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胜县不同海拔区域水稻主栽品种稻瘟病抗性鉴定
2017-06-20薛云和
薛云和
摘要 通过对永胜县水稻主栽品种稻瘟病抗性鉴定以及不同海拔地区稻瘟病发病调查,总结出永胜县稻瘟菌流行发展的规律与趋势,以期为永胜县水稻抗病品种合理布局与轮换及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稻瘟病;水稻主栽品种;抗瘟性鉴定;不同海拔;云南永胜
中图分类号 S435.111.41;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9-0119-02
现代稻瘟病的研究从日本开始,1922年佐佐木就稻瘟病的生理分化现象进行了首次报道。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研究者利用12个鉴别品种将日本的稻瘟病菌划分成18个生理小种。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对稻瘟病菌的生理小种进行研究,但系统的研究主要是在1976年后。我國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联合试验组已筛选出有代表性的7个品种作为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为水稻抗瘟育种和抗瘟品种的合理利用奠定了基础[1]。云南省具有很长的水稻种植历史,而稻瘟病最早是在1956年被报道出现的。在进入20世纪后,随着单一现代高产品种代替传统品种在云南不断推广种植,稻瘟病很快成为云南省发生面积最大、危害最为严重的水稻病害[2]。抗病育种作为抗稻瘟病以及提高产量的最常用方法曾一度很好地控制了病害的发展。但是这些单基因或寡基因抗病品种在迅速推广、大面积种植后形成强大的选择性压力,田间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迅速变化,攻克抗病品种,使之丧失抗性。1973年后,段永嘉、朱有勇、王云月等利用我国的7个鉴别品种及云粳9 号、8126、云玉1号等7个云南辅助鉴别品种对云南省稻瘟病菌的生理分化及动态变化开展大量研究。而后,范静华、李成云、李进斌等人利用多套水稻鉴别品种对云南各地生理小种的变化进行检测[3-4]。
丽江市永胜县作为云南省24个商品粮基地县之一,是丽江市主要粮食产区。水稻是永胜县的重要作物,也是当地居民的主食之一。永胜县水稻种植面积9 085 hm2,海拔1 063~2 250 m区域内均有种植,复杂的气候给水稻病害统防统治带来挑战。本试验通过对永胜县水稻主栽品种稻瘟病抗性鉴定及不同海拔地区稻瘟病发病调查,总结出永胜县稻瘟菌流行发展的规律与趋势,为永胜县水稻抗病品种合理布局与轮换及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从2010—2011年云南省五大稻区水稻主栽品种和主推品种田块采集的稻瘟病标样上分离得到稻瘟病单孢菌株,并从中选取在云南省占主要优势的6个生理小种菌株:ZA1、ZB1、ZB7、ZB23、ZC15、ZG1。
1.2 供试水稻品种
试验中收集了2012年永胜县7个主栽品种作为测定材料:楚粳28、凤稻19、永粳2号、靖粳20、丽粳11、滇屯502、梅迟8号。
1.3 不同海拔区域内稻瘟病调查
分别选取高海拔粳稻区永北镇(2 095.5 m)、中海拔籼粳交作区六德乡(1 645.8 m)、中海拔籼稻区三川镇(1 558.4 m)、低海拔籼稻区期纳镇(1 456.3 m)。在黄熟期进行穗瘟调查,按品种的病情程度,选择有代表性的轻、中、重3个类型田,每块田5点取样,每点查20丛,即每块田查100丛。按穗颈瘟病情分级指标进行分级(0~5级)(表1),如实记载调查结果。通过调查田间穗瘟的发病情况,根据表2进行品种抗性划分。发病率计算公式:
1.4 永胜县主栽水稻品种的稻瘟菌抗性评价
1.4.1 育秧。将供试品种先浸种24 h,再用2%福尔马林溶液消毒2 h,然后用自来水冲洗干净,进行催芽。催芽后选取发芽良好的种子单粒条播于盛有肥沃土壤的育苗盘内,苗间距为5 cm左右,每个品种播10株,设3次重复。接种前3~5 d追施氮肥1次,待秧苗长到三叶期时供接种使用。
1.4.2 接种体的制备。根据试验要求选用所需生理小种(ZA1、ZB1、ZB7、ZB23、ZC15、ZG1)的菌株,将单孢菌株活化,在无菌室内,将若干菌丝移至产孢培养基(培养基配方:米糠20 g,琼脂20 g,蒸馏水1 000 mL),26 ℃恒温下培养8~10 d,光暗交替。待其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后用无菌水洗下孢子,过滤,搅匀,加入0.02%吐温 20。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稻瘟病菌产孢情况,用血球计数板将孢子悬浮液浓度调节至约1×105孢子/mL,作为苗期喷雾的接种体。
1.4.3 接种方法。在稻苗长至三叶一心期,把配制好的孢子悬浮液采用喷雾法(喷雾量为30 mL/百株接种体)在接种箱中接种,于26~28 ℃下,黑暗保湿(相对湿度95%)24 h,然后将育苗盘移至25~30 ℃、相对湿度>95%的高湿环境下培育。
1.4.4 病情调查与抗性评价。接种后6~8 d记载发病情况,记载的标准主要根据病斑型,分为10级(表3)。
2 结果与分析
2.1 永胜县水稻主栽品种抗瘟性鉴定
