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警察胜任力模型建构研究

2017-06-21邓绍秋

经济研究导刊 2017年14期
关键词:模型建构

邓绍秋

摘 要:胜任力模型的研究一直是管理学研究的热点,但是国内的研究范围还较窄,研究对象也较为集中在企业人员上,对于政府机关公务员胜任力模型的研究较少,尤其对基层警察胜任力的研究几乎没有人涉及,这也是开展研究的重要原因之一。

关键词:基层警察;警察胜任力;模型建构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4-0040-02

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及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包括公安机关在内的政府职能部门及社会管理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基层警察的能力决定着国家机关能否良性运转,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中国公安机关的人事管理还停留在习惯性、经验性的管理阶段,尤其是关于基层警察的胜任力方面的研究还很少。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迈克尔·兰德在其《测试胜任力而非智力》一书中首次提出胜任力这一概念,他认为,胜任力指的是个人的工作绩效或生活中的主要创新产品相关的能力、特质等的集合。中国的警察教育是一种综合各类警种的教育。不同地区、层级的警察胜任力还有很大的不同,使得不同专业警种的警察胜任力培养中难以行成统一的课程培训系统。因此,对于基层警察胜任力模型的研究方法必须广泛推广,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系统的、多样化的警察胜任力培养体系。

一、警察胜任力模型的重要价值

(一)警察胜任力模型的理论价值

警察胜任力模型具有多维性、层级性、具体性等方面的性质,其体现出的价值主要包括理论、应用两个方面。国际上学术界与企业界已经对胜任力模型有了较为成熟的研究并将其广泛应用到企业高管、医生、教师等人群中,但是有关基层警察胜任力模型的研究还很少。所以,借助胜任力模型的研究方法来建构警察胜任力理论模型是一种创新。要在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构建出警察胜任力要素的内容,并通过事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初步筛选出警察胜任力模型的指标。然后,通过逻辑分析的方法来构建警察胜任力理论模型,并将其应用于警察胜任力的评价系统之中。对于警察胜任力模型进行系统的分析,便对警察胜任力有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1]。警察胜任力的维度中有将近二十种指标,同时不同角度下的警察胜任力模型有着不同的结构样式。例如,警察胜任力模型不但有立方体、圆柱体结构,而且还有同心圆、双曲面结构等。这些有关警察胜任力模型的指标及结构不但深化了警察胜任力的相关理论知识,而且还对警察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警察胜任力模型的实践应用价值

警察胜任力模型有着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其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奠定了警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础。现代的警务人力资源管理不同于传统的警察人事管理。基层警察胜任力模型不但体现了基层警察警务模式的价值取向及人文精神,而且还有利于警务人员的招聘、培训、晋升等。当前基层警察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招录的高学历警察不能很快适应公安工作,或者说适应公安工作实际的周期较长。这是因为警察招录考试的主要内容没能充分体现警察职业的特点,同时考核的内容也没有涉及不同警种对警察胜任力的不同需求,这就出现了考核目标与实际岗位相脱节的现象。分析基层警察胜任力模型,将警务的用人指标与考试内容紧密相关,这就实现了考试内容与岗位的契合,从而降低了警察招录的盲目性,提升了警察的胜任力水平。二是指导与培养不同警种警察在不同层级的胜任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的“冰山”模型中的“冰上部分”便是警察胜任力中的专业技能,而政治素养、身体状况等则属于“冰下部分”,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警察的履职效果及忠诚度,不容易受外界的影响[2]。

二、基层警察胜任力模型的维度与特点

(一)基层警察胜任力模型的维度

警察胜任力既包含外显层面的专业知识信息集合、完成特定任务的工作技能,还包含内隐的工作动机、职业特质、自我价值、社会角色等[3]。基层警察胜任力模型具有多维性、层级性等方面的特征,受到个体、教育、管理等多种因素制约,其主要包括政治素养、专业技能、身体状况、个体特质等方面的内容。基层警察胜任力模型是一个综合的有机体,其涵盖基层警察岗位的各个方面,同时各个维度之间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警察胜任力模型这一整体[4]。这些维度中,政治素养是灵魂,身体是保障,专业技能是关键。在政治素养中,对基层警察有着严格的要求,强调其应具有坚定的政治鉴别力,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公安实践。根据调查,有将近八成的民警认为,政治素养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国家及人民安全的重要保障。同时,警察职业凭借其特殊性要求警察在执法活动中具有自觉抵御风险及腐败的能力。警察的个体特质有别于其他职业个体,同时这也是警务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个体特质维度对警察职业稳定性及警察胜任力有重要的作用,并具有内隐性的特点。警察胜任力要求基层警察具有健康的体魄来开展警务工作。这是因为健康的身体是警察开展业务技能的基础,同时也是适应不同工作环境的需要。专业技能维度在其他维度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是警察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

