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构建农林类专业“未来场长(经理)”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
2017-06-20杜海江林伯全杨慧陈家钊
杜海江++林伯全++杨慧++陈家钊
摘要 以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农林类专业订单式“未来场长(经理)”创业班为例,针对农林类高职院校校企一体化培养“未来场长(经理)”的要求,结合“创业导向—岗位轮动”的基本思路和“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主旨导向,探究了校企合作一体化的教学运作模式在高职创业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从而为高职教育深化校企合作和提升人才培养品质提供借鉴。
关键词 校企合作;一体化教学模式;高职;农林类专业;“未来场长(经理)”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9-0292-02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社会各界都在为就业开辟新的方式和途径,以缓和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福建省人社厅等12个部门印发了《福建省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实施意见》,计划从2014年12月到2017年,引领3万大学生实现创业;同时,每年为1 000名创业大学生提供孵化服务,并要求各高校必须开设创业相关类课程。笔者从2007年开始研究农林类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实施,先后在全国6所农业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一体化订单式“未来场长(经理)”创业班,为企业输送了具备创业精神和专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为解决学生就业寻找新的突破口,为校企合作找到了新的结合点,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在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综合试验项目农林类专业“创业导向—岗位轮动”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并构建了以“未来场长(经理)”为培养目标的高职创业型人才校企合作一体化教学运作模式。
1 校企合作一体化教学运作模式的主要内容
针对当前特定的“创业时代”和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双重背景,开展“未来场长(经理)”创业班,增强学生参与竞争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对于农林类高职大学生来说,创业班帮助他们在技能方面、综合素质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笔者在总结“创业导向—岗位轮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基础上,提出并构建了以“未来场长(经理)”为培养目标、以“创业导向—岗位轮动”为基本思路、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创业型人才一体化的教学运作模式,这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1.1 一体化教学模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依托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项目,不断深化农林类专业“就业导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农林类专业特点,开展“创业教育、创业实训”,创新形成高职创业型人才一体化教学运作模式。先后与福建丰泽农牧饲料有限公司、河北威远动物药业有限公司、福建华龙饲料集团、正大集团、大北农集团等公司合作创办了“未来场长(经理)”创业班,实行订单式培养。这一模式实现了校企双方相对稳定的契约关系,互惠互利、优势互补。一体化实施过程中,以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实训过程的组织实施,到学生学习、实训成绩的评定,校企共同参与各环节全过程,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升了就业竞争力。
“未来场长(经理)”创业班全面提升了农林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实现了生产、教学、科研三者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问题、技术应用性问题以及就业问题,提升了农林类专业的就业率、就业质量和品质。
该模式把教学课堂搬进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发现理论知识存在的形式、运用的方法,围绕生产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理论教学;利用在企业顶岗实训的机会,给学生创造了较好的动手操作环境,摆脱以往“在黑板上种田、养猪”的思维,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动力,激发学生对专业理论认知的兴趣,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同时,通过在企业实践锻炼,践行项目课程与生产性实训有机结合,学生参加生产实训,自觉地实施项目课程教学,通过工作任务描述、教师操作演示、学生动手制作和师生总结评价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在“场中校”为学生安排10多個不同工种岗位进行锻炼,并定期进行轮换。每个岗位均有相应的技术员、班组长“传、帮、带”。在“教师工作站”,教师坚持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和指导,并有计划地安排技能技术项目,实现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教师协助完成学习”。学生理论知识、技术基本功成绩明显优于其他在校生。
1.2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重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1.2.1 理论课程体系。按照学生知识、技能、认知规律的形成过程,进行课程的解构与重构,将行动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17个学习领域课程,以面向创办农牧企业和就业于大中型农林类企业、饲料生产企业、动物医院、乡镇兽医站等单位,能熟练掌握畜禽养殖、动物疾病防治、动物检疫和创办畜牧企业等专业技能,构建了基本素质模块、创业实务模块、专业基础模块、畜牧生产模块、动物疫病防控模块等5个专业模块为核心的理论课程体系。
1.2.2 实践教学体系。根据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及其核心能力,构建以专业技能为中心、生产流程为导向、真实工作任务为主要内容,融“教、学、做”于一体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将学生岗位训练与综合训练、实践训练和技能鉴定、生产模拟与专业实战有机结合,按照职业能力和素质的标准,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建立工学交替的循环式“未来场长(经理)”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创业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团队合作、协调沟通、组织指挥、计划控制、演讲表达、市场预测、营销等能力。1.2.3 学习情境设计。根据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要求,对学生就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进行三维度综合分析,将工作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六要素融合于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等6个工作步骤,按照完整思维分解学习领域为主题的学习单元。设计每门课程的母情境与子情境,明确情境教学目标、考核标准、评价办法等[1-2]。
2 校企合作一体化教学运作模式的应用成效
2.1 培养模式一体化,推进教学改革,突出了应用技能培养
