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治疗产后缺乳的研究进展*

2017-06-21董元魁

针灸临床杂志 2017年5期
关键词:缺乳乳汁耳穴

安 冬,周 晨,董元魁,郑 君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中医药治疗产后缺乳的研究进展*

安 冬,周 晨,董元魁,郑 君△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产后缺乳是临床常见病,主要表现为产妇哺乳期乳汁少甚或全无,不足以满足哺育婴儿需要。中医药治疗产后缺乳方法多样,主要有中药、针灸、推拿按摩、针推结合、耳穴疗法以及针药结合、中药联合按摩和其他疗法等。本研究综述近10年中医药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治疗产后缺乳疗效肯定,且具有操作方便、副作用小、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但也存在发病机理研究不透彻,辨证分型没有统一标准等问题。

中医药;产后缺乳;综述

产后哺乳期内,产妇乳汁甚少或无乳可下,称“产后缺乳”[1]。中医学又称此病为“产后乳少”“乳汁不行”等。《景岳全书》言:“妇人乳汁乃冲任气血所化,故下则为经,上则为乳。产后饮食宜清淡,不宜过咸,盖盐止血少乳,且易发咳嗽;若气血虚,则乳少,或产时气血太多,或产前有病产后失于调理气血渐衰,往往无乳”。本病多因气血不足或气机瘀滞,影响乳汁的生成和流通所致[2]。目前西医治疗此病尚未有疗效满意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给予刺激催乳素分泌的药物,且易出现副作用大、产妇依从性差等问题。近些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缺乳方面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且有广阔的前景。本研究现将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缺乳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1 中药内服

中药内服治疗产后缺乳历史悠久,各医家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施治,临床经验积累丰富,效果显著。主要辨证为气血虚弱和肝郁气滞[3]。治疗多用补益气血、疏肝理气之法。宋克诚[4]采用参芪增乳汤治疗气血虚弱型产后缺乳,同时给予相应健康指导。结果治疗总有效率95.3%,宋氏认为参芪增乳汤能益气生血下乳,配合正确的护理方法可调和产妇气血阴阳,效果更佳。有多篇文章[5-7]均采用下乳涌泉散加减治疗肝气郁滞型产后缺乳,结果表明下乳涌泉散加减能有效地促进乳汁的分泌,效果显著。沈妍姝等[8]采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产后缺乳,结果1个疗程结束后,总有效率为76.27%;第2疗程结束后,总有效率为89.93%。沈式认为少阳枢机不利,以“郁”为始,气郁化火,火热伤阴,气滞血瘀,气郁水停,痰湿内生,痰瘀互结,从而引发本病。小柴胡汤加减可外畅营卫、内调水火、中利气机,攻补兼施,表里寒热虚实并调,故能奏效。

2 外治方法

2.1 针灸治疗

近年来有专家指出,针刺能调节脑垂体,通过释放5-羟色胺而促进乳汁分泌,且针刺穴位可以向不同方向刺激神经纤维,促进新陈代谢,从而促进乳汁分泌。针刺取穴常以膻中、乳根等局部穴位为主。对胸部局部皮肤的刺激可以促使泌乳素的改变促进新陈代谢,激发乳汁分泌,达到调和气血、通经活络、开窍通乳之效[9],同时配合辨证分型选取他穴。赵彦等[10]将治疗组针刺主穴选用膻中、乳根、少泽,配穴选足三里、太冲。对照组口服中成药生乳汁。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6%和96.8%,针刺后患者乳房充盈、泌乳量、血清泌乳素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提示针刺具有促进产后乳汁分泌、提高催乳激素水平的作用。张润民等[11]针刺行间穴治疗36例肝郁气滞型产后缺乳患者,2个疗程后,36例可全部满足婴儿哺乳。并指出产后缺乳一般在产后15日内针刺行间穴效果较好。

