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于邯郸的《人民日报》
2017-06-21刘畅
刘畅
说起《人民日报》,大家都很熟悉,并且不少人知道它的前身是《晋察冀日报》,但说起它的另一个源头——创办于邯郸的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也许知道的人不是很多吧。
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创办于1946年5月15日,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最早的城市报纸之一。其社址最初设在邯郸市,后来解放区的报刊收缩,社址迁到了武安的山区,社址也从公开转为隐秘状态。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出版了两年,共746期。1948年6月14日停刊后与晋察冀边区中央局机关报《晋察冀日报》合并,改为华北局机关报,报名还是《人民日报》,社址迁到了河北平山。后来,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被定为是中共中央机关报,成为今天的《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最初创刊时的工作人员都是从晋冀鲁豫各分区抽调的。最早参与创刊的主要是从太行区抽调的《新华日报》(太行版)的人马。后来又陆续从太岳区、冀南区、冀鲁豫区抽调了一些。据李庄回忆:“编辑部、印刷部门、后勤部门合计不过一百几十人”。创刊时总编辑是张盘石,副总编辑是安岗、袁勃,王友唐任经理。到1946年11月,吴敏(即杨放之)接替张盘石任总编辑,张盘石改任社长。
晋冀鲁豫《人民日报》是对开四版大报,根据需要有时出两版,四版时就有一个副刊。报纸的报头,开始是报社工作人员临摹的毛泽东的手迹,从右向左排,后来,直到1946年7月1日毛泽东同志专门题写了报头,顺序改为从左向右读。创刊号上有刘伯承、邓小平等同志的题辞。当时报社设备简陋,报头、大字标题、版画插图和领导题辞全部用木刻印刷。
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创刊之时,抗日战争已结束,解放战争尚未全面爆发,但国共两党的摩擦时有发生。《人民日报》发刊词中说:“全国和平民主事业的实现,这一工程是异常艰巨的,反动派内战挑拨者,正在酝酿着全国内战,东北的内战在继续扩大,包围新四军五师的国民党反動派的军队,正在企图围歼第五师;我晋冀鲁豫四周的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已在忙于调动和积极的进攻准备之中,这就是说内战正在威胁全国和平民主事业,同时也在威胁我晋冀鲁豫边区和平民主建设的工作。”
就解放区内部而言,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之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冲破国民党当局的束缚和钳制,对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进攻,收复大片国土,解放区迅速壮大。在晋冀鲁豫解放区,经过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之后,解放区也结束了四分五裂的状态,逐渐打通连成一片。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就诞生在这时。其宗旨和方针就是要“发扬晋冀鲁豫边区人民驱逐日寇、热爱民族,热爱和平民主的传统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人民日报》发刊词)。《人民日报》的具体任务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变化。在创刊之时,报纸要“动员和组织全晋冀鲁豫边区的人民,起来坚持政协决议的全部实现,坚持群众性的自卫斗争,持续地加强边沿地区群众性自卫战争的领导和组织,准备随时击破反动派的进攻,保卫晋冀鲁豫解放区” (《人民日报》发刊词)。而一年以后,革命形势发生了变化,《人民日报》的具体任务变成了反映“伟大的人民爱国自卫战争;人民消灭封建土地改革;”反映“人民的生产建设。”
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出版两年,走了不少弯路,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并且很多经验都是从教训中得来的。如在创刊那一段,由于当时刚从农村走进城市,报道就在短时期内集中于城市的和平建设与对外宣传上,而实际上,作为边区中央局机关报来说,农村工作仍是重点,而它却忽略了。在土地改革的宣传中也有“左”右摇摆的倾向,不是宣传过了头,就是对党的政策不理解。如在初期关于“地主献田”一节,就太过。让人看上去如像地主都在自觉地拥护土地政策了。到1948年1月份的一版头条又突出连续地登了几篇新闻,报道查出的土改中的不彻底现象,又给人以“太行区土地改革很不彻底,遗留问题非常多”的假象(李庄,《我在人民日报四十年》,人民日报出版社,1990)。另外,在反“客里空”之后,一味宣传“贫雇路线”而忽视了团结中农和其他反封建力量,犯了“左”倾错误。“在报纸上出现了不少错误的名词如‘破落地主‘封建尾巴‘化形地主等”。所以后来报社在总结经验教训时说:“认真学习中央总路线和各种具体政策,保持头脑清醒,方向明确,才能避免左右摇摆。”
《人民日报》最突出的经验,在于它反映人民呼声,广泛联系群众方面。
《人民日报》联系群众主要有几种方式:一是通过专栏;二是在群众中建立通讯网;三是派报社工作人员轮流下乡。
《人民日报》最值得称道的是“农民呼声”专栏。该栏目从1948年1月28日正式设立,专门让农民“在这里控诉地主的罪恶,揭发工作里面的缺点,发扬那些咱们农民认为好的合适的事情,提出自己的要求和改进工作的意见。”并指出“会写的就自己写。不会写的,可以找报馆通讯员、记者和当地干部写,要不就亲自来报馆跑一趟。” “农民呼声”被当做报社联系群众的一个工具还“设有专人研究整理材料,辨明是非真伪,帮助各地及各阶层的人解决一些迫切问题,把群众意见提交给各级党和政府请他们处理。”报纸则“站在党报立场上提供材料进行监督。”
发展和培养通讯员是报社联系群众的另一种方式,通讯员都来自群众中,能够切身体会到百姓的疾苦,利用他们的稿子可以弥补只用通讯稿件的不足。(当时报社的采编部门就由本社晋冀鲁豫总分社充当。)《人民日报》的通讯员到创刊两周年时已多达1500人,被称为是新闻工作中的“人民武装”。
报社为了防止“客里空”还让报社“全体编辑部门同志轮流下乡参加武安九区工作团所领导的各村民主整党填补工作。”“每个同志都系统地参加一个到两个村的工作,”取得较为完整的实际经验。
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停刊与《晋察冀日报》合并,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在出版期间深得当地干部与群众的信任和喜爱,其最高发行量达2万5千多份,在晋冀鲁豫全区170多个县发行。拥有5个分社和地方广播,并向各方面提供稿件,实际是当时全区的一个新闻事业的整体机构。
(作者单位: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