌现出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内蒙古“最美警察”等一大批先进典型。3年来,全市公安机关共有295个集体、596名个人受到市级以上表彰奖励。2014年11月,乌拉特后旗公安局潮格温都尔派出所民警宝音德力格尔被评为全国第五届“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
二是深化爱民措施。3年来,巴彦淖尔市公安机关把下所当警、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作为干部的基本功;推进内设机构“大部门”、“大警种”、扁平化改革;建立“以移动警务工作站警力为主干、多警种协同作战”的防范和打击街面犯罪警务机制,中心城区组建了270人的巡逻接处警大队,360秒出警圈在全市实现了全覆盖;实施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责任目标体系建设和“网上督察”系统;推行签订一份责任状、开展一次队伍内部问题隐患大排查等“十个一”工作法和队伍监督管理预警机制;开展星级民警业务标兵评比和“公安机关大讲堂”活动;建成涵盖公安各个领域的专家人才库;打造全程网上办案工程,常态化开展“办理最佳案件、最差案件”评选活动,实现案件网上实时查询。
三是丰富爱民形式。树立“俯下身子听民忧,掏出心窝解民困”的理念,制定了密切联系群众的9项制度,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在主流新闻媒体按季度报告社会治安情况,在各个社区向群众通报情况,倾听群众心声。建立领导干部“下所当警”机制,局党委成员在问题较突出的旗县区建立基层联系点;推行开门评警、“两代表一委员”征求意见工作,推广社区民警兼任居委会干部和居委会干部兼任警辅的工作模式。2015年,组织开展警民恳谈会、座谈会120余次,发放调查问卷近6万份,征求意见建议568条。
巴彦淖尔市公安机关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创造了辉煌的业绩,累计投资3.56亿元完成总面积10万多平方米的旗县区公安局业务用房建设;投资2000余万元,新建和改造执法办案场所115个。公安装备建设创历史最高水平,仅公安机关拥有警务车辆一项,2015年就较2013年增长了213.66%。2015年,巴彦淖尔市群众安全感为96.5%,社会治安满意度为96.94%,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全区排名第一。全市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发案率创13年来下降幅度之最。2015年全区公安工作绩效考核排名第三,连续3年保持前列;治安、情报、监管等12个部门的工作业绩全区排名第一。党风廉政、督察和执法规范化工作连续3年在全区考核中排名第一。巴彦淖尔市公安局被公安部评为“210工程”建设“五十百千”地市级示范单位,市公安局警务保障处被评为全国公安机关“210工程”建设先进集体;执法规范化建设由2012年的全区倒数第二名跃升并连续3年全区考核第一,推荐为“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队伍正规化建设连续两年全区第一。在巴彦淖尔市行风评议中,市公安局排名第二。巴彦淖尔市公安局连续两年被自治区政府和巴彦淖尔市委、市政府荣记集体二等功,市公安局党委连续4年被市委评为实绩突出单位。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公安局政治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