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华林场营林生产模式演变及发展对策

2017-06-20王艳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9期
关键词:演变发展对策问题

王艳

摘要 介绍了西华林场自建场以来各个时期的营林模式及其存在的优缺点,探讨了当前制约林场发展的问题,及国有林场今后发展的对策,以促进西华林场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西华林场;营林模式;演变;问题;发展对策;河南西华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9-0174-02

西华林场始建于1962年,建场时总面积2 241 hm2,现实际经营面积1 668.27 hm2,经历了各个阶段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变革。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林业生产和职工生活,其生产经营模式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尤其是最近20年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林场处于林业经济体制转型期,为了生存和发展进行着不断的探索。

1 营林生产模式演变

1.1 防风固沙林时期(1962—1986年)

国有西华林场地处黄泛区腹地,位于西华县东部,南北狭长约45 km,东西宽1~5 km。南邻周口市川汇区,北和扶沟县接壤,西与红花、城关、迟营、东王营乡相接,东和皮营、田口、聂堆乡相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14°25′~114°39′,北纬33°40′~33°58′。因地处黄泛区,当时的气候条件十分恶劣,土壤干旱,气候干燥,一遇大风漫天飞沙,人们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为了治理沙荒、保护农田、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1962年由河南省规划院设计,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西华县建立国有西华林场,属全供事业单位。西华林场成立后,立即担负起植树造林、治理沙荒的重任,历尽艰辛建造了一大批以耐干旱、贫瘠的刺槐、柳树、泡桐为主的丰产林分,使西华县黄泛区贫瘠干旱的土壤和漫天飞沙的生态环境逐渐得到了改善。林场这些最初的防风固沙林为改善当地的气候条件、涵养水源、美化生态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1.2 经济林发展时期(1987—1995年)

1987年以后,林业经济体制改革,西华林场由全供事业单位变成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每年林木采伐数量有限,经济收入甚微,工人工资无着落。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全社会经济林发展比较迅速,比传统的用材林刺槐、柳树等投资少、见效快,特别是林下可以承包给附近村民间作农作物,每年能从林地上取得一定的经济收益,解决了林场的燃眉之急。但是,经济林存在集约管理的问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由于林场人力有限,不可能亲自经营,而承包林地的农户,或是技术较差,或是短期行为,均以经营林下农作物为主,忽视了经济林管理。因此,当时虽然经济林面积可观,但是均因管理不善而失败,未取得相应的经济效益,仅从林下承包的农户处收取微薄的地租,用于支付工人工资。实践说明,林场当时种植经济林因科技水平滞后、重造轻管而没有取得应有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属于营林生产上的一段弯路[1]。

1.3 改造低产低效林分,营造杨树林带时期(1996—2003年)

在此期间,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西华林场发展严重滞后。为了更好地解决工人吃饭和防风固沙问题,尽早走出发展困境,经林业主管部门同意,林场追加采伐指标,有计划地逐年改造20世纪60年代营建的目前已形成“小老树”的刺槐、柳树、泡桐等低产低效纯林,采伐后开始用百米杨树林带取代经济林。其模式是:间隔100 m或低于200 m,沿东西方向栽植4~6行杨树,株行距2 m×3 m或3 m×4 m。林带间林地承包给附近村民或是本场职工种植农作物,以此收益维持林场的生存和发展,这种营林模式在当时既改变了林场收入低下、难以维持的生活困境,又起到了防风固沙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林场历史上是一次大胆的、创新的、成功的尝试。通过几年不懈的努力,改造完成了林场建场初栽植的而年生长量逐年下降的刺槐低产低效林分,发挥了林地的最大经济效益,指引林场走出困境。

1.4 租赁经营和自我发展时期(2004—2008年)

由于农作物价格相對比较稳定,林地承包种植农作物的经济收益不可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林场发展仍是步履维艰。根据豫发〔2003〕20号文件《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精神,允许和鼓励国有林场租赁、合作等多种形式造林,允许跨地区、跨行业造林。西华林场结合自身实际,请示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同意,一方面引导鼓励职工个人种植杨树丰产林,另一方面引进安徽太岛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新乡新亚纸业有限公司进行租赁造林,营造短周期造纸原材料林。租赁林地666.67 hm2左右,为林场经济发展注入了资金活力,也为西华县林业发展做出了贡献,带动了全社会的林业发展。

