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数学生态课堂?奏响教学本真主旋律

2017-06-20高玲

教师·中 2017年5期
关键词:多维互动生态课堂人文关怀

高玲

摘 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生态课堂几乎成了数学教学的聚焦点和主旋律,同时也成为当前数学教学的理想追求。文章从“人文关怀、引导探究、根植现实、多维互动”这四个方面阐述了该如何聚焦数学生态课堂,奏响教学本真主旋律。

关键词:生态课堂;人文关怀;引导探究;根植现实;多维互动

一、人文关怀—生态课堂的“阳光”

在数学生态课堂中,教师的身份与以往有所不同,不再是一人高高在上,而是开始走进学生当中,凸显人文的关怀。因此,教师要创设充满人文情怀的教学情境,走向学生的内心,发现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感受到数学这门学科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全国著名教师张齐华老师的课堂正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以下是《圆的认识》中的教学片段:

师: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是没有圆规的话——

生:——无法画出圆来的。

师:好的,同学们你们都拿好圆规,看看可以画出圆来吗?

生:能。

通过实际的操作,学生们知道了如何使用圆规来画圆。

师:以前没有圓规,人们能不能画出圆来呢?

生:画不出来。

师:今天的课堂上还有许多不同的材料,通过这些材料可以画出圆来吗?

生:可以。

生:老师,我们这个小组用圆圆的瓶盖画出了一个圆。

师:那叫“拷贝不走样”。

学生们都笑了。

生:我们把绳子的一头固定住,在另外一头绑上一支铅笔,然后把绳子拉直,用铅笔绕一圈也可以画圆。

师:看到你们的成果,老师觉得你们基本上掌握了画圆的规律。

师:没有使用圆规我们也画出了圆,那么为何古人要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呢?

生:应该是古代的人没有想到可以使用这些方法吧!

学生们都笑了。

生: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原先是指在没有圆规和“矩”的情况,是没有办法画出圆形和方形的,不过随着时间的迁移,这句话可以指代许多的事情,表示做事情要遵守规矩。

……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数学这门课堂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累积,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也是很重要的。通过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情景,让学生们自主地去体会圆的魅力,也让学生感受研究的乐趣所在。

二、引导探究—生态课堂的“生长素”

数学生态课堂上的探究活动,要以生为本,以学生活动和问题探究为中心,让学生们在实践当中去主动去发现新的知识。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的自信心能够得到提升,学习的乐趣也大大地被激发了,自主的创造力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如刘松老师执教的《众数》一课。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众数,刘老师设计了挑选舞蹈队员的活动,有效地利用这一素材,引导学生分析:“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在对由不同统计量得到的结果进行比照过程中,这个问题解决了。通过这样一个活动,学生们在体验中理解了众数的含义,得益于教师的悉心引导。又如,笔者在福建省福清市“新课程与我共成长在”研讨活动中执教的《克和千克》教学片段:

1.认识感知1千克

(1)掂一掂。

师:请小朋友轮流掂一掂篮子里这些重1千克的物品,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2)说一说。

师:这个重量和一克比起来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吗?

2.教学进率:1千克=1000克

(1)出示重500克的食盐2包。

师:这包盐有多重?两包呢?

(2)介绍盘秤并验证盐的质量。

(3)得出1千克=1000克

3.实践活动:体验1千克

(1)估一估、称一称。小组合作活动要求:

估一估:大约1千克的物品有几个,然后把它们装入塑料袋里。

称一称:称称大约1千克的东西,并数一数有几个。

(2)小组汇报,实践活动。

估一估:一个小朋友大约有多重?

背一背:来看一看几十千克是什么样的感觉?

……

通过实践,学生们参与学习的热情更加高涨了,在实践的过程中亲眼见识了知识是怎么样产生的,对知识的理解会更加的深刻。这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独立发现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三、根植现实—生态课堂的“土壤”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让数学课堂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把自己生活中的问题转变成为数学问题,并将其解答出来。所以,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要把数学与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在现实的情境中去学习。

如《圆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应该知道圆是什么吧?你们在生活中看到过什么东西是圆形的呢?

生:轮胎是圆的。

生:有些纽扣也是圆的。

……

师:老师也发现了一些圆,大家有没有看过平静的水面?丢一个石头到水里以后,大家会看到什么呢?

生:可以看到水纹、圈圈、圆……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圆,老师给大家展示一下。

……

事实证明,将数学教学根植于现实生活,让学生们善于在生活当中去发现一些数学的素材,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除此以外,还可以让学生们运用数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多维互动—生态课堂的“营养液”

加强师生之间的多维互动,是生态课堂的“营养液”。黄爱华老师执教的“24小时计时法”一课中,让学生们展开相应的讨论,然后呈现两个钟面并提出不同的时刻,学生则要说出各应该在哪个钟面上。老师再提出:“这种计时法哪里不一样?为什么没有25点?”老师接着演示一天里钟面和背景逐渐变化的动画,在师生共同活动中再认识:从中午1点起是13时、14时……让学生在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流中明白24小时计时法的特点,了解了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不同计时法方法的改写,老师先提问:“如果写20时,下面写什么?”再让同桌互相说说:“如果(上面)写什么,(下面)就写什么。”同时提出为什么要用24小时计时法,体会其对生活有方便的作用。然后又引导学生:“见到一个时间(24小时计时法),你能很快地判断下面是什么(时间)吗?”并即刻板书出24小时计时法表示的时刻,在学生以普通计时法回应后让学生“反过来玩”,并且要求想想出的题“难度够不够”“看看谁能附上标准答案”。学生在这种“激将”驱使下形成互动,学会了改写方法。这样的启发与引导,成就了课堂多向交流、互动生成,使学生不仅认识了“24小时计时法”的相关内容,而且学得愉悦、轻松、有效,对学生积累学习的感情与信心也十分有益。

总之,现在的数学教学呼唤生态课堂,让数学教学回归到生活当中,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所在,让学生的生命得以充分的舒展。

参考文献:

[1]陈惠芳.小学数学生态课堂“对话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59-61.

[2]赵 霞.小学数学生态课堂上的交往互动策略[J].中华少年,2016(6):165-166.

[3]周禅娟.浅谈初中数学生态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导学,2016(20):77.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城关小学)

猜你喜欢

多维互动生态课堂人文关怀
这里的课堂扬起低碳、生态的风帆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互联网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管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