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布鲁氏菌病的防制
2017-06-20尚宗民
尚宗民
摘要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引起的人畜共患病,能引起生殖器官、胎膜和睾丸炎症,导致公畜不育和母畜流产等症状,严重危害人畜健康和畜牧业生产。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养殖行业某些不规范生产活动导致该病呈扩大趋势。本文简单阐述该病的病原特性、流行病学特征、诊断和防制方法,以供养殖业同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 布鲁氏菌病;症状;诊断;防制
中图分类号 S858.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9-0254-02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最常发生于牛羊猪,而且能传染人和其他动物,属于我国二类疫病。该病于20世纪50—60年代和70年代初在我国严重流行,后来在国家防治机构不断建立和完善后,于80年代至90年代初得到基本控制,但近些年少数地区动物血清学检测阳性率逐年升高,反映该病有回升趋势,应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1 病原学特征
布鲁氏菌刚分离时呈球状或卵圆形,经几代培养后呈短小杆菌,无芽孢,无运动性,有毒力的菌株有时形成很薄的荚膜,属于需氧型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一般染料易着染,在新鲜的组织涂片和渗出液中常集结成团,细胞内和培养物中常呈现单个排列。
布鲁氏菌的培养对营养要求较高,初次培养时,用牛羊新鲜胎盘组织与10%兔血清混合制成的培养基培养生长仍然很慢,需要7~14 d,但经过继代培养后营养要求降低,普通培养基就能生长,且生长速度加快,需2~3 d。
布鲁氏菌有6个种19个生物型,即马耳他布鲁氏菌(羊种布鲁氏菌)、流产布鲁氏菌(牛种布鲁氏菌)、猪种布鲁氏菌、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犬种布鲁氏菌及沙林鼠种布鲁氏菌,临床上多见羊、牛和猪种布鲁氏菌病,其中羊种布鲁氏菌致病力最强[1-3]。
2 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
患病的牛羊猪是主要传染源,其分泌物或排泄物,如粪便、流产胎儿及羊水、乳汁、血液、精液等会污染环境散播病原,病原在污染的土壤、水和皮毛上能存活几个月之久,有些携带布鲁氏菌但没有临床症状的病羊,从正常生产后的胎盘、阴道分泌物和乳汁中大量排菌,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各种布鲁氏菌在各种动物间有转移现象,如羊布鲁氏菌能转移到牛、猪,牛、猪布鲁氏菌也能转移到羊,人接触患病动物及其产品也很容易感染,但一般消毒药均能很快将其杀灭。
在北方大部分地区,羊是主要传染源,有些地方牛是主要传染源,在南方的广东、广西,猪是主要传染源。
2.2 传播途径
布鲁氏菌病主要通过污染的饲料和水,由消化道传染,其次是通过呼吸道、皮肤黏膜或交媾传染,或者经昆虫叮咬传染。人感染布鲁氏菌病主要因接触患畜流产物、乳和皮毛等,通过尘埃、飞沫等,经由皮肤黏膜或眼结膜、消化道、呼吸道感染。
2.3 易感动物
布鲁氏菌病易感动物很多,目前确定有60多种驯养动物和野生动物都携带布鲁氏菌,啮齿动物如豚鼠、小鼠、家兔是敏感实验动物,也可以传播病菌。家畜中牛、羊、猪最易感,母畜比公畜易感,成年家畜比幼畜易感,妊娠期动物和出产动物易感性最高、流产率高,母畜随生产次数增加易感性降低,幼畜随性成熟感染性逐渐增高。羊种布鲁氏菌对山羊、绵羊、牛、鹿和人的致病性强,牛种布鲁氏菌对水牛、黄牛、牦牛、马和人的致病性也很强,猪种布鲁氏菌对猪、野兔和人感染性比较强,其中羊种布鲁氏菌引起人感染后症状严重,治疗困难[4-5]。
2.4 流行季节和流行区域
布鲁氏菌病四季均可发病,但主要在产仔季节的3—8月流行,曾在内蒙古、黑龙江和山西一带严重流行,吉林、陕西、河南一带也发生过较重疫情,新疆、西藏、山东也一般流行过。初发流行的区域母畜流产率高,以后生产时流产率逐渐降低,但初发流行时随易感动物感染率增高,使布鲁氏菌毒力增强,导致易感动物暴发流行该病。
