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钢琴套曲《旅行岁月——瑞士》中借景抒情的音诗
2017-06-21王琳
王琳
摘要:本文从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家李斯特创作的经典标题钢琴套曲《旅行岁月》(瑞士)的创作手法、音乐意境进行分析和探索,深刻体会到李斯特音乐创作中匠心独处的理念、丰富的哲学修养,对其音乐作品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关键词:标题性 借景抒情 音诗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9-0004-03
弗朗兹·李斯特,匈牙利杰出的钢琴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833年,李斯特通过柏辽兹的介绍,与玛丽·达古伯爵夫人相识,感情与日俱增,1835年夏,李斯特终于和抛夫别子的玛丽,撇开巴黎人的议论,离开巴黎相偕定居于居高临下、一眼能眺望日内瓦湖的日内瓦新居。此后三年间,他们过着充满幸福安逸的生活,对于演奏活动极为繁忙的李斯特来说,正好提供了他反省自己的艺术,力争上游的绝好机会。在这期间,他的作品数量并不很多,但在演奏的技术上确有了惊人的进步,作品在内涵上也更为深刻,技法也更加牢固。钢琴套曲《旅行岁月——第一年瑞士》就是李斯特在瑞士生活期间获得灵感创作的作品。后来经过他本人重新的精心修改和刻意安排,这套作品于1855年以《旅行岁月·第一年——瑞士》(Annees de Pelerinage, Premiere Annees, Suisse.)的标题出版。这是李斯特对人生的感悟和心灵之作,一部优秀的钢琴音诗,充满了李斯特对大自然的激情,对田园生活的诚挚歌咏,对人生意义的严肃思考,每首都是激动人心的浪漫主义的诗篇。以下笔者将从作品的音乐内容、创作手法等方面探索李斯特标题钢琴曲中借景抒情的音乐创作思想。
一、九首各具特色的浪漫主义钢琴诗篇
根据其创作灵感和表现内容来看,此九首乐曲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风格:
第一类型:清丽的田园诗篇——《瓦伦城湖》《田园诗》和《牧歌》。第二首《瓦伦城之湖》,降A大调,3/8拍,平静的行板。左手通篇运用固定式的漪涟式音型如船桨,右手是忧郁抒情的旋律,似乎能看见湖水波光粼粼闪动着,黄昏的映衬下令人安详和陶醉。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生活的向往,手法朴实无华。第三首《田园诗》,E大调,12/8拍,二段体形式的具有舞蹈性特色的乐曲。借用了瑞士高山牧民的山歌音乐单纯而朴实。第七首《牧歌》,降A大调,4/4拍,稍快的小快板。这是一首充满欢乐的优雅的音调,唤起对和平的、乡村情景的回忆和向往。
第二类型:灵魂的触动与感悟——《奥伯曼山谷》《思乡》和《日内瓦钟声》。第六首《奥伯曼山谷》,e小调,4/4拍,慢板,这是一首钢琴上的交响诗。根据法国作家塞纳库尔的书信体作品《奥伯曼》而有感而发。李斯特在这首作品中表达了内心“思索、忧郁、爱情、痛苦、斗争”的复杂情感,但是乐曲最后以乐观明朗的情绪结束的。第八首《思乡》,e小调,4/4拍,慢板。这首通常被人们称为是《奥伯曼山谷》的插曲,表现出奥伯曼在巴黎时对瑞士田园生活的思念。第九首《日内瓦钟声》,B大调,6/8拍,小快板。这是李斯特在平静的湖面荡漾的祈祷钟声中为自己第一个女儿的诞生祈祷幸福,充满了浓浓的爱意,音乐安逸祥和而又宁静致远。
第三类型:借景抒情的音诗——《威廉退尔教堂》《泉水边》和《暴风雨》。第一首《威廉退尔教堂》,C大调,4/4拍,慢板。音乐描绘了瑞士独立运动的英雄威廉退爾的高大形象,运用铿锵有力的和弦犹如纪念碑一样挺拔,音乐庄重而又严肃,山间号角声音的回响,令作品充满气势,振奋人心。
第四首《在泉水边》,降A大调,12/8拍,小快板。作品的题词为“年轻的自然之神在清凉的潺潺细语之中,开始它的嬉戏”(希勒的诗句)这是一首雅致轻主题装饰而成的自由变奏曲。活泼的音型模仿泉水的喷涌,在晶莹剔透的音响中,使人敏锐感到“水”的绝妙感觉,仿佛看到闪烁着光芒的水珠在阳光下飞溅起来,表现他心中满怀的青春活力和对大自然的诚挚热爱之情。