1.5 多功能树种协调发展阶段(2008年以后)

2008年以后,社会各届出现经济下滑现象,林业产业也不例外,林产品价格逐年下调,这对林场发展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在上级林业部门的指导下,西华林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调整单一的杨树纯林为具有发展潜力的绿化苗木和部分乡土树种,2012年在西华林场建266.67 hm2的木材战略储备基地,主要树种有杨树、泡桐、楸树、楝树、椿树、柳树、白蜡、栾树等。这些树种改变了林场过去树种单一的营林模式,减少了病虫害发生,使林场的林木资源实现了多元化。

2016年,随着国有林场机制的改革,国有西华林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西华林场将按照上级林业部门的要求加大造林力度,把西华林场变成豫东平原一道绿色屏障。为此,林场的改革发展必须在营林模式上进行创新,才能在有限的林地资源上创造出最大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经多方考查,在266.67 hm2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内,合理种植菊花、白芍、板蓝根等中药材,其中菊花每年可创经济利润4.5万元/hm2左右。此外,根据多方论证,引种试种了油用牡丹木本油料林,油用牡丹的根、花、种子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发展前景也十分可观。西华林场这一营林生产模式的创新将为林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 林场面临的问题

一是经营管理体制机制不灵活。由于國有林场的特殊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林场面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态建设和民生建设任务逐步繁重,林场迫切需要转型发展。二是林木市场价格持续低迷,使西华林场林木销售也受到了市场低迷的冲击,加上林间空地的承包收入也因农副产品价格的下滑而下降,进而影响了林场的整体效益。三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紧缺。近年来,林场高学历人才紧缺,且人才结构单一,工人整体水平不高,高素质人才总量少,林场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难以留住优秀人才,制约了林场的快速发展。四是基础设施建设依然薄弱。林场大部分基层单位都处于边远郊区,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薄弱。由于管理体制特殊,长期以来国家对林场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而林场又未能纳入地方统筹发展计划,导致林场部分基层单位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林场面临的改革发展任务非常艰巨。

3 发展对策

3.1 认清形势,坚定信心,在应对危机中抢抓机遇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林业的地位空前提高。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不断升温,给林业加快发展带来了可贵的历史机遇。从林业行业发展来看,国有林场改革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各地党委、政府也正在积极高位推进,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改革配套政策不断完善,这些都为林场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而从西华林场自身条件来看,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林场森林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产业体系齐全,综合实力强,发展后劲足。西华林场作为豫东平原林场发展的一面旗帜,一直受到上级林业部门和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这些都为林场争取政策、寻求支持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林场持续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2]。

3.2 加大科技投入,优化人才任用机制

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培养一批高端科技人才。林场应不断与各大林业专业的高等院校携手建立产学研基地,建立集科技研发、人才培养、成果应用于一体的科技创新驱动机制,实现科技强国、科技强林。公开竞争,择优上岗,建立能上能下的干部用人机制,使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充实到林业生产第一线,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3.3 试点引种,以点带面辐射全场全面发展

在改革中敢闯敢试,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机遇与挑战,以创新的行动谋求变革和发展。在立足实际的基础上,应充分考察市场,总结适合林场发展的生产模式,如林下菊花、油用牡丹种植等,以点带面总结出一套成功的种植经验,然后广泛推植,带动林场发展[3]。

3.4 开发第三产业,促进产业多元化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利用地势开发房地产、物流、酒店等,以产业多元化发展带动林场经济腾飞[4]。

4 参考文献

[1] 李湘玲,王慧.张家界市国有林场改革现状及发展研究[J].中国林业经济,2016(6):15-19.

[2] 魏晓霞,翟洪波,赵鹏武,等.我国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15(6):22-27.

[3] 马恺,张秀芬,王卫东,等.太子山国有林场功能定位及发展对策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14(6):548-552.

[4] 严青珊,田明华,贺超,等.关于我国国有林场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构想[J].林业经济,2014(11):10-16.

猜你喜欢

演变发展对策问题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