3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临床症状因布鲁氏菌的菌型、毒力、数量和动物抵抗力不同而有不同表现,潜伏期长短不一,为14~180 d,短的感染后2~3 d就发病。多数家畜呈隐性感染,早期发生结膜炎、发热;公畜睾丸炎或附睾炎、睾丸肿大热痛;妊娠母畜流产或产死胎弱仔,但多数第1次流产2~3个月后又可受孕。还有关节肿痛和滑膜炎导致跛行、支气管炎导致咳嗽、乳房炎导致乳少或停乳,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和不孕等症状。
布鲁氏菌感染后导致肝、脾、骨及骨关节、血管和淋巴结、神经、生殖器官等机体组织广泛病变。患病母畜剖检可见胎衣肿大增厚、有出血点,并有黄色胶样浸润和化脓性、纤维性渗出,胎儿剖检可见胃内有黄色、白色絮状物,皮下和肌肉间有浆液性渗出,浆膜和黏膜下出血呈败血症病变;肝脾淋巴结肿大有坏死灶,脐带肿大;公畜睾丸和附睾发病初期肿大有化脓灶,后期萎缩,慢性病例睾丸有增生形成的肉芽肿。
4 诊断
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分析以及病原学、血清学试验和病原鉴别试验进行确诊。
4.1 直接镜检
取胎儿、胎衣及母畜生殖道分泌物、乳汁或肿胀部位体液直接涂片,柯氏染色显微镜下发现细小球杆状红色细菌,结合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作出初步诊断,但检出率低,还需要结合细菌分离和血清学等鉴别诊断。
4.2 细菌分离鉴定
取以上病料直接接种于Farrell氏培养基,进行选择性分离培养,长出菌落后,通过菌落和染色后菌体形态、氧化酶试验、过氧化酶试验及布鲁氏菌玻片凝集试验来鉴定;也可以用病料皮下接种豚鼠,21~35 d取脾脏或淋巴结接种选择培养基培养7~14 d获得病原进行鉴定试验。
检测牛布鲁氏菌一般采用缓冲布鲁氏菌抗原试验初检,阳性样品再用补体结合试验和ELISA试验来确诊;羊布鲁氏菌病检测先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检查,阳性样品再做补体结合试验来确诊;猪布鲁氏菌用补体结合试验和血清凝集试验结合确诊;另外变态反应试验也适合绵羊、山羊和猪布鲁氏菌病的诊断。
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导致流产的病原还有钩端螺旋体、弓形虫、乙脑、弯杆菌、胎毛滴虫等,也需要病原分离鉴定和病原血清学试验与布鲁氏菌对比鉴别。
5 防制
对畜群进行监测,每年至少2次,5月龄以上的猪羊、8月龄以上的牛、接种后的易感动物1~3年后进行监测,发现阳性血清的病畜及时扑杀,对于阳性病畜数量多或贵重种畜要隔离饲养,培养健康幼畜,慢慢淘汰阳性种畜。
患病母畜所生幼畜,出生后吃初乳1周,然后隔离饲养,喂消毒乳或健康牛乳,猪到4个月、羊到5个月、牛到8个月大时进行2次血清学试验(间隔2周),阳性的扑杀;阴性的每隔3个月检查1次;怀孕第1次生产的幼畜,1月龄时再进行细菌和血清学检查;流产胎儿也进行检查,如果是阳性的则淘汰,阴性的再每隔6个月检查1次,如果第2次怀孕产仔,1月龄后检查是阴性,说明建立健康幼畜群成功。
染疫的养殖场,对于患畜和流产的胎儿胎衣及分泌物病变组织等要按国家《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全部销毁,配制2%热火碱溶液或10%石灰乳对污染场所和用具进行彻底消毒,圈舍用甲醛熏蒸消毒。
流行地区产仔旺季前2~4个月人畜都要免疫接种。牛接种牛布鲁氏菌19号菌苗,牛犊生后半年皮下接种1次,1.5年后再接种1次,可免疫6年,但要注意,奶牛接種时期产奶量下降,牛在孕期接种会流产;猪口服或肌肉注射接种布鲁氏菌病S2菌苗免疫期为1年;山羊和绵羊注射或口服接种M-111菌苗,可免疫1年。
6 参考文献
[1] 岳文斌,郑明学,古少鹏.羊场兽医师手册[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8:223-224.
[2] 陆承平.兽医微生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149-151.
[3] 谢正旸,吴挹芳.现代微生物培养基和试剂手册[M].1版.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35-140.
[4] 郭定宗.兽医实验室诊断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299-305.
[5] 陈怀涛.羊病诊断与防治原色图谱[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