选取云南省稻瘟菌优势小种6个,分别为ZA1、ZB1、ZB7、ZB23、ZC15、ZG1,按等量分别接种及混合接种,对4个不同海拔稻区主栽品种进行温室接种,评价其对稻瘟病的抗性。鉴定结果见表4。
楚粳28对ZC15、ZB23呈现抗性,对ZB7中抗,对ZA1、ZB1感病,对ZG1高感,对于混合菌株呈现中感。滇屯502对ZA1、ZB23、ZB7、ZG1都表现出一定的抗性,对ZC15、ZB1高感。凤稻19对ZC15、ZA1、ZB23抗病,对ZB7、ZG1感病,对ZB1和混合菌株中感。靖粳20对ZC15、ZA1、ZB23、ZB1抗病,对ZB7、ZG1和混合菌株感病。丽粳11对ZC15、ZB23、ZB1抗病,对ZB7和混合菌株感病,对ZA1、ZG1高感。梅迟8号对ZC15高抗,对ZA1、ZB7和混合菌株感病,对ZB1中感。永粳2号对ZB23抗病,对ZC15、ZB7中抗,对ZB1中感,对混合菌株感病,对ZA1、ZG1高感。
结果表明,7个水稻品种对云南省主要生理小种一定程度上都感病,对ZB23小种全部表现为抗性。其中,5个水稻品种对ZB1 和ZG1不同程度的感病,4个水稻品种对ZA1和ZB7感病。对于ZC15只有滇屯502表现为高感,其他品种都对其有一定的抗性。
2.2 不同品种的田间抗性与温室接种抗性评价比较
在水稻黄熟期,对永胜县4个乡镇按品种的病情程度,选择有代表性的轻、中、重3个类型田21块不同海拔高度农田中的7个主栽品种进行穗颈瘟发病情况调查,调查详细结果见表5。
根据稻瘟病测报调查规范(GB/T 15790—2009)品种抗性分级标准(表2),由水稻穗颈瘟的发病率可知其相应抗性(表5)。2012年田间调查永胜县主栽品种抗性显示,部分品种正在对当地的稻瘟病丧失抗性。永粳2号、丽粳11田间穗颈瘟发病较严重,发病率分别达到41.70%、34.54%。梅迟8号推广使用多年后抗瘟性表现良好,发病率为 3.58%,田间表现中抗。凤稻19、楚粳28、滇屯502、靖粳 20、表现中感。
3 结论与讨论
不同水稻品种具有不同抗性,且抗性会随田间病原菌的变化而改变。本研究利用6不同生理小種评价永胜县7 个主栽品种的抗性,可以为田间品种布局提供依据。
2012年田间调查永胜县主栽品种抗性显示,部分品种正在对当地的稻瘟病丧失抗性。永粳2号、丽粳11田间抗性似乎正在丧失,而其他品种凤稻19、楚粳28、滇屯502、靖粳20表现为中感,梅迟8号在海拔1 400~1 600 m区域均有种植,种植多年对穗颈瘟仍有很好的田间抗性。永粳2号、丽粳11在高海拔地区种植时需要注意对稻瘟病的防治。
与田间自然条件下抗性调查结果相比,人工接种条件下水稻的抗瘟性较弱。这不仅与田间稻瘟病生理小种群体结构复杂多样有关,也与田间复杂多变的环境有关。
人工接种条件下,所检测的水稻品种对云南省优势生理小种混合菌株在一定程度上都感病,对ZB23小种全部抗病。其中,有5个水稻品种对ZB1 和ZG1不同程度感病,4个水稻品种对ZA1和ZB7感病,对于ZC15只有滇屯502表现出感病性,其他品种都对其有一定的抗性。其中楚粳28对ZG1、滇屯502对ZC15和ZB1、丽粳11对ZA1和ZG1、永粳2号对ZA1和ZG1都表现高感。
当田间出现这些稻瘟病生理小种时可能引起对其抗性较弱的水稻品种感病,当这些生理小种成为该群体中的优势小种,而抗性弱的品种又大面积种植时,加上高海拔地区高雨量和相对低气温将很容易引起稻瘟病的大面积流行。
而根据基因对基因学说,抗性寄主对病原菌群体会存在定向选择或稳定性选择,由于种植品种抗性差异会导致病原菌群体组成发生变化[5-6]。
因此,永胜县不同海拔下主栽水稻品种的差异必然会导致病原菌群体的差异,同时不同的生态条件会对病害的发生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同一水稻品种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与病原菌互相作用呈现出不同的抗病表型差异。要充分考虑不同海拔区域的品种选择,避免同一生态条件下大面积推广或引进同一个水稻品种,尽量减缓单一品种对病原菌群体的定向选择。
4 参考文献
[1] 朱献丰.水稻稻瘟病菌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02(14):51-55.
[2] 蒋志农.云南稻作[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5.
[3] 李成云,李家瑞.云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和分布[J].西南农业学报,1990,3(2):57-62.
[4] 李进斌,罗朝喜,李成云,等.云南省近年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和分布[J].植物保护,2001,27(2):12-14.
[5] 郑钊,陈由强,张建福,等.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定位、克隆及应用[J].分子植物育种,2009,7(2):385-392.
[6] 张佩胜,赵春德,余宁,等.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克隆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稻米,2014,2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