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位一体视野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众认同的社会机制探究

2017-06-20刘春伶

东方教育 2017年5期

刘春伶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总结中国自身社会建设实践的正确经验中形成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顺利进行需要大众的支持和身体力行。因此大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极其重要。本文从“五位一体”总布局出发,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众认同的社会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建设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众认同;社会机制

一、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增强大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它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就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让大众共享经济发展的结果。

(一)坚持中国特色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制度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还较低,中国当前还处于逐渐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历史过程,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向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转变的历史阶段。中国的这些现状决定了中国的所有制结构。同时,按照中国的社会所有制结构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现阶段,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二)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新常态发展

第一,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要转变经济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第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四化”的同步发展。第三,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坚持增加“中国创造”。第四,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第五,统筹区域发展,促进我国各个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三)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让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往来日益密切。中国自从加如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既有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必须得抓住战略机遇期,利用世界各族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改善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寻求自身的发展,中国就得坚持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增加“中国创造”。加强和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努力构建互利共赢的经济发展策略格局。

(四)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坚持市场配置资源是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使其有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当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并不是让其发挥全部作用,并不是拒绝政府参与市场经济的管理中。政府在市场经济中也有重要的作用,需要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竞争、安定有序的经济环境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增强大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让大众依法享有更广泛的民主权利,增强大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

(一)坚持完善民主制度

第一,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制定完善的制度,充分保障人大代表的各项权利,并且人大代表充分的履行其代表人民大众利益的各项职能,促使其为人们发声。加强完善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制度建设,完善监督制度,充分发挥专门委员会的作用,促进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的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第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极具中国特色。在处理国家事务时,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基础上,加强和民主党派、无党派认识的合作,保证其参政议政的职能。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关注民生、反映民意。第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制度。大力支持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的事务的去权利。正确引导少数民族地区在处理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上升为国家问题时的处理方法。第四,大力发展基层民主。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權力,充分发挥大众的力量和智慧,为解决大众当地的问题出谋划策。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

第一,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要贯彻执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基本要求。依法治国必须得依宪治国,进一步加强宪法的权威,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全面贯彻实施宪法。进一步加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中国”。第二,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着力推进人民代表大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充分发挥其作用。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作用,加强协商民主的进程。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改进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优化服务型政府建设。

三、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大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民族的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要抓物质文明建设,同时也要抓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大众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上的认可。

(一)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发展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包含着博大精深的内容,有些传统的、陈旧的东西我们应该摒弃,但它的精华之处仍然熠熠生辉,它的“仁、义、礼、智、信”“忠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内容,对于当今的大众仍然有着积极地影响。传统文化所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其他东西所不能代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众认同的提升,必然离不开大众在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上的认可,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上的认可必然离不开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因此,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坚持自己的民族根源,坚持中国自己的特色,对其采取“扬弃”的态度。

(二)建设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大众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面对很多问题上,需要有共同的价值观来衡量和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它突出的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取向,是符合大众的核心利益和共同愿望的,是大众面对各种错误思想来袭时的尖锐的思想武器和价值评论。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事业

加强大众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其思想道德品质,引领大众朝着积极健康的思想方向发展,塑造社会新风貌。在“依法治国”的同时,辅之以“以德治国”,着力推进大众的道德建设工程。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注重培养人才、采用人才。发展科技,优化科技资源合理配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增加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四、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增强大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

当今中国,在构建协和社会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是“民生”问题,促进人民大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一)改善民生,加强权益保障机制建设

通过法律法规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打造科学有效、公平公正、层次分明、覆盖全社会的保障机制,保障人民大众生存和发展的各项权益。优先发展教育,把中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扩大就业,鼓励创业,推进就业体制的改革创新;深入优化分配制度改革,缩减收入差距,增加大众收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注重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中国医疗科技水平,保障大众健康状况;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充分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探究更加有效的社会矛盾化解体制机制,加强社会治安。

(二)加强社会舆论媒体导向机制

社会媒体和舆论,一直以来就是一股重要的社会力量,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就会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反之,则会产生负面作用。在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今天,注重社会媒体和舆论的宣传和促进作用,正确引导舆论和媒体的的走向,形成正确强大、层次分明的社会舆论监管,坚决批评和抵制国内外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机体的良好恢复,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媒体和舆论保障机制,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健康持续发展。

五、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增強大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

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是正确处理好以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立足中国国情

立足中国国情,结合中国环境现状、人口素质、经济水平等条件,制定符合中国实际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如今中国经济增长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人均收入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较远。再者,中国的人口数量基数大,老龄化严重,农村人口较多,受教育水平的参差不齐。这些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

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主要是指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的客观存在和其自身发展的规律,敬畏自然的丰富多彩和自然的力量,感恩自然对人类的哺育,把人与自然放到平等的地位。顺应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人类可以利用规律但不可以改造自然规律。主动承担保护自然的责任。

(三)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策

将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这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积极发展节能产业,推动资源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低消耗、低排放的低碳产业。建立循环经济体制,促进资源的合理再利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格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整体层面设计国土开发,尽可能的减少对生态空间的占有,促进生态空间的高效利用。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例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等。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共同建设最美中国。

六、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增强大众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领导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总结历史经验,经过长期艰苦的实践中不断地探索而选择的一条道路。党的领导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方向,关系到人民内部矛盾的处理问题,关系到中国整个社会发展的速度。如今,党面临着四大考验,即执政考验、改革开发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以及四大危险,即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这些问题都尖锐的摆在党的面前,每一个考验和危险都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中国共产党中的大部分党员干部还是保持着不骄不躁,紧密联系群众,清正廉洁的优良作风。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一少部分党员逐渐受到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逐渐丧失作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因此,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心,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执政党方面的理论建设。要创新关于党员干部廉政方面的体制机制,对于腐败现象采取“零容忍”态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要落实贯彻习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要求,定期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培训,制定严格的党员干部思想、作风考核等,创造性的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活动,研究保持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长效机制。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扩大党内民主,改革干部任用和考核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关于党员干部的防腐和惩戒机制。公开透明党务、政务,阳光行政,“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完善相关的监督体制,加强大众的法律意识和廉政意识,为廉政建设营造社会群众基础,加强大众对反腐的决心和勇气,并自觉监督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因而从侧面推动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政建设的进程。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看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得“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相互贯通,并加强中国共产党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

[2]胡锦涛.改革开放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 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M].北京:人民出版社,新华网,2007.10.

[3]刘建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由来与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

[4]张远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多维透视[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11.

[5]何玲玲.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赢得大众认同的基础[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