农林类专业“未来场长(经理)”一体化教学运作模式坚持以适应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和创业创新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和实践了“全程系统训练法”“模块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按照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对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重点加强了社会与企业急需的核心技术课程教学及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训练。在教材选择上,优先选用校企合作编写的教材,同时鉴于福建省“闽台农业交流”实际情况,针对新的品种、技术等进行补充完善,鼓励和支持教师自编校企合作教材或校企合作实训指导用书,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福建省行业实际。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方面,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仿真实操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增强教学效果;以实际生产任务为载体,以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目标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实践,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实现了知识、能力与素质的主动建构。在实训场所建设方面,大力支持实训基地建设,完善专业实验室、建设“校中企”专业实训基地,如动物医院等的建设,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缩短了学院教学与岗位能力需求的距离[3-4]。
2.2 实训实践一体化,提升了专业建设水平,显著改善了实训条件
校企合作一体化运营以来,充分发挥了企业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提升并建设了农林类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国家实训基地,大大改善了农林类专业的实训条件,提升了实训装备水平。学生实训工位数和实训学时大幅度增加,新增了动物疫病检测中心BSL-2实训室,续建动物营养与饲料分析、动物疫病防治等实训室6个,实训工位数达到400多个,比建设前增加了60%,使实训装备与企业生产相匹配,实训内容与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的要求相结合,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基础。
农林类专业实行“双证书”制度。开展职业资格鉴定,要求毕业生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使学生通过在校内实训基地“岗位轮动”实践学习,取得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饲料检验化验员、畜禽饲养工、畜禽繁殖工等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达到100%。
2.3 师资队伍一体化,推动了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了教师科研能力
学校在合作企业设立“教师工作站”,派出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指导,为企业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企业在学校设立“人才培养基地”, 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课程建设、实训指导等工作,选派专家或推荐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骨干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定期到校授课,共同提出人才培养标准、培养计划,共育人才。同时,双方在教学、科研、学生实习、学生活动等方面进行全面密切合作,实现“每一名专业教师挂钩一个企业、服务一个企业”,努力和企业联合开展科研课题申报工作。
2.4 培养标准一体化,增强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就业率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教育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建設了农林类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国家实训基地和兽医省级实训基地,完成了兽医专业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方案项目在线验收工作;先后与38家大型农牧类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设了校内动物医院实训基地,学生专业实训学时数明显上升,增加了动手机会,提高了职业技能;毕业生获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明显提升,拓宽了就业渠道和竞争能力,许多毕业生已在企业成长为技术骨干,受到社会和学生家长的认可。据统计,毕业生获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比例达100%,毕业生就业率达98.88%。
2.5 培养平台一体化,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依托央财支持的实训基地平台和38家校外实训基地,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开展对外技术服务。目前,动物疫病实验室可以开展猪瘟、蓝耳病、猪伪狂犬、口蹄疫、猪圆环病毒、衣原体、弓形体、鸡新城疫、禽流感等项目,大大提高了动物疫病监测能力。通过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增强对外培训服务能力,项目建设以来,联合福建丰泽农牧饲料有限公司、海峡农林类网举办全国农民养猪培训班4期,共300人次,与福建丰泽农牧饲料有限公司举办全国大学生“321”培训4期,共800多人次。通过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了教师的实操能力,教师到企业培训的次数也有明显增加,承担福建省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学历教育大专班培训工作,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为广大农民朋友获取农业知识技能,实现“五新”入户、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增产增收,通过在实训基地的培养,使学员们回乡后能够带动一片、发展一片,真正发挥政策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3 结语
校企合作一体化教学模式对高职农林类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和实践表明,该模式推动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建设,优化了教学内容、方法、课程建设、实验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论文等各教学环节,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科研课题申报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有力地推动了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也为全国农林高等教育的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提供了范例,是值得推广和宣传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4 参考文献
[1] 谢文明.校企合作机制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J].职业教育,2011(17):34-36.
[2] 禹华芳,吴兴旺,刘梅秋,等.高职“校企一体化合作”模式的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3(9):160-161.
[3] 杨慧,林伯全,杜海江,等.农业类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现代农业科教,2013(13):341-342.
[4] 胡坚达.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网络公服务平台构建:以宁波市为例[J].教育研究,2015(6):15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