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自媒体时代的高中语文教学

2017-06-20王惠良

速读·下旬 2017年4期
关键词:语文教育学生

王惠良

一、自媒体时代我们怎么教学

21世纪,已进入自媒体的全新时代,一方面知识以十倍速的速度在发生和发展着,一方面我们却死守着老旧的课本知识不放。而当今的学生又从互联网接受着没有经过选择的精华与糟粕并存的杂七杂八的知识,互联网的开放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视窗,处于青春期的學生对美丑、真善无法区分的情况下,受到了互联网不良乃至污秽内容的毒害,影响了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作为语文课最能“传道授业解惑”的科目,怎样来适应自媒体时代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审美需要,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大问题。受东方卫视“媒体大搜索”和央视“焦点访谈”的启发,笔者在语文课中加入“微新闻”,所谓“微新闻”,一是指时间的短,每次控制在课前5分钟内,二是指新闻具体而微,具备了新闻联播的结构。

二、自媒体的意义

欧内斯特·保尔说:“满足孩子对于身体和精神上的需要,就要做教育和伦理两面的事。”《深化教育改革的决定》要求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微新闻”选择“高大上”的新闻素材,可以设定三个板块:今日头条,新闻故事,美的世界。“今日头条”关注每日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如十八大,中国梦,北京APEC和APEC蓝,埃博拉肆虐,乌克兰危机和美国弗格森骚乱,钓鱼岛。新闻故事则选取感人温情的人文故事,感知真善美,如:姚贝娜捐眼角膜,退休后20年坚持每天出诊的仁医胡佩兰,西藏墨脱山区教师格桑德吉,也可以讲述当年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美的世界则由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的文学知识和美学知识。或评价一首小诗。

“微新闻”能育学生观察生活之眼。高中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足不出户,对世界的认识停留在课堂老师的教育,观察生活的眼光很浅,需要老师引导和指点,学生围绕特定问题形成cohort(群组),学校成为社交、议事和实践的地方,教师变成知识的curator(集展人)。透过“钓鱼岛事件”,看清日本政府的险恶用心,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由APEC蓝,让学生学会敬畏自然,保护环境的生命意识。

“微新闻”能养美育之慧根。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发展。”诗意是语文教育的生命,干巴巴的语文教育让学生对语文教育敬而远之,甚至排斥语文,语文应诗意的存在,只有让语文充满诗情画意,才能培养起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让学生喜爱语文,慢慢的也会“腹有诗书气自华”。

“微新闻”能蓄写作之灵水。得作文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高考。高考作文对每一个高三学生来讲,意义重大,但目前的高中教育,制约了学生的写作发挥,写作对学生而言成了无水之源,闭门造车。缺少写作素材,不善分析,难于联系实际,成了当今高考作文的三大弊病。“微新闻”则为学生引入源源不断的时代之水,甚至有的题材直接用到高考的写作中,2012年的5月中旬,笔者在网上看到了刘继荣《做一个路边的鼓掌者》的文章,对于文章中评述的中等生即“23”号现象,作为一个多年从教的老师来讲,再熟悉不过,所以对文章内容很感兴趣,在2012年5月17日,给高三学生分析了这篇文章,分析了大量的“23”号(即在班里处于中等位置的学生)现象,高考语文最关注的就是和学生有关,和社会生活有关的题材,而当年(2012年)浙江的高考作文就考了“路边的鼓掌者”这个材料。“微新闻”中常用联想的方式由课内联系到课外,由国内联系到国外。如,由春晚联系到维也纳新年音乐会,联系到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的指挥故事,由诗人余秀华联系到了张海迪,联系到了勃朗宁夫人。由《我有一个梦想》联系到中国梦。

三、自媒体的媒介

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在其1996年出版的《数字化生存》中指出,人类生存于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的生存活动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应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从事信息传播、交流、学习、工作等活动,这便是数字化生存。而“教育的未来你知道吗?”视频制作的作者更是告诉我们,必须要用最新的媒介才能应付10倍速增长的知识。网络文化正在改变着人类的文化认同和传统的伦理观念,在新媒体、自媒体日益丰富的时代,微博、微信已成为人们新的社交圈,语文教育如果依然局限于30年代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育,局限于教材的几篇课文,语文终将被新媒体所淘汰,语文老师当下不尴不尬的境遇就说明了这一问题。新媒体的发展,也给了我们语文老师与时俱进的动力和目标。用微博、QQ空间和学生互动,共同讨论社会热点问题,一起赏析美文,达到师生的互动,人与网络的互动,人与自然的互动,这也符合新课程开放探究的理念。选修课开设《一周新闻评论》,学生报名踊跃,选课平台一开放,两个班的名额就被秒杀一空。语文课利用多媒体,投影仪,PPT,图文并茂,开阔学生眼界,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一举而多得,是深化新课改的一项创举。知名学者、21世纪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当这种自下而上、自发自主的微创新越来越多的时候,就为整体性改变提供了土壤和气候,也只有到那个时候,教育的整体性的变革才有可能。”

四、结语

高中语文教育如何在应试和创新中求得平衡,既要让我们的学生学好语文,提高高考语文的应试能力,又能拓展领地,加大语文的阅读量,提高语文的知识修养,这确是一个大的课题。但衡水中学的尝试不得不说是一个经验,对于衡水中学的培养方式,见仁见智,每一天高压式的作息时间安排,遭到了很多教育界有识之士的批评,但是他们的学生为什么能在地狱般的高中生活中取得这么好的高考成绩,还是值得我们深思,每天的作息时间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都被一一安排,没有任何自己的空余时间,但就在这样的学校,他们还雷打不动的在晚自习前安排半小时由教师精选的新闻录像播放,让封闭上学的学生了解外面的世界,两眼依旧能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两耳听到外面悦耳的声音。现在很多的学校都装备了多媒体教室,发达地区的学校,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和电视机,学校的广播系统也深入到了学校的各个角落,“微新闻”可以让学生亲近社会,亲近生活,亲近自然,身心健康的学生才是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24.

[2]杨东平.未来教育的发展.

猜你喜欢

语文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