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宜堂:村民公仆

2017-06-22

遵义 2017年12期
关键词:涨水镇里支书

王宜堂:村民公仆

王宜堂生前主推的鱼塘养殖扶贫项目正在改造升级(李佳旭/摄)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臧克家

2017年2月15日,仁怀市九仓镇三涨水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宜堂在通知村里的老人进行白内障检查的途中,因突发脑溢血倒在了“脱贫攻坚春季攻势”第一线,年仅48岁。在三涨水村担任村干部王宜堂一干就是11年。11年来,他坚定信念、不忘初心、忠诚于党、一心为民,在平凡的岗位上甘于奉献,“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虽没有惊天伟业却坚持奋战于脱贫事业。王宜堂去世后,被贵州省委追授为“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被遵义市委追授为“全市优秀共产党员”。

一个“无情”的村干部

“好你个王宜堂,我没有功劳有苦劳。22年村民组长,哪个比我付出得多?吃个低保难道就没资格吗?”三涨水村照明组组长任希明因为不满足办低保的条件而被王宜堂不留情面地拒绝了,为此还曾一度“记恨”上了这位老搭档。

“我请他帮助解决困难和低保,他却倒过来说我都是老党员了,是他的老前辈,还说我的家庭收入过得走,一句我不符合条件就把我打发了。”63岁的老党员王武槐是王宜堂邻居,前几年王宜堂当选为村委会主任,他心里还暗自欣慰,家里的困难,找他应该会得到帮助的。没想到第一次开口求情就被数落一顿,真是气不打一处来。

“每次请他,他就是不给面子。每次村里的群众大会一结束,他就会马上把从我这里借的凳子、茶杯还回来生怕还迟了我会怪他一样。”80多岁的李永生就住在村室旁,与王宜堂家相隔6公里。考虑到王宜堂就餐不方便,李永生就经常请他到家中吃饭,被拒绝了好意让人感到很难堪。“当地群众邀请王宜堂到家中吃饭的事不在少数,可他从来不去,就在工地上每天吃从家中用方便袋带来的饭菜。时间长了,大家都觉得王宜堂太没人情味儿,吃餐饭又有什么呢?”

“好几次,我都遇到王宜堂在办公室硬是将村民送来表示感谢的烟和酒一一退了回去。”与王宜堂共事多年的原支部书记舒泽祥回忆说,他这种做法总是把干群关系闹得有点“僵”,每一次村民都面红耳赤地走出办公室。

“一开始选他就是因为他的公正无私,现在选上了又希望他做不公正的事,那当初何必选他?”所有的误会都在王宜堂一次次公正的决断下得以冰释前嫌,村民也都这样说道。

一名“失职”的顶梁柱

“当村干部11年了,没见他拿过一分钱回家,有时还反而到我这里拿钱。”妻子细数王宜堂,觉得他是一个“不称职”的丈夫。2005年,在外打工的王宜堂要回村里竞选村干部,妻子曾德萍一度反对,但王宜堂“一意孤行”,一家人的重担全落在这个瘦弱又患贫血的女人身上。“都不晓得他的工资用在哪里去了,就算知道了又有什么用,能给我一分吗?”由于没有丈夫支撑,她只得拖着瘦弱的身体,租了10亩地种高粱,养起母猪和肉牛。有时她指望丈夫帮他一下,刚一下地,村里一个电话,丈夫又匆匆走了。王宜堂刚忙上农活又撒手而去的次数太多了,曾德萍也逐渐习惯了。但是这次,他是彻底的撒手不管了。王宜堂离世后,她就坐在院子里看着家对面的高山,似乎要看出个什么来。

“爸爸没当村干部以前,我们家里面的生活在本地也算是可以的。当了村干部以后,工资没几个钱,而且背了一身的账,生活比起以前越来越差。”王宜堂次子王佳在学习上没得到曾当过民办教师的父亲指导、又缺少经济上的支持,上完初中就外出务工了,也曾一直对父亲有怨言。

“我当着王宜堂儿子的面都说,你爸爸当这个村长,越当越穷,干了11年,房子都没有修一间,你看房子这么破烂,这么黑。”这些年,贫穷落后的三涨水村在悄然改变,但王宜堂家的房屋还是20年前父亲修的。村民王武槐感慨万千:家里电视也是15年前买的,烤火房两张旧凉板椅与一个烤火炉,是他家最贵重的家当。

“每天都有忙不完的工作,随时都有矛盾纠纷等着排解,和村里外出打工,发展产业的村民们相比,王宜堂的收入也少了一大截。”邻居们说起当村干部的王宜堂,不是羡慕向往,相反多的为他感到不值。

“他说我是共产党员,而且我还是个村干部,我不做哪个做,你让别人去做别人也做不到。”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王佳慢慢理解了父亲的想法。

王宜堂先进事迹宣讲会(李佳旭/摄)

