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2018-12-27吴民胜
吴民胜
水稻是我国最为主要的粮食产物,也是我国人口的主要口粮。稻瘟病也被称为稻热病,是由稻瘟病菌仪器的疏导真菌病害,是水稻的三大病害之一,这种水稻疾病危害范围广,对水稻的损害非常大。我国每年都会因为稻瘟病的蔓延导致水稻减产,严重时可能会直接导致地区性绝产,给我国经济造成损失。针对这一问题,研究稻瘟病的发生特点和有制定效的防治方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
(1) 稻瘟病发病的症状分析
由于稻瘟病菌侵蚀感染水稻的部位和时间不同,水稻稻瘟病可以划分为苗瘟病、叶瘟病、节瘟病、穗瘟病和谷瘟病。有研究结果表明,叶瘟病不会对水稻产量产生影响,但却会给后期穗瘟病提供大龄的病原菌。在水稻受到稻瘟病侵染后,由于侵染的不稳不同,所呈现的病状也有区别。叶瘟病的表现为,叶片呈现针眼装褐色斑点,并且会很快在叶片的正反两面出现灰色病斑,当病状严重时还会出现坐蔸、矮缩甚至出现全田化苗。当稻穗受到侵染时,主要症状表现为出现褐色小点,然后稻穗变成黑褐色,严重时可能发生段穗或者白穗。
(2) 稻瘟病的发病条件分析
首先,由于田间管理不当可能会发生稻瘟病。田间管理如果出现操作不当容易给水稻稻瘟病提供传播途径。例如在施肥过程中使用的肥料没有进行充分腐熟,使用氮肥不够及时,这两种情况都会直接导致植株生长过慢,造成抵抗力下降,所以容易引发稻瘟病。另外,如果水稻种植者在进行田间管理工作时没有做到及时烤田,或者操作不到位导致烤田效果不好,稻田长期被深水浸泡,天地排水不畅等,都会造成这个区域内地田块中种植的水稻容易感染稻瘟病。栽培过程中的一些不良操作也会导致稻瘟病蔓延,例如植株栽培过密,导致田间通风性差,植株光照不足,或者有严重的病虫害,也会造成这个区域内的植株过嫩,抗病能力下降。其次,气候原因也会导致稻瘟病形成,如果天气持续降雨,导致田地大量灌水,并被雨水长期浸泡,这种情况下容易引发稻瘟病。另外,如果气候多雾、露水过重、田间日照不足、时晴时雨,也会导致水稻易发病。土壤条件也会对水稻的发病率造成影响,如果连续阴雨造成土壤温度过低也会导致发病。最后,如果农户大量种植高优品种水稻,由于此类水稻抗病性较差,也会引发水稻稻瘟病。
二、 水稻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1)水稻稻瘟病的预测方式
通过结合实际种植情况进行稻瘟病的预测,可以较为及时的对该中疾病进行前期预防,一旦发生病菌侵染,也能得到及时救治,所以,疾病预测手段在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工作中具有突出效果。水稻管理过程中,通过结合天气情况和水稻的生产态势等综合方面进行分析预测,从多角度进行预报预防水稻的稻瘟病病情。例如在水稻的分蘖期,如果出现叶片宽大披垂、并且叶色浓、稻株疯长的情况,叶瘟病很可能将会出现。此外,在水稻分蘖后期,温度逐渐上升后,要对树荫下的水稻株进行及时查看,如果稻株出现问题,就要及时的对其进行处理,防止其发病。
(2)通过选择抗病品种水稻预防稻瘟病
在进行水稻种植前,通过选择抗病效果相对较强的优良品种能够达到良好的抗病效果。目前水稻品种的发展阶段,有几种较为优质的抗病水稻品种在,其中,内香、宜香等品种,种植效果较好,并且其具有较强的抗病菌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经常更换新品种,并且做到对品种的合理化布局、搭配,从而有效的提高群体的抗病能力。进而有效的预防水稻稻瘟病。
(3)优化田间管理,控制发病率
田间的管理要根据各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首先要注意水肥的控制,有效的管理水费不但可以有效的提高水稻的抗病性,还能够影响病毒生长发育。因此,在实际的水肥管理技术方面,要严格控制相关的技术标准,有效的控制病毒的生长。此外对于氮肥的使用,要进行严格的把控,氮肥使用过多,将会导致水稻体内出现游离氮以及酰胺态氮增加,从而导致碳氮比降低,使水稻出现晚熟的现象。因此,要合理的使用氮肥,充分保障水稻的健康成长。
(4)通过使用化学药物进行疾病防治
对症的化学药物能够较好控制水稻稻瘟病的发病,也能对稻瘟病进行有效治疗,但在使用时,需要根据药品使用说明控制用法和用量,避免使用不当。首先,要对田间叶瘟病的发病初期,适当选择药剂对其进行及时的控制。至于药剂的喷放次数,要结合当地的天气变化,以及叶瘟病的并且发展而决定。此外,防治穗颈瘟,尽量要在水稻破口前2--3天内对其进一次的药剂喷放。中间要间隔七至十天在对其再次进行用药1次,总而言之,其药剂的使用至少两次以上,才能及确保有效的控制病害,又避免了对土地造成农药污染的情况发生。
综上所述,通過对水稻稻瘟病的常规分析得出,天气原因和田间管理技术与水稻稻瘟病的发病直接相关,所以,在对水稻稻瘟病进行防治时,一定要注意结合天气原因,预防为主,通过改善田间管理技术,提高水稻抗病能力,从而保证水稻产量,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231400安徽省桐城市金神镇农业技术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