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探讨
2017-06-21王立敏尹秀军宋成华刘亲罗
王立敏++尹秀军++宋成华++刘亲++罗跃英
摘 要:随着高等教育的进程不断加快,民办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数量也不断增多,在高校全体学生中所占的比例也日益加重。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民办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就显得比较重要。在高校当中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少数民族的文化建设以及祖国的大一统建设。基于此,以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为例深入分析民办院校中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并总结出如何加强民办院校中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民办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4.08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公平教育资源进一步普及到少数民族地区,在教育投入上力度不断加大,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接受到高等教育,民办高校也招收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在民族习惯、文化习俗、人际关系、社会适应、宗教信仰、学习、思想、人际关系等方面与汉族学生有着较大的差距,掌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和帮扶管理,加大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力度,既使我国的民族政策得到贯彻,又进一步践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自2002年建校以来,就招收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当然少数民族学生也不在少数,生源来自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少数民族学生主要集中来自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福建省、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以2015年为例,全院共有在校生17643人,少數民族学生有2931人,占到全院学生总数的16.6%。截止2016年10月21日,全院共有在校生18067人,少数民族人数为2874人,占全学院学生总数的15.9%。
对在校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特点,我们在对学校九个系部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和座谈中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情况分析
1.1 生源情况分析
民族种类多,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少数民族学生主要集中来自自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福建省、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尤以云南省的少数民族学生居多,而云南省的少数民族学生多数来自边境沿线怒江、保山、临沧、思茅、西双版纳、红河、文山、大理、昭通、迪庆、丽江、曲靖等地州山区、高寒山区者居多。外省的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来自青海、宁夏、西藏和新疆等西北地区。所涵盖的民族族别达35个少数民族之多。
1.2 少数民族学生自身存在的特点
1.2.1 好学好问,求知欲强,但文化底子弱
由于受到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较为落后,特别是交通不便的深山地区更是如此。为改变少数民族地区因各种因素长期积累形成的落后面貌,能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有书可读,在高校招生时,国家对少数民族学生在录取分数上有较大的照顾,甚至一些省自治区还享有更大的优惠政策。另外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学生自入学后一直使用本民族语言授课,进入大学后就出现了“一高三低”的现象,即本民族方言水平高,汉语表达能力及写作力较低,数学、英语成绩低的现象。很典型的案例就是2012级从西藏招的学生,由于英语和数学基础薄弱,学院专门为这些学生开设英语班和微积分班上课。虽然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都十分珍惜进入大学的机会,充分利用在校的时间,甚至节假日也不休息,认真学习,但是在公共课程以及专业课程学习上与汉族学生仍存在差距,补考比例远大于汉族学生。
1.2.2 民族自尊心较强,极易发生冲突
受原生态环境、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生活习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民族自尊心强和敏感性在民族意识上成为其突出特征。生活学习中,很多少数民族学生有着自己特有的习惯和风俗,不能很好融入以汉族学生为主体的大学生活中,同地区、同民族学生更乐意交往,小范围的交往导致“小团体”的出现,这种“小团体”与对其宗教文化信仰和生活风俗习惯不甚了解的汉族学生极易产生摩擦、误会甚至冲突。
1.2.3 政治立场坚定明确,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但个别少数民族学生存在负面行为
他们政治参与意识强,关注国家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政治和科技文化等,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尊严等,同时遵纪守法,遵守校纪校规。但也有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三观方面存在偏差,集体意识、奉献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够,不愿意参加班级、集体活动,学习和生活中自我控制力不够。
1.3 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现象特点
大学的校园生活是作为一名大学生进入社会的试炼阶段。同高中时代相比,高校内的生活、学习环境、人际关系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这一系列的变化,大学生很容易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尤其是对那些适应能力不强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更为突出,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际案例分析少数民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3.1 文化差异导致的少数民族学生心理问题
少数民族学生生活环境的差异,风俗习惯文化的影响,在他们进入大学后,发现校园的社会环境、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变化。由于语言障碍、思想保守、民族风俗和宗教信仰的差异,校园内主流学生群体对少数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不够了解等原因,致使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会出现沮丧、自卑、甚至想逃避现实的举动;甚至有些少数民族学生认为以汉族为主体的学生对他们存在歧视现象,这也是他们自身心理方面的问题“自以为是”的一种认知行为,特别是在人际关系交往过程中出现误会和隔阂感到不被尊重和理解时,这种“认为”会更突出,继而产生愤怒、深度焦虑甚至有极端攻击性行为。