一位实干的好同事

“2013年,村里修一条6公里多的沟渠,要是没有宜堂老弟,这沟兴许修不成。”长沟组村民王运堂回忆,由于群众矛盾多,思想不统一,施工难度大,好在群众都相信王宜堂,沟渠得以完工。

“只要宜堂在,我们就没必要去了,他量多少就是多少,我们相信他。”村里把基础打好后又开始思考如何发展产业,增加村民们的收入。2016年初,村支两委经过外出考察,又联系挂帮单位仁怀市农牧局,决定在村里修建一个鱼塘,走乡村休闲的路子。修鱼塘,就涉及到占地。老百姓的思想工作不好做,但这个艰巨的任务却被王宜堂挨家挨户地走访而做通了。镇里要求农户到现场丈量、确认土地面积,当听说王宜堂也在现场时,农户们都异口同音地说道。

“王宜堂工作务实,心正耿直,群众基础好,每次换届,他都高票当选。三涨水村其他班子成员,每一届都要更换,可王宜堂,11年来未更换过。群众都相信他,认可他。”九仓镇监察室主任王文德介绍说。

“王宜堂没有任何怨言,他从村主任‘降’为副支书,肩上的担子与工作任务却没有降。他还说,为乡亲干事,职务不在高低,只论干多干少。放心吧,支书,我服从组织安排。”2016年年底,三涨水村班子面临换届,根据群众意见与九仓镇里的要求,班子除王宜堂外,其他同志不再候选。按照惯例,以及村里11年的工作经验,王宜堂将担负起支书的担子。然而,考虑到王宜堂年龄没有优势,以及镇里的考察结果,让王宜堂担任副支书,支书由镇里的干部担任。老支书舒泽祥负责做王宜堂的思想工作,王宜堂的态度让舒泽祥颇感意外。

“2016年春,三涨水村利用上级政府下拨的80万元扶贫资金,正式启动了鱼塘的建设工作。目前,占地14.8亩的鱼塘已经初见雏形,今年内就将投入使用,预计每年可产生收益近20万元。”九仓镇党委书记袁仁涛谈起了三涨水村的发展形势,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1000多亩核桃基地,200亩板栗示范园,2000亩订单高粱,也正在村里落地生根,成为村民们脱贫致富的新希望。“这一切都离不开王宜堂这个村里的实干家。”

村民自发编唱快板书纪念王宜堂先进事迹(李佳旭/摄)

一生铭记的老大哥

“三涨水,好地方,有个支书王宜堂。一生只为党事业,百姓困难放心上。从不利己专利人,舍己舍家工作忙。日夜操劳勤奋进,总把工作当战场……”王宜堂去世后,隔壁小湾村的村民周强凡编写了一首题目叫做《追忆王宜堂》的快板书来纪念和学习王宜堂精神。

“身上这1000块钱,请替我转交给开摩托的王奇江。我经常坐他摩托车,欠他不少钱呢!”今年2月15日,王宜堂接到通知,遵义一家医院要到村里开展白内障义诊活动,60岁以上老人第二天可免费体检,由于手机信号差,王宜堂只能一家一户地通知。下午4点,通知完长沟组村民王照寿后就发现身体不对劲,但是时间紧、任务重,只能急匆匆前往下一家,可是还没走出去多远,意外就发生了,在病发时王照寿及时上前抢救,王宜堂当时就拉着他的手这样说道。

“这条公路上,我载他次数最多,每次他都叮嘱我慢一些。而今,这个人、这个声音,回不来了。”村民王奇江转眼看着身旁,摩托车还是那辆摩托车,但却再也载不了王支书。

“决定打通三涨水村横岔组连接金沙县桂花乡的这条断头路就是王宜堂的功劳,原来是泥巴路,走起是粘脚的,为了将这些小路硬化,王宜堂可没少花功夫,在镇里、县里跑了很多趟,才将水泥、砂石要来了。现在即便是下雨天,村民们出门也不愁双脚粘满泥巴了。”王宜堂虽然远去了,但是他为老百姓做的事,却永远的烙印在了村民们的心里。历经千辛万苦,原来的羊肠小道,终于修成了大马路。后来,在交通部门的支持下,这条道路又被拓宽、硬化,成了两地老百姓的交通大动脉。

“我晓得他一直都把我们农民装在心里面,现在他去世了,但我们也永远把他装在我们的心里。”这几年,在王宜堂的带动下,三涨水村的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村公路不断拓展,串寨公路得以硬化,供电、水利等设施也逐步完善。家住三涨水村村委会对面的赵安芬在一次王宜堂先进事迹宣讲会结束后这样说道。

(全媒体记者 李佳旭)

猜你喜欢

涨水镇里支书
好支书
兴旺一个村,需要几茬人?——三任支书一条道,一棒接着一棒跑
百名支书感党恩 学史力行话振兴④
好好镇里的“不”
对你说
孤 学
认识费城
汨罗江一直在涨水
四大家鱼自然繁殖对水文过程的响应关系研究
沈腾香:让“难坑”变“富谷”的好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