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之惑
2017-06-21杨杨
文|杨杨
端午之惑
文|杨杨
编者按:
作为九零后一代,我们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已经很淡了,大多是被网络上各种节日营销刺激到,才会有一丢丢反应。比如,从小生长在北方,会有一种错觉,任何节日都是吃饺子庆祝,而南方的同志就会自觉的跟上一句:我们吃汤圆。这是九零后的认知,那零零后、一零后会怎么说?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想起来就打寒颤。
传统 这堂课,是时候补上了。
时令
二零一七年五月三十日,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道一声安康。
端午节在历史上有过许多不同的名字,端五、端阳、重午、重五等名字述说了该节日的时间刻度。端的意思是 始 ,跟 初 相通,所以端五也就是 初五 ,五五相重。
根据中国传统的阴阳术数信仰,一、三、五、七、九等奇数属阳,阳月阳日重合,是阳盛之极。但所谓盛极必衰,他们也标志着代表生命的阳气将开始衰微,阴气会重新出现,所以,在天人感应的古代,以这种数字形式标志的日子自然成为了神秘的时间节点,包含很多敬畏与禁忌。
因此古人视五月为 恶月 ,有着重重禁忌。恶月不宜盖屋、不宜曝床荐席、不宜赴官、不宜生子。另外,从自然条件来看,仲夏五月,蛇虫百脚四出,瘟疫疾病丛生,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不小的危害。于是,在人们的观念中: 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 对于这样一个五月,需怀着敬畏之心严肃对待之,通过各种仪式活动来禳灾祈福。
所以,端午,其原始的核心内涵是时令性的:解五月之厄,保身体之安康。
思念
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端午节对于大众,仍是粽子、龙舟这两道风景。这个节日,草木在疯长,果子还青涩。传说,食粽源于投粽入江以防恶龙吃掉屈原的尸体,龙舟竞渡也是百姓为了营救投江的屈原。
然而实际上,端午的起源并非出自屈原,食粽的风俗也早于屈原的传说。屈原传说与端午节相结合,是在南北朝时期,但早在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中已经记载了民间用茭白叶包裹黍米制成 角黍 ,也就是粽子。食粽的初衷,与端午驱邪辟毒的本质是一样的,是时令转换时的一道过渡仪式。关于端午竞渡习俗起源的原始资料失传,但民俗学家江绍原通过对明代武陵地区龙舟竞渡的分析,指出龙舟竞渡的最初形式是一种 用法术处理公共卫生事业 的禳灾仪式。
端午节的祭祀对象,也并非只有屈原一人。比如苏州地区有祭祀伍子胥的传统,有的地方则纪念孝女曹娥。不过,屈原传说进入端午节,却是一种历史的选择。他是一位理想的英雄人物,有着高尚的节操,是忠诚爱国的象征,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以 屈原 代表端午节,不仅有着地域文化的象征意义,还有着民族与国家的象征意义。它赋予了端午节新的核心内涵,也就是历史伦理内涵,民众的时间生活不再只是被动地适应自然,而是承载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