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尔·汗从“传奇”到“印度的良心”
2017-06-22张雨虹
文/张雨虹
阿米尔·汗从“传奇”到“印度的良心”
文/张雨虹
当国歌响起,全体起立敬礼,这是年初在印度影院频频上演的一幕,而银幕上放的正是《摔跤吧!爸爸》。提起印度电影,我们首先想到的一定会是那些穿插在其中,节奏愉快的民族歌舞。那当一部印度电影不再重视歌舞,那它的成功又取决于什么?在这些严肃题材的电影中,有一个人不容忽视—阿米尔·汗。如果试问,一个演员能否改变一个国家?阿米尔·汗能够给出他的答案:可以。相比被提问关于如何减脂增肌,阿米尔·汗自己也更愿意谈论关于“治疗印度顽疾”的那些事。而当我们面对这位被誉为“印度的良心”的人物时,是否应该思考点什么?
传奇背后
1965年3月14日,一个晴天,印度全国都在庆祝三大节庆之一的色彩节。这天,整个印度呈现一片疯狂的绚丽色彩,人们是彩色的,街道是彩色的,甚至连恒河的水都是彩色的。在孟买班德拉区的一家医院中,一个新生儿和许多孩子一同降临人世,这个新生儿就是阿米尔·汗。当时没有人能够预测到,这个长着大耳朵的孩子会成为印度电影的传奇人物。
阿米尔·汗生长在一个电影氛围浓厚的家庭中,他的叔叔是一位出色的制片人和导演。曾一度红遍印度的《大篷车》,还有日后使阿米尔·汗一举成名的《冷暖人间》就出自他手。阿米尔·汗的父亲也是一位制片人,他的伯父和堂哥则是印度小有名气的导演。在阿米尔·汗读小学的时候,他在同学拍的电影短片中出演角色,他没有台词,只是做表情。著名演员莎芭娜·阿兹米看到这个片子时,认为这个孩子很有表现力,即使这样,童年时期的阿米尔·汗还是不喜欢演戏。阿米尔·汗一度保持着容易害羞的性格,有次运动会短跑比赛,比赛开始时,他妈妈的朋友给他加油,对他喊:“加油!”结果阿米尔·汗听到后,不再向终点跑而是冲他们扑了过去。
因为性格的缘故,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阿米尔·汗都拒绝了他叔叔邀请自己出演电影的请求。这一局面直到阿米尔·汗就读孟买初级大学后才得以改变,在此之前他一度成为国家级别的网球选手。某一天,他突然对制作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立即停止了学业,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不愿意再浪费一点点时间。”
很快,阿米尔·汗成了他叔叔的导演助理,虽然他确实很爱导演的工作,但他内心深处也有着做演员的渴望。于是阿米尔·汗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之下开始了他的演员生涯,并以一部《冷暖人间》崭露头角。正当所有人都以为他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时,这位刚获信心的年轻演员却在一步步走向“只有一部电影成功的奇迹”……直到1992年,阿米尔·汗做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决定,这一局面才得到改善。
一年一部电影
因为在《冷暖人间》后接了太多不是很出色的电影,这位有些垂头丧气的小伙子必须直面内心,找寻解决办法。当时印度电影行业每年出品将近1000部电影,每位演员一年接的电影从三、四部到三四十部不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阿米尔·汗决定跨出前所未有的一步—一年只拍一部电影。
从那之后,阿米尔·汗的工作方式变了,他决心无论发生什么事,首先完成已经签下的旧片约,并且一次只接拍一部电影,这意味着他会对一部电影从一而终。这个“还债”的过程断断续续持续了8年,中间夹杂着不少外界的声音,或质疑,或肯定。8年后,他终于可以用他想要的工作方式工作:根据剧本选戏,控制接戏频率。2000年,阿米尔·汗已经35岁,他坚持一年一部电影的理念也慢慢得到了回报。《印度往事》《心归何处》《芭萨提的颜色》《地球上的星星》《三傻大闹宝莱坞》《幻影车神3》……每一部都在推着阿米尔·汗走上印度“传奇人物”的宝座。