(二)基层警察胜任力模型的特点

基层警察胜任力是警察个体从事岗位工作所具备的能力指标,同时也是从事警務工作及各种胜任力要素组合排列的集合。基层警察胜任力模型应针对具体的岗位,对于不同的警种岗位表现不同的类型。例如,刑警岗位相比于交警来说,对于枪械使用的知识有着更严格的要求。同时,在不同的专业技能维度中的看、说、做的能力有着不同的比重要求。基层警察胜任力有“外显”胜任力及“内隐”胜任力两种,其中外显胜任力由政治素养、专业技能等组成,内隐胜任力由个性特征、身体状况等要素组成[5]。警察个体的胜任力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的都具有自身的表现形式。例如,具有较高素养的警察表现为从业热情高,业务技能高的警察在具体的接处警过程中可以找到具体的法律条文来指导。实际上,隐性胜任力在胜任力模型中更具有重要作用,如身体状况的胜任力指标便影响警务活动中专业技能的发挥。再如,一位身体状况不是很好的警察在恶劣的环境中很难在保障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制服犯罪嫌疑人。

三、警察胜任力模型中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促进警察胜任力理论成果的实践转化

警务工作中,警察个体的职业发展最终能为警务组织的发展提供能量和动力。警察胜任力研究为警察胜任力的培养指明了发展方向,且从不同角度调整工作内容,减轻从业压力,调动警察胜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6]。已经建构的警察胜任力模型证明了应当培养具备什么素质及岗位胜任力的警员。同时,结合公安院校课程建设及教学状况,在基层警察胜任力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课程,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课程开发主要包括课程目标、内容、评价等内容,而公安院校主要采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学院式的教学方式,其评价方法往往采用单一的知识考试或考查。警察胜任力模型不单单包涵显性能力目标,还包涵隐性能力目标,内容除了包括专业知识外还有一些业务技能。课程实施更多凸显实战训练,理论知识只是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课程评价多以知识、实战相结合的综合方式。此外,警察胜任力模型还能为警务改革指明方向。传统的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方式没有将教学与实战单位相结合,更没有与警察胜任力的要求联系在一起。所以,基层警察胜任力模型中各维度、指标等规范了基层警察胜任岗位工作的具体要求,教师可以根据这些要求开发新的教学模式。例如,改变以往“教”和“学”相脱节的问题,更多突出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的地位,更多注重师生的双向交流。

(二)模型在公安基层实践中的应用策略

在具体的公安基层实践中,胜任力模型牵涉到基层警察的选拔、培训、绩效考核、测评等方面的内容。当前基层警察的选拔多采用竞争上岗的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警察任用的公平、公正,有利于促进公安队伍的活力。然而,近几年的运作实践也证明了这种运作方式的弊端,如出现“高分低能”的问题、竞争者与岗位需求出现不匹配的现象。胜任力模型能为公安机关对警察的选拔任用提供更为标准、科学的规范。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选拔,不但考虑了外显的行为特征,而且还能测量其潜在的能力素质,使得人员与岗位配置的更为合理。同时,基于警察胜任力模型的警察培训体系更多关注的是培训对象及特定岗位所需的重要胜任力要素,使得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另外,将胜任力分析用到基层警察的绩效考核上,并对个体胜任力的能力发展、短期绩效、长期目标等做出合理的规划,从目标完成、绩效提高、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考核更具有科学性。综上,随着对基层警察胜任力模型研究的深入,其胜任力成果正向实践转化。在警察人才培养中,必须根据警察胜任力模型来建构不同层级的警察胜任力标准,改变传统警察培养中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向以警察胜任力为基础的教学实践改革。

参考文献:

[1] 杨莉.公安机关基层领导干部胜任力能力模型构建[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

[2] 杨晓红,叶宁.关于建立人的能力素质模型的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5-88.

[3] 范瑛.警察胜任力培养探析[J].公安教育,2016,(2):49.

[4] 陳敏科.基于胜任能力的职务分析及其应用[J].人类工效学,2014,(2):5-13.

[5] 韩旭,卢晓骏.胜任力与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研究[J].广州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9):16-21.

[6] 范瑛,韩浩.基于警察胜任力的警务管理模式初探[J].文化学刊,2015,(12):208.

[责任编辑 柯 黎]

猜你喜欢

模型建构
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的实践嬗变及模型建构
高中生物模型建构教学研究与体会
在“破”与“立”中,加深概念理解
例谈磁性软白板在生物学模型建构教学中的应用
处级领导干部胜任力的自我评估与模型建构
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案例
立足生活经验,强化模型建构
基于学生经验的数学建构之旅
以“模型建构”为思想的课堂教学课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