2.2 推拿按摩

按摩推拿直接作用局部或穴位,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供给,减少循环中的阻力,疏通乳腺管,从而促进乳汁分泌。且推拿按摩手法能给带来舒适感,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霍素明等[12]将实验组100例患者采用乳房按摩结合特色穴位(膻中、乳根、食窦、屋翳、膺窗、天池、神封、乳中)治疗此病,对照组100例不做任何催乳方法,结果实验组有98位产妇立即有点滴乳汁分泌,在分娩后1~4天,平均2天,乳汁分泌增加且旺盛,婴儿吸吮顺利。出院回访无1例并发症。丁雅莉[13]将治疗组患者点揉膈俞、脾俞、胃俞、肝俞穴,直推胸骨,分推膻中至乳头,摩揉乳房,五指梳抓乳房,捏放乳房自根部至乳头,按揉乳旁、乳根、膻中,然后按揉足三里、三阴交、血海,最后拿肩井、掐少泽结束。对照组患者给予猪蹄汤(黄芪20 g,人参15 g,当归、麦门冬、桔梗各10 g,通草6 g,猪蹄2只),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7%和72%。

2.3 针灸推拿结合

针灸和推拿按摩结合治疗可以发挥两者各自优势,气血双调。且推拿按摩可缓解患者畏针情绪。两种方法配合使用提高总体疗效。赵宏澜等[14]将152例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气血虚弱型和肝郁气滞型,针刺主穴:膻中、乳根、少泽;配穴:气血虚弱加脾俞、足三里,肝郁气滞加期门、太冲;局部按摩:乳房局部按摩、分推膻中至乳头,摩揉乳房,五指梳抓乳房并提捏乳头,拇指与食指相对捏放乳房自根部至乳头。两侧做完,按揉乳旁、乳根、膻中。总有效率达95.39%,其中肝郁气滞型效果优于气血虚弱型,治疗后患者的乳房充盈程度、泌乳量随治疗次数增加而逐渐改善。

2.4 耳穴疗法

近些年来,耳穴疗法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调节内分泌的治疗中。耳穴疗法操作简单,可连续治疗,无痛无副作用。耳穴埋豆可通过良性刺激促进神经纤维传导,促进乳腺细胞的收缩,从而促进乳汁排出[15]。孟秀会等[16]将对照组予常规疗法,治疗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予耳穴贴压治疗,取穴为主穴选用胸、乳腺、内分泌;气血虚弱型加脾、胃;肝郁气滞型加肝、神门。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45.0%和83.3%,耳穴贴压可明显提高泌乳素分泌,促进乳汁分泌,促使早泌乳并能增加乳量。张继鸿等[17]通过耳穴压豆治疗产后缺乳,结果证实通过耳穴贴压王不留行能调节脏腑功能催乳,无论是在促进泌乳始动时间、乳汁量及乳房充盈程度都有显著效果。

3 联合疗法

3.1 针药并用

中医针药并用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同时使用中药和针灸两种治疗措施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治疗形式[18]。针刺可减轻中药对产妇身体的不良反应,同时可以加速药物在机体的传导,靶向作用更加明确。药物也可助针刺的疗效。高中云等[19]将针刺组给予针刺结合自拟增乳汤的方法,对照组单纯给予自拟增乳汤。结果从两组乳房充盈程度增分情况和两组泌乳量增分情况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侯素娟[20]针刺主穴取膻中、乳根、少泽;配穴取足三里(虚证)、太冲(实证),同时给予中药口服,药用柴胡12 g,当归15 g,黄芪30 g,党参15 g,白芍20 g,熟地20 g,桔梗10 g,穿山甲10 g,王不留行20 g,路路通15 g。结果治愈率93.3%,总有效率100%。

3.2 中药联合按摩

中药联合穴位按摩可以调节脏腑功能,激发经络之气,通经活络。赵艳萍等[21]通过此法治疗产后缺乳表明中药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产后缺乳效果优于单一运用中药治疗或穴位按摩治疗。张彤[22]将对照组给予采用鲫鱼汤随餐食用,中药组口服自拟催乳汤,穴位按摩组采用乳房和穴位按摩,中药联合穴位按摩组采用中药组和穴位按摩组的联合治疗方法。结果对照组、中药组、穴位按摩组、中药联合穴位按摩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69.4%、91.8%、87.8%、100%。3个治疗组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且中药联合穴位按摩组的疗效优于中药组、穴位按摩组。