第五首《暴风雨》,c小调,2/2拍,快板。作品的题词为“然而雷雨啊,什么是你的目标?你们也像人类心胸中的风暴么?还是像秃鹰似的要在高空找到巢穴?”(拜伦的诗句),这是一首充满力度和激情的自由变奏作品,描写山区暴风雨的景象,热情而略带野性,奔流的八度音在漆黑的c小调里保持原始的喧哗。全曲多采用八度音程式的织体进行,描述雷鸣电闪、风雨交加的情景,充满热情并富有野性色彩。大量的和弦外音来描绘暴风骤雨般的轰鸣声响。李斯特在音乐形象上以罕见的力量表现出震撼的冲击力。《暴风雨》如同激情的朗诵诗篇般,慷慨而激昂。
二、借景抒情之作《威廉退尔教堂》《在泉水边》和《暴风雨》的创作手法
作品中一些表面纯属自然主义的乐曲,如《威廉退尔教堂》《在泉水边》及《暴风雨》,不是纯粹对自然景象作情景的描述,仿佛是笼罩着一层深思遐想的轻烟,包含着这样或那样复杂的心理冲突。在闪烁的喷泉中,在雷电和风雨中,在簇叶的碎语中到处可以听到他情感的声音。对他来说,一切都是为了加深心里的感受他得到大自然启示的灵感,他对自然美的赞叹必须以最紧密的方式与他的感情和思绪得到沟通。用音响塑造、想象、追求诗的意境。
(一)用音响塑造音乐形象,在织体上采用十分简洁而又巧妙有效的手法
1.震音的大量运用。作品中不同程度地采用震音,描绘和烘托出气氛,对于表现音乐戏剧性,丰富音响效果和对音乐形象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在《威廉退尔教堂》的第21至40小节,震音由低声部很弱的力度奏出,衬托高音区的旋律,至26小节震音发展到高声部重复,将英雄的形象由远及近的描绘得栩栩如生。另外在《暴风雨》第61-64小节,高声部持续的震音迸发出狂风暴雨般的音响效果,很好的表现出暴风骤雨的气势。
2.八度音程的广泛运用。八度音程运用在多声部作品里,可以使和弦的色彩更加浓郁。在描写具有宗教色彩的作品中,八度音程显得庄重、深沉与肃穆;而在描绘自然风光的作品中,八度音程的使用增添了作品浪漫的气息。《威廉退尔教堂》中……《泉水边》第42至46小节,低声部连续的八度音程,生动形象的描绘了主题思想。《泉水边》41-42小节,右手连续的八度音程形象地描写了喷泉水花四溅,晶莹剔透的情景《暴风雨》中大量使用双手同向八度,音响效果如同暴风骤雨般,轰鸣的音响效果渲染了一种紧张而又浓烈的气氛。
3.分解和弦的各种变化。低音区的伴奏声部常常使用分解和弦的琶音形式,与高音区流动的旋律相融合。《在泉水边》右手的中声部始终用漪涟般的分解和弦音型表现水波的灵动,通过和声的转换鲜明的描摹了泉水一波接一波喷涌而出的景象。有时也通过将旋律隐藏在大量分解和弦的音群之间,增强音响效果的同时迷惑听者的耳朵,给人独特的听觉新感受。
(二)力度与速度的运用,突出“对比的协调”诗意性效果
在这套作品中,李斯特追求诗意化效果既有细腻柔软的情感,更有冲击震撼的强烈感应。例如轻柔型力度的《在泉水边》等,他从塑造特定音乐形象的需要出发,多使用弱(P)、很弱(PP)的力度;浓重型力度的《暴风雨》,则多使用很强(FF)。这样通过戏剧化对比产生的强烈震撼力更是演奏中必须把握的要点。另外,李斯特独具匠心地将《在泉水边》和《暴风雨》这两首对比鲜明的乐曲前后排序安置,并且处于整套作品的中心位置,形成音乐情感变化和戏剧性的转折点。
(三)探索新的和声、调性等音乐创作手法
不断致力于探索新的音乐手法。他在和声、调性色彩更为丰富多变,采用转调模进、意外转调、同名大小调相互渗透等手法,从而大大丰富了作品的和声色彩。《暴风雨》中,连续的大调与小调的转换,多处使用和弦外音的技术手法,使得和声色彩十分浓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暴风雨的情景。《在泉水边》也是调性色彩变化丰富,先后经过B、降B、降E大调来表现水流不同的光影明暗效果。减七和弦,半音化和声,四、五度音程构成的华彩乐句等造成或紧张,或朦胧,或空旷的音响,使音乐笼罩在如梦幻般的意境之中。
李斯特不仅对大自然倾注热情,同时有着自己独特的眼光。他以音乐为画笔,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思想,借表现大自然达到与个人情感的融合,向我们展现了人类内心世界最深层次的刻画,体现了他浓厚的人文精神和博爱精神。
参考文献:
[1]张巍编著.李斯特[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2]亚科夫·米尔斯坦.李斯特传[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