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守护日益发展的轨道交通安全

2017-06-22蔡菁

现代世界警察 2017年6期
关键词:客流轨道交通应急

文/蔡菁

武汉:守护日益发展的轨道交通安全

文/蔡菁

开展防骗防扒宣传

近几年,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省武汉市目前的轨道交通有轻轨、地铁两种,线网运营规模为“9线、245.4公里、156站”。其中,轻轨线路有四条,22座车站,里程63.4公里;地铁线路有五条,线路里程182公里,设站136座(含换乘站12座)。目前,武汉的地铁线网日均客流量241万余乘次、单日最大客流量达314万乘次。而根据国家对武汉市未来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至2021年,武汉轨道交通通车里程将超过600公里。至2025年,将新建14条地铁线路,建设里程达到423.5公里,届时武汉总里程将超过800公里;至2049年,将形成“25线、1060公里、603座”的远景线网。规划线网密度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基本持平,届时,轨道交通日客流将达到2358万乘次,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60.5%,轨道交通客流占公共交通客流比例达63%。城市公共交通的日益发展,在为居民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对城市治安管理部门,特别是公安机关提出了挑战。特别是城市里纵横交错的轨道交通,因其相对封闭、点多、线长、面广,空间狭小、人员密集,日均客流集中等特点,防范、救援、处置都相对薄弱,成为城市治安管理难点。

近十年来,针对地铁等轨道交通设施的恐袭事件在世界各国屡见不鲜,以色列、西班牙、英国、印度、俄罗斯、土耳其、比利时等国都相继发生过针对列车、地铁的恐袭事件。值得警惕的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发生的25起地铁恐怖袭击事件中,伤亡总人数超万人,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轨道交通安全成为城市治安日益严峻的话题。

近年来,武汉市公安局轨道交通管理分局为适应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发展的需要,坚持依托“三联”机制,紧盯“创新机制、密织网络、强化实战”三个环节,全力创建“平安、畅通、便民”轨道交通,以实现“三个不发生”,守住“六条底线”,从而确保了全市轨道交通区域治安稳定、大局平稳。2016年,武汉轨道交通线网客流总量同比上升62%,轨道区域刑事有效警情同比下降35.4%,百万客流刑事有效警情0.73起,同比(1.12起)下降了34.8%。

创新机制,提升安防效能

一是细化“三联机制”,强化资源整合。该局先后制发了与地铁集团、属地分局在“治安防控上联勤、预警打击上联动、安全隐患上联防”的“联勤、联动、联防”三联工作机制,采取定期会商通报信息、站区巡查和安检工作督导实行警站双向签字确认,对外实行“警企”、对内实行“所所、所站、站站”联动等方式,全力整合公安内部和警企资源,强化该市轨道交通区域治安防控和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响应处置。二是完善预案机制,强化应急处置。按照驻站民警定点安检盘查、特警武装巡控、武警把口巡逻、警犬进站震慑“四位一体”防控模式,在全市建立轨道交通安保“地上地下一体化”常态化联勤联动工作机制。其中,八个属地分局43个派出所在“早晚”高峰对29座重点车站开展常态化支援,十个属地分局31个警务综合服务站就近辐射58座车站开展巡控,八个特警驻巡点和六个武警驻巡点每隔一小时进站巡逻,每日投入警力近400人开展联勤联动。分局警犬每日对重点车站实施犬巡震慑,各种警力综合使用,对轨道交通线网运行实行整体防控,确保运营安全。同时,为加强汉口、武昌、武汉三大火车站地区的铁路、地铁和地面反恐防暴工作,依托市局与武汉铁路公安局建立了以“指挥联通、情报畅通、视频贯通”和“战区联防、巡控联勤、处突联动”为主要内容的“三通三联”工作机制,实现特警、武警、属地警力与铁路警力“四警一体”,做到“地上地下一张网”,进一步提升区域快速联动反应能力、联动处突能力。三是建立“四同步”机制,促进无缝对接。紧紧依靠党委政府,积极争取地铁集团支持,全力推进新建线路公安网络、无线通信、WIFI数据采集、地下警力定位和视频监控、客流检测预警诱导等几大系统和车站反恐防暴装备、站点消防系统及公安派出所营房建设与地铁线路“同步规划、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使用”,积极构建地铁智慧警务,确保新线开通警务、站务无缝对接,安保工作同步启动。