1.3.2 经济方面的问题引发的少数民族学生心理情况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不断推进,民办院校中招收少数民族学生的现象增多,也出现了很多像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这样的三本院校,学费相对公办院校来说要高一些。与此同时,国家出台了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相关政策并且帮扶的力度很大,因此,给众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提供了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高校的贫困生越来越多,少数民族学生更为突出,也更具代表性,特别是特困生比较多。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生源地大多来自边远贫困山区,多数家庭子女比较多,收入来源单一,经济比较困难。贫困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内心比较敏感,人际交往中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自卑心理严重,情况突出的出现自闭症、人格不健全等心理疾病。
1.3.3 就业压力引发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就业择业方面,许多用人单位在高校招聘人才时是按照国家统一标准执行的,致使少数民族学生没有充分享受到应该享受的民族优惠政策。在就业条件方面,部分企业以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水平不高、专业技能薄弱、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等理由,以简单理由拒绝招收少数民族学生,规避引进他们的风险。以上种种原因致使少数民族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存在多疑、郁闷、烦躁、孤僻等心理问题。
1.4 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及现状
1.4.1 民族文化差异带来的交际冲突
少数民族学生具有根深蒂固的民族思想,不允许受到外来侵犯。他们来自于本民族的聚集地,受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的影响,传承了本民族文化习俗和传统的语言。少数民族学生远离家乡,来到高校面临新的环境,相较汉族学生,他们在观念和生活方式上产生诸多差异,很容易印发矛盾和冲突,这影响到高校的管理工作,这一点在宿舍园区的住宿中已经明显体现出来了。宿舍舍友之间或者宿舍与宿舍之间因一点琐事就能出现吵架甚至是打架的事件。
1.4.2 部分少数民族学生集体观念薄弱,小团体现象较为明显
从一系列的调查问卷以及分析来看,在选择交往对象时,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更愿意选择本民族的学生,他们的“朋友圈”通常也是本民族学生,其中西藏的藏族学生中尤为明显。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的求同性”,相同的成长经历和文化习俗,能迅速拉近相互间的距离,在交往上更为顺畅,可以避免诸如语言、习俗和学习成绩等方面的交往障碍。因此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更愿意选择本民族的学生进行交往。人际交往的壁垒导致团体意识淡薄,给高校的管理工作造成影响。
1.4.3 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并没有出台特别的针对少数民族学生优待的政策
虽然前面提到学院对2012级的藏族学生专门成立了英语班和微积分班,但是这种特殊班仅在大一年级试行過。因总体上少数民族学生总人数少,在专业编班时,他们被随机地编。在进行宿舍分配时,根据系、专业、年级、班级集中原则,各民族学生混合住宿,这给不同民族学生的相互融合、互帮互助提供了条件,但也导致了小部分的宿舍矛盾问题。在日常管理中,不论汉族学生还是少数民族学生,一概严格按照学院的规章制度执行对违纪行为统一处理,但在处理方式上要注重科学化和人性化,这对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具有激励作用。
1.4.4 对关乎少数民族的学业、经济、就业制定集中的帮扶措施
学院虽然在招生时对于偏远山区和特殊民族的成绩采取过特殊政策,但解决问题的力度不彻底。资助的标准一般是贫困生认定,但是帮扶不到位。各系根据各系的情况做了帮扶措施,差距较大。
1.4.5 目前学院虽然对辅导员开展了一些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的培训,但是力度不够,任课老师中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培训
辅导员虽然基本掌握少数民族学生的情况,也会重视对他们的帮扶,但由于宗教政策和民族政策的了解不够彻底,帮扶效果很难得以保证。再加之少数民族学生的家长大多数不懂普通话,致使在学生遇到了特殊问题时,辅导员无法和家长顺利沟通,不利于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2 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水平的对策
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制定教育管理方案,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的教育管理工作,进一步落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充分体现了各民族学生共同进步、健康发展、全面成才。
2.1 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树立各民族平等的教育理念,加强对民办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少数民族学生入校后,他们的思想动态,管理者必须时刻进行关注,并且对相关学生的思想及时进行引导。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想法,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党员的榜样作用,努力构建文化共同体,高度重视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中培养具有爱国主义和反对民族分裂主义与恐怖主义的人才。新形势下管理者要重视网络舆论,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另一方面加强队伍建设,创新方法,调整策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办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
2.2. 以人文本,为民办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多渠道、多方面的服务
(1)注重对少数民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注重教育过程的连续性,做好基础工作工作,积极拉近民族间的关系。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要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
