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市重大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017-06-20刘振勇
刘振勇
重大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是整个植保工作的基础,是确保农业丰产增收的关键,是服务于全社会的公益事业。搞好重大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就能掌握主动,及时组织人力、物力进行科学防治,把重大病虫等农业灾害消除在造成较大损失之前,对保障我市农业生产安全有着重大意义。
一、重大病虫害预测预报现状
目前各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只在自己的科技园区内设立1个测报点,北安、爱辉区有专职测报员负责测报工作,而其他各县(市)区由兼职测报员完成测报工作,测报工作多数采用直观法,重点对玉米、大豆、水稻、马铃薯等农作物开展监测,通过邮寄与网络手段相结合,病虫信息传递速度大大提高,但是测报人员劳动强度大、任务繁重。
二、重大病虫危害情况
近年来,我市的草地螟、粘虫(包括三代粘虫)、土蝗、玉米螟、玉米大斑病、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虫发生频繁,对我市农业生产构成了重大威胁,尤其是草地螟、粘虫来势凶猛,突然暴发,在特大发生年几乎危害所有的农作物,而且又往往是群集迁移危害,如果防治不及时,能在短时间内造成毁灭性灾害。而大豆根部病害,主要是大豆根腐病、大豆孢囊线虫病及大豆菌核病、大豆蚜、大豆食心虫等有逐年加重的趋势。因此,对于重大病虫害,如果预测预报及防治不及时,一旦虫灾泛滥,病害流行,就要危害大面积农作物,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的损失。
三、存在的问题
1、测报经费不足,手段落后,队伍不稳定
由于测报经费不足,电视预报、手机短信、电话语言提示等手段不能用于测报中,信息传递滞后于病虫发生动态,有时错过了防治时期;测报人员劳动强度大,没有专项津贴补助,测报人员知识更新慢,队伍不稳定。
2、测报体系不健全
各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只在自己的科技园区内设立1个测报点,乡村测报体系不健全,仅靠1个测报点来预测全县大宗农作物,覆盖面小,服务范围窄。
3、财政投入不足,防治力量薄弱,缺乏统一科学技术指导。
近年来各县(市)区财政对病虫防治投入很少,大面积机防缺少高效施药机械,药械维修人员少,服务滞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要。另外,农村劳动力转移,使得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幼妇”人员,又因缺乏统一的科學技术指导,防治技术储备不够,防治水平低,防效差。
四、解决方法
1、提高预测预报质量
重大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应扬长避短,提高预测预报的服务质量和效益,才能适应今后对重大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的新要求,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一是进一步加强基层测报网点和测报队伍建设。基层测报数据是最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是决定预测预报是否及时准确的关键。各县(市)区应该因地制宜设置基层病虫测报点,落实人员、设备和任务,要充分发挥基层监测网点在病虫害测报工作中的作用,保证病虫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准确性。同时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测报队伍建设,保证和稳定测报技术人员数量,对于测报人员不足的县区,要及时抽调人员进行补充,确保病虫测报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培养人才,强化考核。对测报员进行培训,让其知识得到更新,技能得到增长,职业道德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打造一支作风过硬、能力强、素质高的测报队伍,为全面有效开展重大病虫害预报提供有力保障。加强对乡级测报员的考核,每年进行1次考评,对成绩突出的予以物质和精神奖励,调动测报员的积极性。三是积极创新,丰富手段。加强监测技术研究,不断改进传统的测报方法和方式,降低测报人员的劳动强度,也可参与科研部门、农业院校的项目研究,提高测报水平。发挥电视预报、手机短信、电话语言提示、网络等现代科技的作用,提高病虫信息传递时效性和广泛性,大量收集当地发生的病虫害照片,制作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视频,并举实例加以讲解,让农民看的懂,学的快。
2、各地财政要加大测报经费投入
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是一项“只投入、不直接产出”的公益事业,没有资金支持很难搞好工作。近年来,我市的测报基础设施已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如随着城区的扩展,原有的田间测报点及黑光灯监测点、鼠害监测点已失去监测功能,需要扩大监测范围;对此,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积极申报财政支持,加大测报经费的投入,并积极探索建立测报经费支持的长效机制,提高一线测报人员的待遇,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确保病虫预测预报工作的质量。充分发挥农作物病虫预测预报在农业抗灾减灾的预警作用和在政府决策中的参谋作用,为确保我市农业生产安全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单位:164300黑龙江省黑河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