4 其他疗法

除了以上常用中医内外治法,有些医家开始运用传统治疗方法与新式治疗方法相结合治疗此病,如结合速泌通乳贴、音乐疗法、中药电熨等。杨淑荃等[23]采用速泌通乳贴配合按摩治疗初产妇产后缺乳。治疗组产妇自生产后6 h进行膻中、乳根(双侧)、少泽(双侧)、足三里(双侧)的穴位及局部按摩。按摩后用速泌通乳贴穴位外敷,取膻中、乳根(双侧)、足三里(双侧)。对照组自生产后6 h服用生乳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第2、3、7天泌乳量积分均大于第1天(P<0.01),治疗组治疗后第2、3、7天泌乳量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0.01)。黄丽芳[24]采用穴位按摩配合音乐疗法治疗此病。自产后第3天开始,对照组产妇仍继续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始对产妇进行穴位按摩乳房和音乐疗法,治疗同时给予心理和卫生护理指导产妇产后保持身心愉快。结果产后第4天观察组产妇泌乳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乳房胀痛情况少于对照组(P<0.05)。佟靖等[25]采用物理因子结合中药电熨治疗产后缺乳。将4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240例。对照组仅用产后常规护理,治疗组在产后常规护理基础上用中频脉冲电治疗结合中药电熨治疗(具体药物组成:王不留行、当归、通草各20 g,柴胡15 g,路路通10 g,蒲公英20 g)。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产后乳汁分泌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5 展望

母乳喂养是目前公认的最健康的婴儿喂养方式。有研究[26]显示,与人工喂养相比,纯母乳喂养可增加婴幼儿获得更高总发育商数、大运动发育商数的可能性,几乎纯母乳喂养可增加婴幼儿获得更高精细动作发育商数的可能性。但是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环境污染、剖宫产率的增加以及生育年龄偏大等,产后缺乳的发病率也在增加。因此,如何建立安全经济有效、无副作用痛苦小且操作简便的产后缺乳治疗体系,提高母乳喂养率应该成为研究重点。

通过以上综述,中医药治疗产后缺乳疗效肯定。在辨证体系和治疗方法上都有较为成熟的经验,理法方药运用独到。治疗临床大都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联合应用,目前随着新式中医内外治方法的应用,中医药治疗此病的前景也越来越广阔。但是目前可以看到中医药在治疗此病的研究中仍有许多不足:①关于产后缺乳的基础研究不足,相关动物实验研究较少,发病机理研究不透彻;②没有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临床疗效判定也未统一,观察指标不一,临床疗效随经验而定;③部分研究只研究治疗的即时或短期疗效,缺乏在哺乳期的后期随访;④临床试验设计不合理,样本容量较少,选取研究对象时,未考虑剖宫产和顺产在治疗前对产妇身体影响的不同而纳入,影响研究结果的真实可靠性;⑤针灸、按摩治疗选穴单一,多为局部选穴、经验穴,新思路新方法研究不够;⑥在治疗过程中,对产妇的人文关怀不够,针刺带来的恐惧感、中药的苦口难咽按摩前解释沟通不及时,可能会让患者治疗依从性减低。面对这些问题,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需要:①加强产后缺乳的动物实验研究,明确此病发病机理及中医对产后缺乳作用机制的研究;②充分发挥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特点,建立统一的辨证分型标准和临床疗效判定标准;③延长治疗观察时间,加大后期随访量以进一步研究中医药治疗此病的远期疗效;④运用大样本、多中心、随机、盲法等循证医学手段进行临床研究,严谨研究方法;⑤开阔思路,灵活各种治疗方法的加减配合运用,同时研究更加简便有效的可自我操作的治疗方法;⑥做好母乳喂养的宣教工作和产妇产后自护能力的培养,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工作、增强其信心等,以增加母乳喂养率。

[1] 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295-296

[2] 刘敏如,谭万信.中医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07

[3] 李艳菊.产后缺乳的辨证治疗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0):209

[4] 宋克诚.参芪增乳汤治疗气血虚弱型产后缺乳临床疗效[J].山东中医杂志,2015,34(10):758-759

[5] 宋菲菲,夏阳.下乳涌泉散加减治疗肝郁气滞型产后缺乳30例[J].河南中医,2013,33(3):408

[6] 安莲英,石国令.下乳涌泉散治疗产后缺乳60例[J].中医研究,2011,24(10):52-53

[7] 张丽丽,梅利君,范茹.下乳涌泉散治疗产后缺乳47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1):100

