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珠海市经济发展战略
2017-06-21黄汉文
黄汉文
摘 要:在經济一体化趋势明显加强的情况下,为了在经济竞争中获得更大优势,区域经济的联合成为了区域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20世纪末,珠三角地区借助位置优势承接由香港向内陆进行的产业转移,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基本发展格局,并由此打开了迅速发展的道路,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显著的区域之一。在珠三角的整体发展中,主要城市的带动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广州市、深圳市以及珠海市等都对珠三角的协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后,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加强,国内的区域竞争也明显加大。现阶段,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以及长江中下游经济带都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在区域竞争日渐加剧的大环境中,要保持区域竞争的优势,就需要中心城市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基于珠三角一体化背景对珠海市的经济发展进行研究,旨在为珠海市未来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珠三角;一体化背景;珠海市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4-0066-02
珠三角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代表性区域,在三十多年的不断发展中,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实力屡创新高,为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目前,珠三角的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各城市间的合作也更加频繁。在过去的发展中,珠海市是珠三角发展中的一个重点中心城市,但是从如今的经济地位和影响力来看,珠海市既比不了省会广州市,也无法与同为经济特区的深圳市进行比较。由此来看,珠海市的经济发展战略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在珠三角一体化越来越快的大环境中,珠海市只有通过科学的发展战略制定才能找准自身在未来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并由此提升自我在区域中的价值,实现城市特色的突显。基于此,积极对珠三角一体化中的珠海市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研究意义重大。
一、珠海市在珠三角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因素
(一)位置优势
珠海市在珠三角一体化的发展中有着非常明显的位置优势。首先,珠三角位于珠江口的西岸,南部是广阔的南海,沿江又临海的地理位置为其水上交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正是因为此种区位优势的显现,所以珠海市境内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港口,其中不乏我国重要的特大港。其次珠海市紧靠着澳门。澳门是我国两个特别行政区之一,而珠海就位于澳门通向内地的门口,所以珠海市和澳门的关系十分密切。珠海市有了和澳门的唇齿关系,其地位自然不能小觑。再次,珠海是广东省西南部经济发展的重要中心城市,所以其受到的照顾更多。虽然广东省的广州市和深圳市在经济地位上都要高于珠海市,但是这两个城市对于广东西南经济的辐射和影响力远不如珠海市,所以珠海市便有了粤西南大哥的优势,在此优势下,其地位在珠三角一体中可以与广州市、深圳市比肩。
(二)环境优势
在珠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珠海市的环境优势也非常的明显。首先,珠海市位于南海北部沿岸,海洋性气流对珠海的影响比较大,所以珠海市的空气湿润度常年高居不下。又因为纬度较低,气温较高,所以珠海市整个地区有着温暖湿润的气候优势。其次是因为海洋季风的影响,珠海市的空气自净能力要比广州市等位置相对偏北一些的广东省其他城市更强,所以珠海的空气质量比较高,这在全面雾霾严重的情况下,成为了其发展的一个显著优势。最后是珠海市有着丰富的亚热带植被资源,这些植被资源为珠海市的绿化提供了较大的作用,所以整个珠海市是环境非常的优美。正因为珠海市的环境优雅,所以有“花园城市、浪漫之城”的美誉。
(三)政策优势
在珠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珠海市的另一个突出优势是政策优势。在珠三角城市群当中,属于经济特区的只有深圳和珠海两市,而经济特区的地位也为城市的发展谋得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珠海市自被列为经济特区以来,在经济发展中不仅受到了广东省的优先照顾,更受到了国家的照顾,所以珠海市在政策上享有的好处要明显的高于区域其他城市。正是因为这种政策上的优势,珠海市拥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二、珠海市在珠三角经济发展中的战略
(一)依托位置优势积极发展外贸经济
在珠三角一体化的大趋势中,珠海市依托位置优势进行外贸经济发展是其重要的发展战略。外贸经济的发展需要有便捷的交通和相对专业的外贸资源和渠道,所以,就此战略的发展部署,珠海市需要采取两方面的措施:第一是在原有港口的基础上进行港口的改建和扩建,这样可以全面提升珠海市境内港口的货运吞吐量,随着货运吞吐量的提升,珠海市对外贸易的服务基础便会显著增长,对外贸易也会获得较大的提升。第二是积极利用位置优势寻求对外贸易的合作伙伴和渠道。通过对外贸易合作伙伴的发展和渠道的开拓,珠海市发展对外贸易的能力不断增强,其专业性也进一步的提升,而专业性的提升可以有效规避经济发展中的风险,所以其经济发展的安全性会明显提高。总而言之,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开发外向型增长经济是珠海市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定位。
(二)依托环境优势进行旅游业的重点打造
