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持续音技法技巧研究

2017-06-21纪开存杨静

艺术评鉴 2017年8期
关键词:钢琴奏鸣曲贝多芬审美

纪开存+杨静

摘要:贝多芬是世界著名的音乐家之一,他所创作的32部钢琴奏鸣曲在世界音乐史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审美角度出发,就贝多芬32部钢琴奏鸣曲中的持续音的演奏技法进行了分析,旨在为进一步研究贝多芬的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 持续音 审美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9-0002-03

在学习西方音乐的历史的时候,可以发现,乐器出现能够不断演奏音乐的时间远在几千年前的古希腊。对于能够不断演奏音乐的乐器的传播条件是不仅能够具有不断性而且还能够长期的进行大范围的演奏。而在不断音的使用方面,贝多芬比以前的人们用的次数更加的多,有更大的写作范围,更多元化的种类。正因为这样,贝多芬32首钢琴曲在西方音乐的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音乐的历史长河中,贝多芬的这些钢琴曲受到了人们的高度评价,被称为“音乐文学中的圣经”。在他这么多的钢琴作品当中,贝多芬不断地运用了中持续音技法技巧,因此这也就表现出了他自己的写作风格。

一、钢琴奏鸣曲的自身特点呈现

要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进行完美的把握与呈现,首先就要对作品本身进行分析与把握,通过对贝多芬人生经历的了解,以及对他所创作钢琴奏鸣曲的前后经历进行把握,才能在整体上理解贝多芬作品中呈现出的感情色彩,也能够为弹奏过程中演奏技巧的探索提供帮助。

(一)融人古典奏鸣曲的演奏技巧

贝多芬受到古典主义的音乐形式与特征影响,在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过程中,他融入了许多古典音乐的元素,并对这些古典元素进行了创新,这种创新使得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具有不同与古典音乐和其他音乐的新特征,通过对这些特征的把握,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找寻其音乐间的共同点和音乐特征。我们可以发现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有呈现部、发展部和再现部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的特性都比较明显,并且在呈现部与再现部中都有一个小部分的总结部;在钢琴奏鸣曲的整个音乐表达中,所呈现出的情绪特征也表现很强烈,感情的变化幅度也较为明显,在快慢的不断结合中表现出了不同的感情色彩。因此,结合这些乐曲本身的特点,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要熟悉每个部分呈现出的特征与感情色彩,以便于练习演奏中的更好把握。

(二)多章节的钢琴奏鸣式演奏技巧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基本是由好几个乐章相互结合呈现出的套曲,每个乐章的节奏、音色、感情色彩都不一样,他的乐曲在构思和情感表达上与其他钢琴曲有着很大不同,在每个章节的钢琴奏鸣曲他又融入了古典音乐等音乐元素,在注重音色力度及踏板等细节的同时,对乐曲进行了音色曲调及表现形式上的创新。

二、贝多芬演奏曲中持续音的类型

(一)充满温情的长音持续音

在贝多芬众多的钢琴曲之中,最为普遍和经常出现的音乐形式就是长音连续音,它的使用次数在贝多芬的钢琴曲中是最高。和其他的音乐形式相比较而言,长音就是没有其他动作或没有连续且长时间的动作的持续音。以贝多芬钢琴曲中第一乐章中的例子可以表明,e调中持续低音的声音主要的是分散在低音区,在这个乐章的前八章中可以明显的听出音乐的整个节奏没有出现任何一点的变动,而且其静态的伸展区几乎是相等的。在这种演奏的方法下,和声的部分更加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强化了调性,让音乐能够拥有一个温和的低音意境。

(二)带有装饰的重复音

为了能够让其音乐具有更为生动和突出的特点,许多作曲家经常在一些长音和重复音出现的地方增添一些能够起到装饰效果的音乐材料。在贝多芬的第十三首钢琴曲中,第四乐章就拥有一个非常明亮和欢快的曲调,能够显示出音乐所想表达的壮观和美丽的场景,这个场景将又一次重演,是在乐曲的声音发出沉重的语气并逐渐加强的时候,并且在低音的部分和弦音的部分中,創造出了一个很好的和声状态,以上这些乐曲的演奏方式支撑起目前的众多音乐主题。当一个有装饰效果的音符以八度的方式加入到重复的音符中时,能够为观众创造出更为灵动流畅的声音效果,让观众能够体会到音乐中所表现出来的深深的热情。

三、贝多芬演奏曲中持续音的审美分析

(一)润物无声的音符变化

从大的角度可以看出连续音调在音乐中的价值,贝多芬的钢琴曲在音乐材料的对比和戏剧性等方面变得更加明显,在通过以后的人们的不停探索和创造后,音乐表达形式的种类变得越来越多,而且在乐曲的连接部分和结尾部分的表现更为突出和明显。从乐曲的结构方面的上看,连接部分和低音部的功能是连接上、下两个部分,而如果根据音乐的紧张程度进行分析的话,它们的功效就只有两种类型的累计与缓冲。显然,音乐的整个过程是有一定差异的,在音乐的张力不断交替的情况下,改变内在的情感张力,使得音乐通道的效果和强化效果的连接更为明显,它们不是“沉默”就是“雷电”。

