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对策

2017-06-20程振辉

农民致富之友 2017年11期
关键词:旱作旱灾抗旱

程振辉

一、 干旱趋势加重的不可逆转性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气候暖化现象明显加重。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全球干旱在不断扩大,旱情也在不断加剧,我国北方同样出现上述问题。根据相关记录与调查显示,北京地区九十年代的平均降雨量与八十年代相比减少百分之七。同时气温在持续增高,已经实现1.15度的增长。根据与相关数据调查显示从现在到2030年前后位世界范围内的干旱现象出现的频率会呈现出逐渐增高的状态,年降水量会不断减少。

地表径流水以及地下水的日渐枯竭,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干旱情况。根据最近的农业资源调查显示,我国所有平原地区的地下水位都在都呈现出下降趋势。截至到现在为止已经形成一个面积较大的地下水漏斗。华北地区进行大面积的地下水开采后已经出现地面沉降现象。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七十年代开始出现自然断流的现象。在1972到1997年间,下游一共发生24次断流。九十年代以后出现断流的现象更是频繁,且时间呈现出越来越长的状态。引起黄河出现断流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主要包括干旱区是加重,降水减少以及流域用水的增加。

近些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以及其他温室气体的含量在不断增加,最终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以及生态环境优化等问题的出现。上述问题已经得到各国以及相关领域科学家的高度关注。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于1990年发表报告中显示,2025年到2050期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会增加至现在的一倍。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的结论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温室效应会促使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呈现出不断上升的状态。同时二氧化碳的增加也会促使地表以及海面蒸发量不断加大,最终对区域间降雨模式进行改变,也就是说会导致有一部分发生洪在一部分出现干旱加重的现象。

二、干旱及旱灾的危害

干旱是由于水分的收支或供求不平衡而形成的水分短缺现象,或是一种因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干旱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频繁地发生于各个历史时期。自古以来旱灾就是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与其它自然灾害相比,旱灾发生范围广、历时长,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历史上发生的每一次大旱都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我国最早的早灾记载始于公元前206年。自16世纪至19世纪的400年间,全国出现受旱范围在200个县以上的特大旱灾有8年。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的大早始于1638年,“京师、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皆大早,树皮食尽,人相食”。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大早,“草根树皮,搜食殆尽,流民载道,饿殍盈野,死者枕藉”。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大早,“啮草啖土,饿殍载道,民食观音粉,死徒甚众”。进入20世纪,全国发生大范围严重旱灾4次,即1920年、1928年、1929年和1942年。其中1942年的大旱波及全国,尤以黄河流域受灾最重。旱区庄稼枯死,农业无收,广大灾民以草根、树皮等充饥,仅河南一省就饿死300万人,频于死亡边缘等待救济的灾民有1500万人。

三、大力发展旱作节水技术,建立应变性抗逆减灾耕作制

1.建立适雨型农业结构

坚持宜林则林、宜粮则粮、宜牧则牧的基本原则,结合退耕还林(草)和生态农业建设,积极稳妥的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结构,实行压夏扩秋战略,成立互补型(以秋补夏、以小秋补大秋、以经补粮、以工补农)的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各业综合调发展的路子。依照作物生长发育阶段需水与降水季节分配吻合程度的分析,秋熟作物明显好于夏熟作物,并且秋熟作物种群多,适宜播种期播种幅度宽,又兼雨热同季,虽有秋旱发生但概率较低,风险小,水分满足率高。因而秋粮产量较夏粮产量高,加之雨季农田有植被覆盖,可以大大减少农田水土流失。夏熟作物在春、秋播种,种群单一,播期要求严格。除一年以上轮歇地土壤水分较好外,多数旱地冬春失墒严重,加上春旱频繁,春旱与夏旱发生频率远高于秋旱,易导致夏粮减产乃至绝收,在半干旱区尤其明显,并且夏闲期的地表面因缺少植被覆盖,雨季水土流失严重,尤以坡耕地最为突出。王立祥的研究表明,在优化种植结构中,压夏扩秋战略在提高水分整体利用效率和粮食产量的同时,也将显著减轻田内径流的非目标输出,因而减轻了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同时这种战略的实施将充分发挥黄土高原“盆地”的特产优势。

2.完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通过多年实践,黄土高原旱作农业找到了“品种、梯田、地膜、调整、水窖”的“十字”旱作农业之路,形成了“蓄水、集水、保水、节水、用水”的五大旱作农业技术体系,逐步从被动抗旱向主动抗旱转变。总结多年来的抗旱生产经验,要牢固树立长期抗旱、抗大旱、防大災的思想,依靠科技抗旱,提高抗旱生产的科技含量,推广系列化的旱作农业综合技术,千方百计保住土壤水,蓄住天上水,用好地表水。

一是完善蓄水保墒体系。根据冬春少雨的特点,主要抓好地膜覆盖,麦收后及时深耕、冬春耙耱镇压、推广深松耕旋耕机等新型农机具,要大力推广小麦生育期全程覆盖技术,推广秋天覆膜春天播种,推广双垄沟集流增墒、马铃薯坑种、沟播、玉米撮苗、水平沟种植、抗旱保水剂、种子包衣、注水播种等抗旱增产增效技术。

二是综合培肥地力,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主要是通过秸秆高温堆肥、高茬收割等形式,广辟肥料来源,增加有机肥的投入,同时要大力推广平衡施肥技术,推广专用肥,采取夏施深卧、秋施深卧等方法,增加土壤保水能力,达到秋雨春用。还要大力发展绿肥,扩大豆科等养地作用,综合培肥地力。

(作者单位:155800黑龙江省友谊农场第九管理区)

猜你喜欢

旱作旱灾抗旱
美国联邦政府拨款8 400万美元用于西部地区抗旱
让“有机旱作·晋品”成为一张靓丽名片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有机旱作落地生根 实用技术推广见效
在『有机旱作』上做出特色
种子穿新“外衣”锁水抗旱长得好
果园抗旱“24字方针”
板栗“旱灾”后生产管理技术
葫芦岛市旱灾风险评价
防汛抗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