时间流逝,阿米尔·汗成为更加成熟的电影人和更完美的演员。对于那一时期的阿米尔·汗,最高的评价或许就是:“他已经成了不折不扣的标杆。”《冷暖人间》爆红后,被誉为“印度奥斯卡”的印度电影观众奖为阿米尔·汗首开“最佳新人奖”,当时电影界以一批资深老演员为主流,阿米尔·汗作为新面孔出现了。那时,阿米尔·汗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一阵潮流,为一大批演员定下了参照标准。当他一年只接一部戏后,大多数演员也渐渐一年最多拍两部戏;当他在《古拉姆》里亲自献声唱歌,其他演员也相继在电影里献声;当阿米尔·汗自导自演《地球上的星星》,想做导演的演员开始多了起来……“传奇”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带有非同凡响的、正面的影响能力,甚至这种能力足以影响几代影人。
在被捧上“高座”后,阿米尔·汗本人却始终像一个普通人那样生活着。“《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兰彻就非常像生活中的我,充满好奇心,喜欢开玩笑。另外《地球上的星星》中的尼克老师也和我非常像。现实中的我可以说是这两个角色的混合体:我愿意做一个好奇心非常重的学生,去观察这个世界;也愿意当一名有责任心的老师,把自己的感受传递给他人。”
好奇心重的学生应该是什么样?《我的个神啊》导演拉吉库马尔·希拉尼针对他的男主角,给出了他的评价:“阿米尔·汗是一个可塑性特别强的演员,他可以接演喜剧、动作片或者正剧;可以饰演老师、学生,甚至是穷凶极恶的人;可以非常阳光,也可以非常抑郁。总之他的银幕形象就像是面多棱镜,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光谱。观众们也注意到了,短短的几个月间,阿米尔·汗就增重了30多斤,这并非是他放任了生活,而是在为下一部关于拳击手的电影做准备。”
那部关于拳击手的电影,就是眼下饱受热议的《摔跤吧!爸爸》。当被问到如何暴增体重又重回好身材的过程,阿米尔·汗会耐心地给出他的回答,但也会在最后加一句,“除了这,我想谈点别的事情。”
小人物大时代
来上海开影迷座谈会的那天,载着阿米尔·汗的那辆黑色面包车里还坐着几位女孩,其中就有他的女儿,跟着父亲来到中国的感觉估计不错,女孩还向父亲张开了怀抱。在印度最权威女性杂志的封面上,登着阿米尔·汗与他另两位“女儿”的合照,他们在电影《摔跤吧!爸爸》中饰演父女。在童婚盛行、女性严重受歧视的印度,女儿的命运得到彻底改写,这部电影描述的故事让它成为印度的票房奇迹,刷新了《我的个神啊》此前所创下的印度影史纪录。
2000年以后,阿米尔·汗的每一部电影都很卖座,如果你把他当做一个擅长拍摄商业电影的演员来看,显然是不符合他的从影理念的。“社会中的每个小人物都有自己担当的角色,就像老师要教书,医生要看病,在我看来一个电影人要做的事情就是用电影来激励人心,连接社会。”
在用温馨幽默的电影《摔跤吧!爸爸》将男女平等的种子悄悄种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之前,他首先用惨痛的现实企图唤醒一个个装睡的同胞。2012年,阿米尔·汗冒着被封杀的危险做了一档直面印度黑暗面的节目—《真相访谈》,第一集讲的就是在印度社会重度重男轻女的理念以及性别歧视下被残杀的女婴。除此之外,在节目里,他还谈论印度社会的各种问题:巨额嫁妆、家庭暴力、种姓制度……每一期节目都是在直戳印度社会最丑陋、最惨痛的伤疤,他把真相明明白白地放在每一个印度人面前。在节目中,他常常拭去眼泪,用拥抱安慰受伤害的人,但他并不愤怒,并不控诉,并不煽动情绪。正如他所说:“我想讨论一些关系印度民生的话题,不责难任何人,不中伤任何人,也不制约任何人。人人都说,伤害我们的人近在咫尺,或许我们都有责任。现在,与我一起踏上这段旅程,一起去寻找,去发现,去学习,去分享,一起去揭开这些难题的谜底。我无心激化矛盾,只为能改变这个时代。无论是谁的心中,只要有星星之火,必将成燎原之势。”
