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机械化移栽方式对水稻产量、主要性状的影响
2017-06-20韩玉华吴世炳
韩玉华?吴世炳
摘 要:经济建设是农业发展的动力,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水稻是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并且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其机械栽植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不同机械化栽植方式对于水稻的影响也不同,包括水稻的生育性状、产量等,不同栽培方式的效果存在差异,各有各的优势。为此本文进行了试验,设计了三种不同的移栽方式,并总结其实验表现,根据实验表现分析结果,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机械化;水稻栽植;水稻产量;水稻性状;影响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越来越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开始涌入城市,其中青壮年的比例最高。但是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农村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受农村青壮年劳动人口数量减少的影响,农村劳动力呈现老龄化发展趋势,为此机械化农业成为了改善目前农村劳动力不足的主要手段之一。水稻机械化栽植能够减少劳动力用量,降低劳动强度,因此水稻机械化栽植成为了现代农业关注的焦点之一。但是机械化农业在发展中也出现了各种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不同栽植技术进行分析,以满足水稻产量和性状的最大化。
一、试验区概况
本试验于2016年开展,地点位于贵州省黎平县敖市镇,试验区属亚热带。为中黏壤土类型,中等地力,在本次试验之前数年都是稻油轮作的种植方式。本试验在油菜收获后进行了土壤采集,分析其养分含量,其中有机质为18.36 g/kg,速效磷为15.13 mg/kg,速效钾为70.02 mg/kg,碱解氮为87.95 mg/kg,全氮含量为1.53 g/kg。根据其土壤养分含量,为增加对比性,本次试验选择水稻品种为中浙优1号和C两优华占。
二、试验设计
试验设计了三个处理区,包括机械摆秧、钵盘育苗机抛秧、平盘育苗机插秧。每个区域都包含中浙优1号和C两优华占,且处理方式均相同。
机械摆秧:常规稻田的播种量为230 kg/hm2,大田和秧田的比例为10:1,培育秧龄为30天左右。在播种前需要将种子晾晒1到2天,然后用浸种灵浸泡2天,移栽前3到4天巧施送嫁肥,再催芽播种;播种的时候要给秧田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当秧苗一叶一心的时候要施断奶肥,在三叶的时候施长粗促蘖肥,栽插的行距为30厘米左右,密度为19.9万穴/hm2。
钵盘育苗机抛秧:育秧方式为塑料软盘湿润,培育秧龄为25天左右、叶龄为四叶或者五叶的壮秧苗。秧盘为434孔的秧盘,在播种前需要将种子晾晒1到2天,并用浸种灵浸泡2天,然后再催芽播种。播种量为45 克/盘左右,每孔播种至少要3粒,成苗为2株;播种后再用未拌壮秧剂的营养土覆盖,直到孔满为止,并将盘面的余土清理干净,避免发生窜根现象。抛秧密度为19.5万穴/hm2、700盘/hm2。
平盘育苗机插秧:育秧方式为塑料软盘湿润,在播种前需要将种子晾晒1到2天,并用浸种灵浸泡2天,然后再催芽播种。落谷量干种子为115 g/盘,培育秧龄为20天左右、叶龄为四叶的壮秧苗。插秧行距为30厘米,插秧密度为19.8万穴/hm2。
三、实验表现
1.水稻秧苗素质
不同区域的秧苗均难以实现营养均衡,而且植株分布没有顺序,倾斜比较严重,甚至出现拥挤堆积,影响了秧苗的通风和透光,秧苗的整体素质比较差。中浙优1号钵盘育苗机抛秧比平盘育苗机插秧干质量高0.64克,根干质量高0.97克,发根条数多7.21条,分蘖数、根冠比相同。
2.水稻比叶重
比叶重是参考植株质量的一个指标,对C两优华占来看,不同栽植方式的比叶重也不同。在拔节阶段,钵盘育苗机抛秧比叶重最大,然后是机械摆秧,最后是平盘育苗机插秧,但是机械摆秧比叶重增加速度很快;在抽穗阶段,机械摆秧比叶重最大,然后是平盘育苗机插秧和钵盘育苗机抛秧。
3.光合速率
光合作用是植株生长离不开的功能之一,光合速率能够反映光合作用的强弱。无论是中浙优1号还是C两优华占,在灌浆期和成熟期都是机械摆秧的光合速率最高,然后是平盘育苗机插秧,最后是钵盘育苗机抛秧。
4.干物质积累量
干物质的积累量受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能力的影响,是预测产量高低的指标之一。从试验表现来看,无论是中浙优1号还是C两优华占,机械摆秧的平均干物质积累量和最高干物质积累量都是最多的。
四、结果分析
1.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株型性状的影响
水稻株型性状最根本的原因是其基因决定的,但是基因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措施都会对其造成影响。不同栽培方式的生育期都不相同,这也导致了水稻伸长节间数、水稻叶片数、水稻高度、水稻穗长性状都不相同。但是其总体趋势是相同的,即随着生育期的缩短,各性状表现都会降低。
2.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茎蘖发生与成穗率的影响
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很多,其中就包括水稻单位面积的穗数、每穗的粒数以及稻穗的结实率等,必须使其协调发展才能获得高产。因此要保证水稻群体结构的合理性,进而维持合理的群体茎蘖发展动态。群体茎蘖发展不合理是降低水稻产量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栽培方式的茎蘖发展动态都不相同。
3.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群体叶面积和干物重的影响
干物质的积累量是决定产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水稻栽培方式不同、生长环境不同、养分吸收能力不同、光合作用强度不同都会影响干物质的积累量。单茎干物重和单茎谷重在整个生育过程中机械摆秧最大,然后是平盘育苗机插秧和钵盘育苗机抛秧;叶面积指数拔节期,平盘育苗机插秧和钵盘育苗机抛秧的增长趋势较大,并于抽穗后下降。
五、结语
文章以实际试验为出发点,对比了不同的移栽方式,并对水稻秧苗素质、水稻比叶重、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量等进行总结,同时分析其结果,以期为推动水稻高产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郑洪帧. 不同直播栽培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2.
[2] 徐云姬. 三种禾谷类作物强、弱势粒灌浆差异机理及其調控技术[D]. 扬州大学,2016.
[3] 胡雅杰. 机插方式和密度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生产力及其形成的影响[D]. 扬州大学,2016.
[4] 褚光. 不同水分、养分利用效率水稻品种的根系特征及其调控技术[D]. 扬州大学,2016.
[5] 蒋庆伟. 初始淹灌时间对旱直播水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D]. 华中农业大学,2016.
[6] MD.ADIL BADSHAH. 长期稻—油连作下耕植方式对超级稻可持续生产的效应[D]. 湖南农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