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6年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报告

2017-06-21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处

浙江经济 2017年7期
关键词:三省长三角协同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处

2016年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报告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处

长三角地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支撑作用更加突出:区域开放优势进一步发挥,区域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区域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区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区域整体效应进一步显现,区域协作关系进一步紧密,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下阶段,三省一市将围绕“共建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强化创新、协同、融合,进一步推进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统一开放、设施互联互通,合力打造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2016年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情况

2016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积极实施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真贯彻落实2015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精神,围绕共同谋划“十三五”长三角协同发展新篇章的主题,不断拓展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2016年,三省一市共实现生产总值17.42万亿元,占全国31个省市合计的23.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25万亿元,占全国的25.81%,出口7.22万亿元,占全国的52.19%,占全国的份额同比分别提高0.73和1.74个百分点。长三角地区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一)协同实施国家战略,区域开放优势进一步发挥

三省一市在国家战略引领下,积极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合作和竞争。一方面,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交流。上海市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重点城市经贸部门和机构建立了合作机制,为企业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创造机会;江苏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项目178个、增长47.1%;安徽省正在筹建中德产业合作园,建立“一带一路”建设重点项目库;浙江省在“一带一路”沿线已建成5个境外经贸合作区。另一方面,积极推进重点领域试点示范。上海自贸区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一批成功改革试点经验已在全国复制推广;舟山群岛新区、南京江北新区等国家级新区框架逐步拉开,新区建设初具规模;长江经济带通关一体化改革全面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辐射带动作用持续扩大,江海联运建设有序推进,区域港口一体化进程加快。

(二)协同推进创新驱动,区域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三省一市都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新经济快速发展,创新活力持续释放。上海市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启动实施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开展了海外人才永久居留便利服务试点等10个方面改革试点;江苏省加快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出台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40条政策措施,着力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省已拥有33家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实验室;浙江省加快建设杭州自主创新示范区、城西科创大走廊等创新平台,积极培育科技特色小镇,着手建设全国首个全省域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同时,三省一市进一步完善“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等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共同在公共安全、民生保障、环境保护三大领域开展科技联合攻关,积极推进“创新券”在长三角区域内通用通兑,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国家技术转移苏南中心、浙江科技大市场、安徽对外科技交流中心等平台对接合作,加快推进区域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2016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居全国第五位、第一位、第四位和第七位,其中安徽同比增长居全国第一,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全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三)协同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综合交通方面,沪通、杭黄、商合杭等铁路,徐州至明光等高速公路,以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四期工程、苏申线航道整治等一批在建重大项目顺利推进;湖苏沪、沪乍杭、合宿青、宣镇等铁路,常熟至嘉兴等高速公路,京杭运河、长湖申线、平申线、淮河干流等航道整治工程,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能源方面,“皖电东送”工程淮北平山电厂一期全面建成投运,二期工程力争尽快开工建设;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基本建成,苏通1000千伏GIL(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过江通道工程已开工建设;浙皖抽水蓄能电站选点规划调整工作全面启动;上海电气在安徽布局的秸秆热电联产项目顺利推进;江苏金湖至安徽天长天然气管线项目开工建设,浙沪天然气联络线一期工程稳步推进。环保方面,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中心二期项目已全面启动,太湖、新安江等流域一批水环境治理项目加快推进。信息化方面,构建了长三角智慧城市数据平台、区域技术转移数据平台等信息共享平台,联合研究制订了“长三角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共享应用及服务示范工程”建设方案,区域协同运用大数据的能力不断提升。

图/黄伟光

(四)协同强化规划政策和公共服务对接,区域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

规划政策方面,三省一市就各自“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能源发展等重点专项规划进行了充分对接,共同开展“十三五”长三角信息化协同发展规划、长三角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案,以及长江、太湖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编制工作;共同向国家申报信用建设区域合作示范区,2016年9月示范区方案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成为全国首个信用建设区域合作示范区;搭建了“长三角旅游信用服务平台”,签署了《长三角区域旅游领域信用联动奖惩合作备忘录》;共同推进物流市场一体化发展,上海、南京等9个城市牵头成立了全国城市物流标准化创新联盟;共同拓宽区域内非上市公司直接融资渠道,其中浙江省金融办与上海证券交易所签定了《公司债券业务合作备忘录》,并发行了全国首单绿色金融债;共同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联合防范区域金融风险。公共服务方面,三省一市积极推进毗邻地区互通公交班线;继续做好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工作;推动长三角异地就医省级结算平台互联互通,促进医保信息数据交换与共享;加强食品安全应急协作,建立了信息共享通报、事件联合处置、技术互助协作等跨区域应急协作机制,推进食品安全电子追溯平台互联互通,携手打击区域内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