密织网络,构建地铁防控体系

一是做精群防网。组织轨道交通各车站站务、护卫、保洁、安检等人员,成立了3000余人的轨道交通区域群众性第一应急处置力量突击队,明确应急处突、安防管理、信息收集、网格巡控等职责,全力构建轨道交通最小作战单元群防网络。同时,采取“互联网+信息”方式,将“人人都是信息员、战斗员”等措施向“全民三员”拓展,在轨道员工内部物建信息员5000余人;强化“微警务”, 构建微信群,最大限度延伸信息触角,敏锐感知各类苗头隐患。二是做实安检网。依托全网安检点位、安检人员,落实常态化全网安检。加强安检监管,积极推进各安检点位落实“逢包必检、逢液必查、逢疑必查”,切实提升安检“第一防线”效能;采取不定期组织开展对抗式闯关检查方式,常态化对各安检点位实行督导检查,确保全网安检效能最大化。同时,针对性加强安检业务培训,对安检人员实行“凡进必考、凡进必训,定期培训”,提高安检人员工作能力,确保安检高效、规范到位。今年以来,通过安检收缴各类违禁品5.8万余件,查处行政案件158起,行政拘留携带违禁品违法嫌疑人52人。三是做强巡控网。在推行一线警力“动态备勤、动中防范”的基础上,建立所、队“三明、三暗”武装、便衣巡逻小组,全时段对站区、列车内开展动态巡查。同时,全力推进建立分局、派出所、警务室“三级”视频巡控坐席,依托全网6100余路视频监控,实现“一线巡逻”与“视频巡逻”联动响应。

强化实战,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一是强化培训演练。狠抓了“一月一检查,两月一培训,一季一演练”工作开展,相继举行了暴恐分子持刀行凶、疑似爆炸物现场处置演练及消防应急救援为主要科目的实战演练,进一步提升基层民警和地铁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在加强全警武器使用培训基础上,率先配发武器到基层派出所,并逐步配备至警长、一线民警。二是强化轮训轮值。突出轨道交通安保工作中常见案事件,在全局各单位选派骨干民警担任教官,每年定期抽调全局各单位民警、辅警实行分批、集中轮训轮值,强化民警、辅警素质能力;常备一支30人的辅警处突应急队,实行每日一训,提升突发事件应对处置能力。三是强化预案整合。在已编写六大专业预案和136个站点(现场)预案的基础上,立足实战,进一步将地铁运营单位各类、各站应急预案予以整合,完善、统一轨道交通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做到应急处置指挥统一、分工明确、处置有力。

关于轨道交通安全防范能力的思考

地铁是城市文明的符号和区域文化的风向标。随着国内有关城市地铁建设的发展,运营线路的增加,每天穿梭于地下轨道交通的客流日益增多,确保轨道安全、群众平安出行的责任也愈加重大。从树立轨道交通可持续安全观来看,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构建全市层面轨道交通安全监管体系。轨道交通安全不是公安一家之责,因此,如果可以成立由政府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相关部门、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轨道交通安全领导小组,负责督导各职能部门落实法定责任,统筹协调城市轨道交通运行安全工作;建立政府相关部门之间的定期联席会制度,推动信息共享;建立隐患“大排查”机制,推动安全隐患“大整改”;建立全市针对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体系、各部门子预案和定期演练机制,将极大地推动突发事件的快速处置。

(二)加强轨道交通安防设施建设。加大科技设施建设投入,尽快建立客流监测预警、人像识别比对和地下警力定位系统。推动票务实名登记,对购票机进行升级改造;继续扩大电子支付试点范围,积极引导乘客使用支付宝、微信等新型支付方式。从而实现源头管控、实时客流预警分析和暴恐事件预知预防。

(三)完善轨道交通相关建设标准。根据当前轨道交通线网建设发展情况,按照紧盯长远、适当超前的原则,由城市质量技术监督、公安、交通运输委等部门制定下发本地地标,明确城市轨道交通安防建设标准,实现轨道交通安防建设与地铁线路“同步规划、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使用”。

(四)深化轨道交通安全宣传机制。建立、完善轨道交通安全宣传工作机制,如定期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在全市大中专院校、幼儿园开展安全乘坐地铁出行方面的宣传,由宣传主管部门组织各媒体加强地铁安全宣传工作等。(作者系湖北省武汉市公安局轨道交通管理分局党委书记、局长)■

猜你喜欢

客流轨道交通应急
客流增多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轨道交通产品CE认证论述
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模式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节假日期间大客流行车组织思考与实践
高速轨道交通发展趋势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基于自学习补偿的室内定位及在客流分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