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潮
2017-06-21
【事件】
2017年3月12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就“教育改革发展”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陈宝生说:“你刚才讲有40多万留学生要回来,是一个回国潮。我很喜欢‘潮这个词,有‘潮就有动力,有‘潮就有风景。改革开放以来,截止去年我们大体上派出去485万留学生。回来了多少?322万人。这是什么概念?就是说我们派出去480多万留学生有八成以上回国效力。”
为什么会形成“回国潮”呢?因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为留学生回国创业提供了动力,创造了条件。从教育部的角度,一是给回国人员提供服务,为他们建立绿色通道,让他们回来办各种手续通畅一些,少走一些弯路。二是给他们提供事业条件。比如“春晖计划”,资助了数千名海外人员短期回国搞研究,支持西部、东北高校和海外留学人员搞科研合作,目前已经立项2000多项。三是提供岗位。比如我们支持高校引进各类人才,像“长江计划”等,已经引进了1094人。
观点1:面对留学生“回国潮”,社会准备好了吗?
观察者:贾合祥“东方网”
面对留学生“回国潮”,我国社会准备好了吗?并非笔者杞人忧天,而是有些事实不能不让人考虑,不能说对留学生“回国潮”没有影响。一些单位并非真正重视大学生,不能把他们放在重要岗位上,令其发挥自己的能力所长,提拔使用也要论资排辈、甚至凭关系。大材小用,事实上,一些单位的大学生起了个为单位“装点门面”、做“花瓶”的作用,所以,很多大学生进了一个让人看来很体面的单位,他们却不惜辞职“下海”,自己去创业。
说到底,留学生“回国潮”,是冲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向好形势而来的。陈宝生部长讲,有“潮”就有动力,有“潮”就有风景。而这个“动力”和“风景”还需要社会,直白地说就是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来支持创造。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就是要坚持人才发展战略,大力营造创新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用武的良好就业环境,对于各用人单位来说,必须任人唯贤,要珍惜和尊重人才,舍得使用人才和讓人才担当大任。只有这样,才能让留学生愿意回国效力,使得“回国潮”高潮迭起,风景不断,让我们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更加充满希望。
观点2:给人才最好的时代舞台
观察者:李浩燃《人民日报》
曾几何时,我们有过“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喟叹。今天,这样的困惑已一去不复返。在发展由创新标注、创新由人才驱动的时代背景下,全社会对知识、创造和人才的渴求越来越强。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顺应这一历史趋势,逐步完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无论是万众瞩目的“万人计划”,还是一浪高过一浪的“海归潮”,创造最佳条件去吸引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共识。10年前,中国每送出去3个留学生只能迎回1人。如今,我们已越来越接近人才“进大于出”的历史拐点。
“伟大的事业,决定了我们更加需要知识和知识分子,更加需要知识分子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多作贡献。”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勇担当,只要让识才、爱才、用才、容才、聚才的空气充盈整个社会空间,我们就一定能引导人才汇集成奔流的江海,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