(五)协同开展联建共治,区域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大气污染防治方面,三省一市共同开展了大气污染源清单调查和PM2.5源解析工作,加大燃煤锅炉窑炉淘汰力度,全面推进煤炭清洁利用;组织开展区域内高污染机动车联防联控专项行动,启动长三角区域船舶排放控制区建设;建立了重污染天气预警应急处置协作机制,推进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数据共享。2016年1-10月,长三角区域PM2.5平均浓度较2015年同期下降14%,空气质量逐步提高。水环境治理方面,经国务院同意,2016年三省一市成立了长三角区域水污染防治协作小组,启动了长三角区域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共同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其中浙皖两省就新一轮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试点方案达成一致。此外,三省一市继续做好跨界环境污染应急和危险废物处置监管工作,推动节能减排等方面环境标准统一,对可能跨界影响环境的规划或项目进行环评对接。

三省一市将把推动全方位开放与合作作为主动适应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新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途径,围绕“共建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强化创新、协同、融合,进一步推进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统一开放、设施互联互通,合力打造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六)协同推进产业合作和组织重大活动,区域整体效应进一步显现

产业合作方面,三省一市共建了一批产业创新发展和产业转移合作园区,其中,浙沪共同打造张江平湖科技园,引入临沪盘古数据产业园等多个重大项目;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2亿元,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个;苏滁现代产业园累计投资100多亿元,27家企业建成投产;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通过建立产业基金的方式与安徽萧县合作开发萧县张江高科技园区。2016年1-9月,沪苏浙在安徽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671个,实际到位资金3553亿元,同比增长9%。重大活动方面,三省一市相互支持、协同举办了中国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国际徽商大会等投资经贸活动,以及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第九届浦江创新论坛、首届中国-中东欧国家创新合作大会等科技交流活动,扩大了各类会展的影响力和辐射面。

(七)协同做好G20杭州峰会保障工作,区域协作关系进一步紧密

2016年9月4-5日,G20峰会在杭州成功召开,得到了习总书记的充分肯定,也受到了与会嘉宾及国际社会的高度赞扬。在峰会筹备和举办过程中,上海、江苏、安徽两省一市竭力服务大局,在公共安全、交通运输、能源保障、食品安全、环境治理等方面给予了浙江大力支持,严格落实各项措施,多边共筑“护城河”,有效减轻杭州核心圈的压力,为峰会的圆满成功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继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2014年南京青奥会后长三角合作的又一重大成果,为区域协同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G20杭州峰会后,三省一市党政高层还进行了互访交流,签订了有关合作协议,区域聚合力明显增强。

(八)协同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

三省一市联席办和各专题组加强衔接、密切配合,积极落实2015年主要领导座谈会纪要确定的合作任务。一是制定任务清单抓好落实。年初共同制定了《2016年长三角合作工作计划》,清单式梳理出84项重点工作任务,并进行分解落实。目前,79项工作按计划推进并取得积极成效。二是针对重要事项加强协商。2016年联席会议探索建立了双边及多边协商机制,即针对有关重大合作事项,由相关方在联席会议层面进行协商,力争协调推进和突破有关重点、难点问题。通过这个机制,对小洋山区域合作开发等重大事项形成了共识,各方合作更加务实高效。三是根据发展需要调整合作专题。经联席会议商议,确定2017年“涉外服务专题组”调整为“商务服务专题组”,聚焦区域市场一体化领域,进一步在物流标准化、农产品流通、商品市场监管等方面开展合作。四是按照“减量提质”要求组织开展重大问题研究。为提高长三角合作与发展共同促进基金使用绩效,通过广泛征题、组织论证和征选研究单位等程序,确定开展《落实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重大问题研究》等9个课题研究,课题数量和经费安排较往年均有大幅下降,同时将严格把好成果评审关,确保研究成果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下阶段长三角合作与发展工作打算

