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普法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2017-06-20任丽静
任丽静
一、农村普法教育面临的困境
1、普法思想观念淡薄。受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特权思想的影响,无论是普法工作者还是农民对于法治的认识都存在着一定的偏差。从农民的角度来看,一部分农民认为有权走遍天下,法是人制定的,而且是专门给老百姓定的。所以他们觉得学不学法,懂不懂法都无所谓,出了事情要靠找关系,不是靠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力,这就影响了普法工作的顺利开展。从普法工作者的角度来看,一些基层干部觉得普法就是一种形式,就算再努力也不能立竿见影的看到成效,少数普法工作者认为农村问题很少靠法律解决,或者法律在农村不管用。因此在工作中不积极,这也不利于普法工作的开展。
2、普法宣传流于形式。近几年来,由于国家升级依法治国的重大方略,农村各地也纷纷举办各种形式的普法活动,尤其是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后,把农村普法宣传推到了高潮。然而,当前农村普法活动,很多是流于形式。大多数普法不分年龄,不分内容,通常采用普法书籍、普法手册、宣传单、展板、法治宣讲、宣传车等形式进行普法宣传。
3、普法具体工作较难。第一,普法村民不易集中。目前农村居民居住比较分散,而且很多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在村子里的大多数老人和儿童,这就导致普法对象很难集中,普法内容很难真正落实。第二,普法时间很难保障。一些农民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发家致富上,他们每天忙于种地、养殖或者外出挣钱,稍微有些空余时间,他们会打打牌、跳跳广场舞,丰富一下农村文化生活,很少会把时间用于学习法律知识上,这就增加了普法的难度。第三,普法内容难于理解。当前农村部分居民的文化素质还相对较低,对于一些法律术语他们很难理解,一些法律书籍和宣传手册他们根本看不懂,这就影响了普法工作的落实。
4、普法机制不健全。随着国家不断加大法律的宣传,一些地区不断建立和完善各项普法工作制度,加强普法工作机制建设。然而,农村普法机制还不够健全。第一,没有明确的普法政策。虽然国家在宏观上对普法有要求,但是并没有具体的普法措施,尤其在农村没有普法规定,所以在普法过程中无论是基层干部还是农民都存在着应付的现象。第二,考核监督跟不上。上级部门对农村普法的实效、进程等情况监督不力,不能及时听取农村普法的工作汇报,对于在普法工作中出现问题的领导干部不能及时纠正,给普法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破解农村普法困境的对策
1、提高重视程度,增强法律意识。上级相关部和基层普法工作人员要高度重视农村普法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要扭转权大于法,以权压法的现象,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在进行普法工作时要认真细心的和百姓沟通,了解百姓的需求,通过普法工作人员灵活多样的工作方式让百姓真正认识到法治的重要作用,使百姓在遇到事情时首先想到的是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而不是去托关系找人,或者蛮横。这样才能使普法工作顺利开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2、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宣传阵地。要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对法律知识进行宣传。除了采用发放书籍、宣传手册、展板等形式,还要通过深入到群众家里进行座谈、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宣传,而且要多多宣传与群众利益相关的法律常识,让群众意识到通过法律能够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同时还要在乡、村建立法律宣传阵地,比如可以在学校或者村部设立法律宣传点,以学生和村干部为依托,让他们先学习法律知识,然后再向村民宣传,使普法工作常态化,避免形式主义。不仅仅要在每年的12月4日进行宣传,在避开农忙的时候,要定期开展法律宣传,使农民潜移默化的对法律产生信仰,从而营造良好的普法环境。
3、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普法能力。普法队伍的法律素养直接关系着普法工作的開展情况,破解农村普法困境必须要提高普法工作者的法律素养。要通过学习培训,使基层法律人员具备高深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锻炼提升他们开展普法工作的能力。只有基层干部具备了深厚的法律知识和丰富的普法实践能力才能使群众听得懂法律知识,才能使普法工作取得预期的效果。
4、创新工作方法,增强普法实效。为了增强农村普法的实效性,基层普法工作人员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根据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普法工作。比如采用电影普法、文艺普法、法律咨询等形式,使百姓重视普法工作,能够对法律知识产生兴趣。在传授法律知识时要用以案说法、图片解法、旁听审判、现身说法等生动活泼的形式把抽象的法律条文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农民在学法时能够坐得住、听的懂、学的进、记得牢。从而使普法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152300中共黑龙江省海伦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