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子江城市群的融合路径

2017-06-21方维慰

决策 2017年5期
关键词:扬子江城市群长江

方维慰

做好扬子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综合体”的关键,在于打出 “组合拳”,主动摆脱旧的路径依赖。

“扬子江城市群”呼之欲出!

2016年10月,江苏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工作会上提出;通过打造扬子江城市群,促进沿江地区发展能级整体提升;11月,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要以长江两岸高铁环线和过江通道为纽带,推进沿江城市集群发展、融合发展。这是江苏在同城化进程中踩出的又一新鲜脚印。

为何要提出扬子江城市群?融合发展又有哪些路径可走?

“大板块”

2016年6月,《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发布,文件指出要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一核”指上海,“四带”为沿海发展带、沿江城市带、沪宁合杭甬发展带、沪杭金发展带;“五圈”为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既然已有规划出台,为何江苏还要提出打造扬子江城市群?

对此,上海社科院研究员郁鸿胜认为,扬子江城市群的谋划,是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深化和细化,把禀赋较好、潜力较大的8个沿江城市作为一个大板块,统筹协调,提升沿江地区整体发展能级。

扬子江城市群涵盖沿江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泰州、南通八座城市,数据统计显示,占全省土地面积的48.2%,2016年八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79%,工业生产总值占全省的83.5%,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全省的79%,在江苏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由于长江对交通的限制,江南5市与江北3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发展差距。世界城市发展经验证明,同流域城市在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要实施跨江发展,形成区域大板块,以实现自身空间的扩张。

此外,江苏的沿江8市具有承南启北、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近年来城市之间的跨江交流和江海联动日益频繁,因而,以沿江8市为基础,构建扬子江城市群,通过城市群的协同减少恶性竞争与同质化发展,不仅有助于江苏在更高水平上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而且有助于增强江苏沿江城市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东部引擎作用,强化江苏参与国家战略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如何走出一条城市一体化融合发展新路径,成为关键。

“组合拳”

做好扬子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综合体”的关键,在于打出 “组合拳”,主动摆脱旧的路径依赖。

常言道:“不通则痛”,为了提高城市群内的通达性,减小距离摩擦作用,扬子江城市群沿江城市必须一如既往地重视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以高铁、高速公路、高等级航道为骨干的内畅外联、高效便捷、一体融合的复合型交通网络。

目前,需加快实现京沪高铁、沪宁城际、南沿江城际、宁启铁路、北沿江高铁等铁路长龙横贯东西,大胜关、南京大桥、沪通、沪崇启等过江通道沟通南北的态势,以实现扬子江城市群内的“零绕行直达”和“一小时交通圈”。继续完善沿江沿海港口集疏运体系和高等级内河航道网建设,增加沿江各市间骨干连接通道,以长江水道为依托,构筑辐射中西部、连接国内外的大通道和大物流。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石,沿江城市应顺应“转型”与“创新”的要求,加快推动沿江产业升级换代,调存量、控增量,实现沿江工业产品高端化、生产智能化、布局集约化,特别是要增强扬子江城市群在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竞争力。分类整合、改造提升各类开发区,压减淘汰化工园区数量,突出沿岸企业技术改造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定江苏沿江工业限制淘汰目录和能耗限额,将去产能与提档升级有机结合,推动钢铁、石化、冶金、建材、船舶等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鼓励现有企业进行跨江合作与兼并重组,扬子江城市可共同开拓市场,建设互惠互荣、彼此衔接、布局合理的产业集群,以群体优势竞争国际市场。

2016年3月出台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作为发展的基调,因而,扬子江城市群的建设也需秉承“绿色发展”的宗旨,走生态优先的保护性开发之路。沿江城市需统筹长江岸线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明确长江生态岸线比例,实施生产性岸线的总量控制,可制定长江岸线江苏段使用评价体系,以岸线利用率、投入产出率、税收贡献率等指标为衡量标准,对长江岸线的码头进行优化配置。建立流域区域水环境应急联动机制,加强生态风险管控,贯通沿江绿色生态廊道,让长江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

此外,扬子江城市群的建设不仅需要城市繁荣,而且需要城乡和谐,因而,必须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全方位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目前,沿江地区需探索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构筑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创新行政管理的设市设区模式;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同时,提高扬子江城市群的空间使用效率:一是提升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品质,疏解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治疗房价高企、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大城病”;二是积极培育中小城市发展,制定建设分类引导标准,推进小城镇差别化、特色化发展,以期形成沿江发展的新增长极;三是有效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发展乡村适宜产业,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使城乡之间“各美其美”。

多赢效应

突破长江障碍,给沿江八市跨江融合、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多赢效应将会迸发。长期关注长三角城市发展的江苏省社科院副院长刘旺洪认为,“入群”城市将从三个方面受益:一是将获得“溢出效应”,不同程度地接受上海在科技创新、现代服务等方面的辐射;二是将促进区域整合,与长三角城市群内众多城市实现产品、资源、要素的有效流动与合理配置;三是将增强经济效率,在不断增强的城市竞争中,倒逼生产技术的进步、经济质量与效益的提高。

科技创新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扬子江城市群的建设,首先会激发城市群内的科技创新资源,通过灵活多样的共享方式,扭转当前科技研发活动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格局。在目前沿江城市顺应“工业4.0”、“互联网+”的趋势下,一些重大创新工程或者技术创新项目,将会打破现有各个城市中技术工程化平台、产业化示范基地、中间试验基地之间的壁垒,形成沿江城市联合创新基地。此外,扬子江城市群将构建开放式沿江产业科技创新网络,拓展与上海之间的科学技术联系,最终形成“虚”“实”融合、多元开放的扬子江城市群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其次,经济合作制度得到细化,市场融合机制得到健全。一方面,扬子江城市群的一体化发展突破了地方保护主义,沿江城市群策群力,将在拆壁垒、建基础、保生态上发挥积极作用。而一体化发展所带来的健全组织分工、完备的政策衔接、信息的充分共享,构筑了市场体系统一开放、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治、流域管理业务统筹的一体化区域协调机制。另一方面,一体化会形成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权责一致、运转高效的大市场机制,在信用体系互认方面,形成透明、竞争有序的“科技+制度+保护+诚信”治理模式。

最后,沿江城市地理相连、经济相依、文化相通,推动同城化建设与都市圈建设将有助于提升扬子江城市群的整体实力。宁镇扬、锡常泰、(沪)苏通三大城市经济圈的跨江联動发展、融合发展及宁镇扬大都市区同城化发展、苏锡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将带来产业布局一体化、城市发展要素的有效流动和均衡分布,同时将共享彼此的基础设施、服务功能、文化氛围,更多的“流动资本”得到地域化。在自主开放的基础上,扬子江城市群将搭建内部共享、互认、互助、统筹机制,在规划制定、行业管理、资金投向等方面进行业务协同,减少了各自为政与重复建设。扬子江城市群将成为引领长三角乃至全国发展的重要主导地区,也会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的活力区域,更会成为中国未来区域经济新的经济增长极。

(本文系中央宣传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2016年重大课题《江苏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财贸研究所。)

猜你喜欢

扬子江城市群长江
长江之头
本刊启事
扬子江药业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