下阶段,随着“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统筹推进改革创新、对内合作和对外开放的力度将不断加大。三省一市将按照国家战略和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把推动全方位开放与合作作为主动适应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新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途径,围绕“共建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强化创新、协同、融合,进一步推进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统一开放、设施互联互通,合力打造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强化省际统筹,加快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空间格局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了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的空间发展格局,这是今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三省一市要围绕这一目标,一是着力统筹沿海沿江发展。依托东部沿海和长江黄金水道,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浙江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和江苏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建设,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航运物流业发展,积极推动港口岸线、集装箱航线等资源整合,共同打造分工合理、协同发展的长三角现代化港口物流体系。充分发挥上海自贸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浙江自贸区建设互动,深化小洋山区域开发合作,推动洋山保税港区扩区,全面推进大通关建设。二是着力优化城市群发展布局。强化上海核心功能,推进与周边城市功能对接和互补;以完善城际交通网络为重点,进一步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畅通,加快推进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等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三是着力构筑绿色发展新空间,统筹空间开发与生态保护,以发展生态经济为支撑,积极打造长江、淮河生态廊道和宁杭生态经济发展带;协同推进崇明建设生态环境优美、资源集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世界级生态岛,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发展的典范。

(二)推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努力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一是积极构建长三角协同创新网络。以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加强张江、苏南、杭州、合芜蚌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合作互动;充分利用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等服务体系,加强技术供需对接,打通区域内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促进区域创新资源集聚、流动和辐射;合力推进未来网络中心(南京、合肥)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以基础性和原创性研究为主的协同创新平台,持续开展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鼓励共建创新服务联盟,继续拓展创新券通用通兑范围,共同营造创新发展良好生态。二是加强产业对接协作。共同利用创新资源和成果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探索建立共建园区利益共享机制,加快推进上海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张江平湖科技园、苏皖合作示范区等产业合作平台建设。

(三)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合力打造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

一是加快建设以铁路和轨道交通为重点的综合交通网络。协调推进湖苏沪、沪乍杭、通苏嘉、合宿新、北沿江、宁合高铁及宁淮、扬马城际铁路等重大铁路项目前期工作,研究规划沿海、沿江铁路,积极推动长三角城市群轨道交通规划对接,打造长三角各都市圈同城化交通网;拓展上海机场辐射功能,加强上海机场与周边机场合作;推进城市群内客运交通公交化运营,加快建立长三角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二是努力构建普惠高效的信息网络体系。整合长三角区域数据资源,提升城市群间协同运用大数据水平,促进跨区域信息安全联防联控,共同支持建设合肥等异地数据灾备中心,积极推动长三角主要城市公益无线局域网互联互通。三是进一步提高区域能源保障能力。尽快建成华东电网特高压环网,提高长三角电网稳定水平和受电能力,协调推进区域油气输送通道建设。

(四)加大联防联治力度,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一是大力推进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加快煤炭清洁利用和锅炉清洁能源替代,做好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制定,推进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和港口船舶大气污染治理,加强机动车异地协同监管,实现长三角区域空气质量预测预报数据信息共享。二是继续推进太湖等重点流域联保共治。实施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新一轮试点,推进太浦河清水走廊建设,联动开展小流域和平原河网水环境综合治理;推动长江口、杭州湾污染整治,共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推进节能减排、污染排放、产业准入和淘汰等方面环境标准统一;进一步加强对重点危险品和污染物监管合作,推进跨界环境污染纠纷处置和应急联动。

(五)着力推动要素市场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不断优化区域发展环境

一是积极推动市场体系统一开放。共同推进长三角地区市场规则体系共建和监管共治;协同建设“国家信用体系建设区域合作示范区”,在区域信用信息交换共享、重点领域信用合作、区域信用服务市场发展等方面深化合作;积极建设产权交易共同市场,加快推进金融信息、支付清算、票据流通、外汇管理等一体化,继续深化互联网金融协同监管工作,提升区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二是加强公共服务统筹协调。加快推进城市群内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推动异地就医省级结算平台互联互通;深化食品安全隐患预警通报和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应急合作,继续推进食品安全电子追溯平台互联互通;协同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联动机制。

(六)创新工作联动机制,进一步提升区域合作效能

一是不断完善“三级运作”合作机制。发挥主要领导座谈会的议事决策功能,以签署合作协议等方式,推进落实有关重大合作事项;强化联席会议的组织协调功能,以问题为导向,建立双边及多边协商机制,协调解决合作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优化调整专题组设置,保障专题合作的持续稳定开展;研究完善长三角合作与发展共同促进基金运作模式,提高基金项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创新丰富合作方式。联动实施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采取共同行动策略,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制定具体措施,协同落实区域性重大任务和项目;总结G20杭州峰会成功经验,共同做好在长三角地区举办的国际性、全国性重大活动保障工作;积极借鉴京津冀、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有效做法,探索完善地区间规划衔接、生态补偿、项目协调等工作机制,为深化长三角合作与发展工作注入新活力。

猜你喜欢

三省长三角协同
三省发布“十四五”交通规划 明确智慧交通任务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区域联动护流域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豪华的龙舟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