[8] 沈妍姝,丛惠芳.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产后缺乳60例[J].山东中医杂志,2016,35(2):145-177

[9] 黄涛,陈宝英,何军琴,等.针刺膻中穴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11):3-5

[10] 赵彦,李青,丁秋蕾,等.针刺治疗产后缺乳224例[J].陕西中医,2008,29(3):338-339

[11] 张润民,蒋凤芹.针刺行间穴治疗产后缺乳[J].中国针灸,2010,30(10):844

[12] 霍素明,吕艳芳.穴位配合乳房按摩对产妇乳汁分泌不足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0):226-227

[13] 丁雅莉.按摩治疗产后缺乳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7,29(9):39

[14] 赵宏澜,王金一,白相峰,等.针刺配合局部按摩治疗产后缺乳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12):78-79

[15] 王仙,余莉梅,徐影.耳穴埋豆联合乳房穴位按摩对促进产妇乳汁分泌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4,13(3):279-281

[16] 孟秀会,张明珠,林桂花.耳穴贴压治疗产后缺乳临床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2012,32(9):936-937

[17] 张继鸿,谢鸿霞.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用于产后缺乳的临床观察[J].甘肃科技,2012,28(24):132-133

[18] 韩彬,吴中朝,陈仲杰.论针药并用在中医临床中的核心价值[J].中医杂志,2013,54(14):1179

[19] 高中云,张晓琳,张丽莉.针药结合治疗气血亏虚型缺乳3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4):11-12

[20] 侯素娟.针刺配合中药治疗产后缺乳3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8):26

[21] 赵艳萍,何久兴.中药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产后缺乳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4):178

[22] 张彤.催乳汤联合穴位按摩治疗产后缺乳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2016,37(7):788-789

[23] 杨淑荃,李文平,聂含竹.速泌通乳贴配合按摩治疗初产妇产后缺乳43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3,54(4):303-306

[24] 黄丽芳.穴位按摩配合音乐疗法促进剖宫产后乳汁分泌效果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6):36-38

[25] 佟靖,史玉红.物理因子结合中药电熨治疗产后缺乳240例[J].河南中医,2015,35(6):1351-1353

[26] 蔡传兰,郝加虎,陶芳标,等.母乳喂养与婴幼儿智力发育水平关联的队列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3,48(6):634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partum Hypogalactia

AN Dong,ZHOU Chen,DONG Yuan-kui,ZHENG Jun

(Shandong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Jinan250014,China)

Postpartum Hypogalactia is a common disease. It is mainly manifested by less or no milk during maternal lactation. Traditonal Chinese medical treatments for postpartum hypogalactia include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massage,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massage, auricular therapy,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Chinese medicine, massage combined with Chinese medicine and other therapies. This research reviewed the clinical literatures on the treatment of postpartum hypogalactia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recent ten years. It showed that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hich has advantages of easiness and less side effects,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partum hypogalactia was significant. Problems of inadequate pathogenesis of previous studies and non-standar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bout this disease were also found in this researc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Postpartum hypogalactia;Review

综 述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ZR2014HM028。

安冬(1991-),女,2015级针灸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郑君(1977-),男,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针灸理论及临床研究。

R246.3

A

1005-0779(2017)05-0081-03

2016-11-28

猜你喜欢

缺乳乳汁耳穴
按摩推拿护理缓解哺乳期乳汁淤积诸症的作用
乳汁点目需谨慎
耳穴按压对肺部疾病患者的保健作用
子午流注治疗仪择时联合耳穴贴压治疗心脾两虚型不寐的效果研究
中医体质辨别对产后缺乳、积乳等产后不良症的研究进展
针灸联合耳尖放血、耳穴压丸治疗失眠的疗效观察
耳穴埋豆+腹部拔罐对前列腺增生术后患者排便自觉通畅率的影响
产后穴位按摩对分娩后缺乳产妇乳汁分泌的影响研究
中医穴位按摩治疗缺乳、少乳、乳胀的效果观察
妈妈的奶为何变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