《真相访谈》播出后,在印度社会引起巨大反响。有一些节目中提到的问题,在阿米尔·汗的推动下,得到了很多印度人民的支持,已经有了解决或改善。2013年,美国《时代》杂志将阿米尔·汗评选为“全球百大影响力人物”之一,并以《印度的良心:一个演员能否改变一个国家?》为题进行了专文报道。
阿米尔·汗在不止一个场合,会提到“真相”,抑或是“真实”。他曾在美国看过丹尼·博伊尔导演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讲述的就是发生在印度社会的故事,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这位土生土长的印度人却表示,他并不喜欢这部电影,虽然电影本身很成功。“当印度人民看到这部电影,我们的感受就是不真实,无法代入我们的情感,我们不能想象一名印度普通人说着一口流利的英式英语,而且里面很多职业的表现,比如警察的形象,也不是真实的。我是在美国看到这部电影的,旁边是一名美国导演,看完他表示电影太棒了,太感人了,但我却没有这样的感觉。好吧,我只能说这是一部‘有关印度的电影’,但却不是一部‘印度的电影’。”
“我演电影时,在不同的角色中,体验过不同的人生。还有另一种人生,就是我自己的人生:卸去演员的身份,作为一个人,以我的方式存在。生活中,思绪如风般吹拂着我的脑海。我读报纸,看新闻,与朋友闲聊,和陌生人交谈,总有一些事触动我的心弦。我的生活幸福美满,别人的苦难与我何干呢?但是它的确有干系,因为我也是这个社会中的一分子。一连串的事情把你我和社会的每一个人都联系在一起,一呼一吸中,体会心中的共鸣。”在时代滚滚洪流中,拍摄印度的电影,改变印度的社会,阿米尔·汗想做不会迅速消失在人群里的小人物。
TALK 对话阿米尔·汗
Q: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关于摔跤运动员的电影,它最想表述的内容是什么?
A:其实就这部电影来说,在印度有很多关于对女童和女性的性别歧视。对我来说,我觉得电影要传达的一个信息就是希望实现改善妇女、女童的社会地位这个目的。我之前遇见过很多人,他们说这部电影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感触,并且有人说这部电影也触发了一些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所以我非常喜爱这部电影,我爱上了它。
Q: 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你的身材发生了一些什么样的变化?
A: 这样大幅度的减肥真的是令人难以承受,在拍这部电影之前,我其实正在健身,但为了准备这一部电影,我增肥了7公斤,并且把身体的体脂率从9%增加到38%。拍完之后,我开始了大幅度的减肥。对我来说,我的身形在整个过程中发生了好几轮变化。
Q: 之前听闻过你每一次只关注一个项目或者是只拍一部电影,现在还是这样吗?
A:确实是这样的,至少在印度是这样的。印度很多电影人和我说,一个艺人一年只演一部电影,你很快会被同行超过,但是我不这么认为,我不想把事情搞砸,我希望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情。而且有时候同时拍摄很多部电影需要很多精力,不一定可以做得好,所以我一次只拍一部电影,力求完美。在过去几年中,我发现这一现象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演员也开始一年只拍一部电影。
Q: 你之前做的节目,或者是演的一些电影,之后有没有获得一些来自社会的反馈?
A:有的,确实,而且我认为改变一直在发生。不管是我参加的一些节目,还是一些电影,涉及的社会性主题,其中很多都有了改善。举一个例子,我拍的第一部电影也是关于女性题材的,是关于女权。印度曾经发生过女权革命,经常有女婴在出生之前被迫流产,其实我从事这一项工作就是为了制止所谓有选择的终止妊娠。我通过电影来发声,已经引起了政府对这样一个社会话题的重视。我相信在几年之后,我刚刚说的男女童出生的比例会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