(2)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干部的培养工作。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党员干部的双重身份,他们既是民族学生,又是党员干部,因此管理者要重视对他们的培养工作。这些学生与其他少数民族学生交流较多,影响更大。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管理者培养少数民族的学生干部,做好民族学生工作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党员,注重少数民族学生干部的培养。同时管理者和相关部门要教育他们明辨是非、遵守制度、勤奋学习,并树立榜样,切实影响和带动其他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
(3)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资助工作,建立预警机制。国家的资助政策落实到每一位民族学生,不论是平时表现好的还是表现不好的,不能以成绩和平时作为依据,资助范围普及到每一位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建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及时为突发变故的少数民族学生提供资助,同时要对少数民族学生中的突发事件及时有效干预和处理。
(4)关注文化差异,关心少数民族学生的切身利益。加强认知,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做好饮食和重要节日安排,尊重习俗。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活动,既加深了民族学生之间的感情,又增进了民族间文化的了解。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促进民族文化融合,进一步帮助少数民族学生适应新环境,还能使少数民族的学生相互交流,建立深厚友谊。
(5)进一步提高民办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的水平。管理者不能不加区分地将少数民族学生一刀切地进行管理,必须对他们进行精细化管理。学校要进一步确定具体的管理方法与教育重点,相关部门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可从他们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判定,行为方式则从人际交往、社会活动和学习成绩等方面来综合评定。当然,管理者尽可能给少数民族学生创造公平的环境,激发他们的活力与竞争力。而对于基础较弱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予以专门的帮扶,我们的教育管理人员必须正视环境、语言、学习基础和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差异,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这样的学生将来回到他的生源地工作的可能性更大,做好这类学生的帮扶,有利于促进民族和谐与这些民族地区的发展。
2.3 整合所有资源,各部门齐心合力共同做好民办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2.3.1 加大民族政策的普及教育
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最容易掌握各类信息,是最重要的教育环节,是做好民办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基础力量。加大对辅导员民族政策的培训力度,民办院校要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必须要提升辅导员处理民族学生事务和宗教信仰等相关问题的水平,提高他们理解和把握民族政策以及宗教政策的能力,可将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纳入辅导员考核,进一步激发辅导员做好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热情。
2.3.2 重视心理健康,提高健康指数
学校要高度重视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一是要提高心理輔导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设立专门的岗位,吸纳专业人士,开设心理咨询课程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二是建立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为心理干预和心理辅导提供基础和保障,管理者者应及时、准确、详实的记录信息,做到早发现、早预防;三是搭建心理健康辅导平台,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活动月,朋辈辅导、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等形式,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走出自卑的阴影,打开心扉,树立信心,正确认识自我塑造健康的心理状态。
2.3.3 强化就业指导和帮扶,提升竞争力
一是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就业创业指导”课。在入学初就要为少数民族学生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通过教育和引导,让他们认识自我、了解就业环境、了解社会和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使他们从容应对人才市场的竞争。二是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理念,调整期望值。通过就业课、邀请社会各界人士进行专题讲座、邀请往届毕业生传授就业经验、就业咨询等形式,调整学生的就业观念和想法,最终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就业岗位。三是在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进行就业指导服务全过程化指导,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保证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全过程化,各系需要根据各系的特点统筹安排和跟进。同时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辅导、发掘优势、发挥潜能、树立信心、增强竞争意识,正视困难和挑战,以饱满热情面对问题,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1]马延霞.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现状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1):3839.
[2]郭园.浅析我国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现代交际,2014,(5):196.
[3]马世磊,蓝茂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中心的难点问题及对策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1):100102.
[4]宋天华.新时期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2):179181.
[5]刘景钱,刘飞.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日常管理问题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1516.
[6]许静珂.针对高校少时民族学生特点做好学生管理工作[J].教育教学论坛,2015,(1):1213.
[7]庞志华.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及教育途径[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