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井字田”试验小结
2017-06-20王振津王芳
王振津++王芳
摘 要:对比滴灌小麦“井字田”播种和常规播种方式的区别,试图通过“井字田”播种方式改变小麦生长的空间分部、通透性、抗倒伏能力、光合效率等因素达到了高产高效的目的。
关键词:滴管小麦;井字田;高产高效
一、实验目的
近几年人们通过传统的播种方式、田间管理等使小麦的产量一而再的提高,导致小麦产量提升空间受到约束,很难再有大幅度的提高;所以本次试验试图通过采用“井字田”播种的方法来提高小麦的产量。
试验地点:新疆博州温泉县安格里格镇克热亚哈得村,土壤质地为沙壤土且地地块达到深、松、平、净、碎、墒七字方针,肥力一般、适用于大型机械进行播种的地块。
二、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大田比較方法,不设重复;两种播种方式在同一条田下进行,都采用24行等行距条播播种方式,行距15cm,“井字田”播种分两遍进行,第一次播种东西行向,第二次播种南北向播种,两次播种形成“井”字型,即网格状,无交接田埂,第二次播种的同时铺设滴灌带毛管,滴灌带行距60cm,每条滴灌带控制四行小麦。常规播种为南北方向条播同时配设滴灌带毛管。 在本次试验中, 田间管理措施处理和对照严格控制在同一水平条件下进行。
三、播前准备
1.施足底肥结合秋翻,每亩尿素 5kg、磷酸二铵15kg、硫酸钾5kg深翻入土。
2.种子处理播前精选种子,要求种子纯度、净度达到 98%以上, 发芽率达 90%以上。 播前用种子重量 0.3%的40%拌种双粉剂拌种,预防小麦黑穗病同时,为了促进壮苗,可用种子重量 0.3%~0.5%的磷酸二氢钾。
四、田间管理
灌水追肥全生育期追施尿素3次,分别为8kg/666.7m2、5kg/666.7m2、4kg/666.7m2;灌水5次 ,分别在 2015年10月3日、2016年4月20日、5月15日、6月6日、6月29日。
化控:在冬小麦春季三叶期和拔节期,用50%矮壮素200 ml/666.7m2+用25%粉锈宁乳油50克,对水30千克喷雾防治。
五、试验结果与分析
1.不同播种方式对冬春麦出苗的影响
在播量相同的前提下,冬春麦井字型播种出苗均好于常规滴灌小麦(对照),越冬前“井字田”基本苗48万株/666.7m2,比对照多3万株666.7m2,越冬后对照为49万株/666.7m2较对照增加9万株/666.7m2。见表1
2.不同播种方式对冬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通过对冬麦 4个点的调查,冬春麦生育期井字形播种和对照基本同步。见表2
3.不同播种方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井字形播种的小麦平均产量为 574.4 kg/666.7m2,且小麦长势良好,无倒伏现象,比对照增加 191.1kg/666.7m2,对照小麦倒伏在40%以上,由此可见井字田播种使小麦分蘖能力强,产生有效穗数多,合理利用土壤空间,相互起到支撑、抗倒伏作用,产量相对提高差异显著。见表3
六、试验推广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
1.“井”字型播种方式,改变了种子在土壤中的空间排列,可以充分吸收土壤中水分和养分;两遍播种实现了播后镇压,克服了旋耕层浅、表土空虚,提高小麦田间出苗率,形成了健壮的大分蘖和发达的根系,培育了壮苗,增强了抗逆性。
2.植株个体发育是提高成穗率必要条件,合理的空间分布为壮杆大穗奠定了基础,能够更好地使茎秆中光合产物向籽粒中积累。
3.新冬41号属冬性品种,茎秆粗壮,抗病性、抗倒伏能力强,分蘖率高,其中“井字型”播种方式能挖掘和发挥品种本身分蘖力强的特性,提高有效分蘖。
4.中后期田间透气透光强,有利于植株的光合作用的积累。
5.“井字田”小麦株成穗比常规平均提高0.1—0.2个,平均亩增加50000—80000穗,单产提高明显,平均亩增产191.4公斤以上,亩增收500余元。
存在的问题 :
1.农机具与“#”字形播种方式不配套。横向播种时,地宽度限制,大型机械调头操作频繁,播种效率低,播种时间长,延迟播种日期,影响出苗率。
2.滴水不均衡,特别是沙壤地应用到“#”字型播,由于管带间距过宽,中间滴水不到,影响出苗率,也影响产量。
3.对整地质量要求高,对残膜、前作秸秆扣压不彻底,影响播种质量。
作者简介:王振津(1978-12),男,汉族,籍贯:安徽省宿州市,学历:本科,职称:助理农艺师,单位:温泉县农业技术推广站。
王芳,女,单位:温泉县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