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小反刍兽疫的症状与预防技术分析
2017-06-20张明
张明
摘 要:小反刍兽疫是由病毒感染所导致的一种传染性疾病,感染群体主要多为一些小反刍动物,如绵羊、山羊等,当羊发生小反刍兽疫没有及时才采取有效防治方法,则会对羊的生长发育产生直接影响,严重时会出现病情恶化的现象,威胁羊的生命。基于此,本文从病理学和流行病学方面分析了羊小反刍兽疫,对其发病症状进行探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技术。以期为羊小反刍兽疫的预防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羊小反刍兽疫;发病症状;预防技术
中图分类号:S858.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099
羊小反刍兽疫也被称为羊瘟[1],其传染性较强,主要传播途径有呼吸道、空气等,一旦羊感染了小反刍兽疫病毒之后,发病速度迅速,会呈现出肺炎、腹泻以及体温升高等一些列症状。充分了解羊小反刍兽疫发病时的相关症状,探索有效的预防技术,这对养殖业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病原学与流行病学分析
从病原学方面来看,小反自兽疫病毒属于副粘病毒科的一种麻疹病毒。现阶段,仅仅发现了一个词病毒的血清型,其病毒粒子pH值稳定在5.8~9.5范围内,一旦pH在11.0以上或者4.0以下,病毒将迅速丧失生物活性,并且对去污剂、酒精以及乙醚较为敏感,当小反自兽疫病毒处于乙醚4℃的环境下,在12h可以令其生物活性丧失,病毒纤突可采取非离子去污剂进行脱落,在浓度为2%的NaOH的环境中,24h可令病毒丧失生物活性。
从流行病学方面来看,小反自兽疫病毒自然宿主多为绵羊、山羊,其中山羊临床症状、易感性最为严重,山羊的品种不同其病毒易感性也不相同。猪多呈现为亚临床感染,没有任何发病症状,且不会出现排毒现象,而牛则表现为亚临床感染,可形成抗体。骆驼、瞪羚羊、东方盘羊、长角大羚羊、野山羊、鹿等可感染发病。此病主要是传播放肆为间接接触或者直接接触,多以呼吸道作为感染途径。一年四季都有可能会发生该病,尤其是在寒冷、干燥、多雨季节是多发期,通常潜伏期为4~6d之间,有时候也会达到10d左右。
2 羊小反自兽疫症状
通常情况下,绵羊临床症状比较轻微,而山羊临床症状则十分典型,当冰洋突然出现发热的时候,一般在2~3d这段时间体温将升高达到40~43℃左右,发热现象会持续大约3d,发热后期为病羊死亡的集中期,发病初期羊出现水样
鼻液,之后会形成许多的卡他样鼻液,且具有粘脓性,对羊的鼻孔造成阻塞,从而导致呼吸困难,眼流分泌物,鼻内膜坏死,眼结膜炎。出现发热症状之后,病羊的口腔内膜会出现轻度充血现象,从而发生糜烂。在初期多表現为下齿龈周边小面积坏死,甚至会快速扩展到舌部、颊乳头、颊、硬鳄以及齿垫等部分,随坏死组织的脱落而产生无规律的烂斑,有些病羊的口腔病变较为温和,在48h内即可愈合,此类病羊康复速度迅速,大部分病羊则会出现严重的下痢和腹泻现象,导致体重快速下降,并且伴随脱水现象,妊娠期模样极易出现流产,一般易感性羊群发病率在65%左右,其病死率大约为51%,特急性羊群在发热之后,会突然死亡,而在剖检无症状羊群过程中,可以发现羊的回盲肠瓣充血、支气管肺炎。
3 羊小反自兽疫的预防措施
3.1 羊舍消毒
定期对羊舍进行消毒,可以有效防止疫病的传播,并清除病原体。在一般情况下,羊舍每年需要空圈消毒,次数为2~3次,每半年就需要对羊舍、用具和运动场进行1次大消毒及大清扫,平常需要每周消毒1次,在特殊情况或冬季,需要每周消毒2次,羊舍内需要维持空气干燥;食槽、饮水槽采用浓度为0.1%高锰酸钾溶液来消毒,间隔为15d;器械(医疗、哺乳、采精输精等)在使用前后都需要消毒。在每批样出栏之后,需要先冲洗羊栏并开始消毒,在空圈1周以后,再进羊。
3.2 疫苗接种
按时疫苗接种不但可以提高羊群抵抗力,降低传染率和死亡率,还可以降低一些不必要的损失,所以应按照实际羊场需求和水平来完成接种疫苗工作,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整体羊小反自兽疫病预防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
3.3 构建完善的防疫体系
成立防疫小组,组内需要由兽医人员、畜牧人员和防疫负责人,确定防疫的职责,防、检疫的工作方案由兽医来拟定,落实监督防疫制度,承担起羊群健康的驱虫、防疫、检测、监测疫病;羊场卫生定期检查,饲养人员需要每天巡行视察羊舍,以便出现异常状况,可以及时报告兽医。同时需要对出入车辆、人员进行消毒,防止羊小反自兽疫病原体被带到羊场内,危害到羊群。
4 结束语
羊小反自兽疫属于传染性疾病之一,可对养殖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尽管目前依然没有针对羊小反自兽疫的治疗方法,但做好相关预防工作,仍可使羊小反自兽疫的发病率降低。
参考文献
[1]朱勇.羊小反刍兽疫的症状及防治[J].医药前沿,2016,6(22):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