再比如说,贝多芬的第五十三号钢琴曲《黎明》,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部钢琴曲是贝多芬众多杰作中的代表曲。它显示了整个音乐中的大自然的生命力。尤其是第4节当中的持续快速的声音不停地与其低音区在不同的交流声区的和声,快速和持续的音乐曲调最终慢慢的固定下来,贝多芬创造性地添入了快速向上的低小音调,在音符的不断加密和运动的逐渐增加的条件下,整首乐曲也将进一步再次出现主题。

(二)唯美意境的衬托手法

从小的方面上看,连续音的价值是很高的。从连续音调的使用情况上来说,选择连续音型、曲风的选择和音系的设置等的方面,都可以有效地设置一个能够挑起氛围的地方,对改善音乐形象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贝多芬对乐曲的创作态度非常严格要求,总是仔细考虑之后,然后再确定适当的音调,特别是在使用连续曲调的方面,一定要做到合适,这样才会使自己的作品更加灵动、活泼。

1.静止与运动:画面的美感程度。从传统意义上看,连续音是属于静态音乐中的元素,它能明显的表现出音乐的静态特征。然而,实际上这一概念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第一是因为装饰效果的主动连续曲调很难够把静态类的音乐或连续色调快速的音乐相重复;第二是由于连续的音调不能脱离复杂的音符谈其特点。在这一方面上,中国的诗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就很真实的总结出了原因,我们不可以在局部评价的基础上去评价整体:虽然在形式上,动态的连续音与整个乐曲的形式是相一致的,但它是在许多突发情况下是用来参考的,通过局部曲调的静态对比整体的动态,并且它对整个静态的音乐也表现出很突出影响,动态和静态的变化反映出了音乐整体的无穷魅力。例如贝多芬的奏鸣曲第七钢琴曲中的第一乐章就持续不断的呈现快速的低音充满了大自然的活力,表明了作曲者的内心的欢快情绪,轻轻的、慢慢的、柔柔的,高音和低音的交替使用,更加明显的表现出在快速移动的情况下形成的平衡状态中的音乐,增添了一抹具有活力的自然风光。

2.紧急与平缓:具有清晰的节奏感。以上所述的运动和静力体现出连续音在音乐创作中的巨大价值。从水平的角度来看音乐中的紧迫性和延迟性表现出了在音乐创作中的持续基调的巨大影响。节奏和轨迹的变化在单曲调上的表现是最为显著的,所以运动的变化变得更加突出和明显时,持续音是缓慢和快速的。比如说在贝多芬的第二十七钢琴曲的第一乐章中可以看出,这段属于音乐中出现衔接的部分,作曲家使用了动机分裂的方法,由十六个音符慢慢转变为八分音符,再由八分音符慢慢转变为四分音符,然后再转变为二分音符,最后在慢慢变回到最开始的时候。基于主K46和弦音符是构成动态音符的主要因素,作曲时要伸长12节。静态音符突出的表现是多变的节奏,音量由强变弱,再由强劲向着有节奏变化,由稀疏走向致密,再由致密变为稀疏,让观众还能够感受到音乐中情感的变化。

(三)神来之笔的演奏技法

贝多芬在创作时经常使用一种特殊的表达方法,就是与一般持续音不同的方法,它能够更加突出地表现出音乐的创造氛围,对提高乐曲形象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他的作品中有着非常强势的气势,突出了人的顽强斗争。同时,贝多芬把连续音作为背景音乐插入到音乐连接的部分中,给主题以饱满、强烈和愉悦的情感。

事实上,在音乐创作中添加上持久性因素开始于早期的古典音乐,贝多芬的钢琴曲也是一样。虽然海顿、莫扎特等著名音乐家在一些作品中也出现过这种方法的使用,但是其使用的次数和人数都是非常少的,但是自从出现了贝多芬,这种音乐技巧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这是前人无法达到的境界。

四、结语

總而言之,本文主要研究的是贝多芬的钢琴曲,大概地分析了贝多芬钢琴曲中对于持续音的运用,讨论了连续音在不同方面的应用和音乐效果,了解到这种音乐技术有利于提高音乐的形象,营造良好的氛围。在此,我们希望能够借这篇文章为更多的研究者提供参考,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一音乐方法,并且在未来的音乐创作中能够更大范围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罗琳.钢琴技巧与音乐作品的内涵——浅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D大调Op.10.No.3.之第一乐章[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110-111.

[2]高拂晓.从国内音乐作品的形式分析到内涵体验——以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06)第三乐章为研究个案[J].黄钟,2012,(04):13-21.

[3]吴琴.关于国内音乐教育专业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的作业规范——以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五首(作品10之1)第二乐章分析为例[J].艺术探索,2015,(s1):74-78.

[4]张玉立.多芬中期钢琴奏鸣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奏分析——以《降E大调钢琴奏鸣曲》Op.31 No.3为例[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6年.

猜你喜欢

钢琴奏鸣曲贝多芬审美
贝多芬只有一个
“没良心”的贝多芬
海顿与莫扎特钢琴奏鸣曲演奏风格比较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莫扎特与的钢琴奏鸣曲与演奏技巧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31 Nr.3》创作与演奏分析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