依托环境优势进行旅游业的重点打造也是珠海市在珠三角一体化趋势中的一项重点发展战略。就环境而言,珠海市纬度较低,又毗邻南海,适宜的温度和优越的海陆位置为珠海市带来了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在目前的珠海市,既可以欣赏到滨海风光,又可以领略亚热带自然区域的美景,更有美丽的滩涂和风景秀丽的海岛,所以说珠海市是珠三角旅游资源的主要汇聚地。充分认识到珠海市本地旅游特色之后,依靠资源开展滨海风光游、亚热带海岛游、亚热带植被观赏等旅游项目,可以吸引更多海内外游客来此旅游。另外,因为靠着大海,空气自净能力较强,珠海市的空气质量常年稳定在优秀水平,这在全国雾霾泛滥的情况下,为珠海市的旅游增添了一个新的优势。总而言之,利用优秀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进行旅游项目的开发,对于珠海市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
(三)依靠政策把握更多发展机遇
依靠政策把握更多的發展机遇是珠海未来发展战略中需要注意的另一个重大问题。20世纪80年代,珠海市被定为经济特区,其经济发展速度令人咋舌。直至今日,珠海市作为经济特区,在政策上依然享有一定的优势。在珠海市未来的发展中,积极配合国家发展战略,进而制定自身与国家发展战略相一致的发展目标,这样,珠海市本身的发展就可以和国家经济的发展保持一致。当然,在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的时候,珠海市可以凭借自身经济特区的优势去向国家或者区域寻求更多的政策支持,这样,珠海市的发展机遇和前景会更加广阔,未来发展的道路也会更加平顺。简而言之,就是积极利用经济特区享有的政策优势,把握更多的发展机遇,珠海市可以在珠三角一体化当中脱颖而出,成为与广州市、深圳市并肩的耀眼明星。
(四)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升城市经济的创新发展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提升城市经济的创新发展,是珠海市未来发展战略需要重视的另一个问题。在现阶段的经济竞争中,人才的优势地位显现愈加得明显,换句话说,就是谁把握的优秀人才越多,谁的发展就越有潜力。珠海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自然优势,其发展较为欠缺的就是科技创新和经济创新,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珠海市要积极进行人才的引进,利用人才自身的创新能力来弥补城市科技和城市经济在创新方面的缺陷,这样,珠海市的发展才能在持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当然,在人才引进方面,珠海市要想实现效果的强化,需要在人才落户制度、补贴制度以及特别贡献激励制度等方面做出调整和完善,这样,有了成体系的人才育留模式,珠海市的人才引进就会迈向一个新高度。
(五)积极借鉴具有相同区位优势区域的发展经验
积极借鉴具有相同区位优势区域的发展经验,对于珠海市未来发展战略制定而言也非常的重要。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与珠海市有着相似区位优势的城市并不在少数,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大连市、青岛市和深圳市。大连市和青岛市虽属于北方城市,但是在区域经济圈中的地位较为显赫,其发展模式有许多成功之处,这些成功之处都是值得珠海市借鉴的。但是就全国范围来看,珠海市最需要借鉴的就是深圳市的发展经验。同样是经济特区,深圳市从曾经的小渔村一跃成为现阶段我国举足轻重的一线城市,其发展着实令人惊叹。纵观深圳的发展,虽然其进步与紧靠香港的地理位置和国家政策上的支持密不可分,但是其自身在经济创新、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措施所体现的价值也不容小觑。所以,为了自身的发展,珠海市需要在经济创新、科技创新以及制度体系完善等诸多方面进行经验借鉴,将这些经验用到自身发展实践中,使其发展可以更加迅速。
结语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我国未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十分显著。在珠三角一体化的发展中,珠海作为一个重要的中心城市,对其的经济发展优势以及具体的未来发展战略进行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正是因为如此,本文展开了全面探讨,目的就是要为珠海市未来的发展提供较为有利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胡刚,刘锦,陈征卫.珠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广州城市发展战略研究[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0,(3):1-6.
[2] 郑继承.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群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我国“十二五”规划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探讨[J].经济问
题探索,2013,(30):73-81.
[3] 朱坚真,闫柳.基于点轴理论的珠三角区域海洋产业布局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3,(4):18-27.
[4] 陆林,汤云云.珠江三角洲都市圈国内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研究[J].地理科学,2014,(1):13.
[5] 李华,姚芳.港口经济与珠海城市互动研究[J].现代商业,2014,(23):119-121.
[6] 林雄斌,杨家文,李贵才.村镇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困境与策略探析——以珠海市斗门镇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6,(3):75-82.
[7] 汤霞,陶琴.珠海港集装箱运输发展内外部环境及对策[J].集装箱化,2016,(5):7-11.
[8] 马学广,李贵才.经济圈战略下的区域跨界整合研究——以珠西地区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2,(6):62-80.
[责任编辑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