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作教研,点燃集体智慧的火花

2017-06-20张伊娜

教育界·中旬 2017年4期
关键词:刘备诸葛亮教研

张伊娜

【摘要】合作教研是一种方向。它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和探究课题及其目标内容形式手段的合理性、有效性及可行性。在这样的合作教研活动中教师与教师经常会对文章中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见解,又对不同的见解进行争辩、讨论,通过集体的研究探讨,互相寻找形成统一的意见和共识。

【关键词】 合作教研;统一的意见和共识

合作教研是一种方向。它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和探究课题及其目标内容形式手段的合理性、有效性及可行性。

在这样的合作教研活动中教师与教师经常会对文章中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见解,又对不同的见解进行争辩、讨论,通过集体的研究探讨,互相寻找形成统一的意见和共识,如果不能达成统一见解而各持己见,再次通过实践验证找出最佳的答案,体现了合作研究中的科学精神,在讨论中教师的科学素养、业务素质得到快速的提升,教师团队整体上得到了快速提高。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时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分界不清,第二课的教学中哪些内容需要第一课时做铺垫?哪些内容需要第一课时完成?哪些内容需要第二课时完成?等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在一起研究、探讨。那么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在设定时,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第一点,朗读要求要明确。

第一课时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在有感情朗读上下功夫。中年级第一课时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

第二点,字词的理解体会。

第一课时的重点应放在理解生字新词上,第二课时抓住关键词语从而品词析句。第一课时把字写正确、写美观,第二课时有些词语还需要再抓,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

第三点,根据学段目标来确定目标。

第一课时中年级的学段目标定位在了解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高年级还需要揣摩文章表达的顺序。第二课时指导学生感悟文章的中心,如本课重在感受刘备的诚心诚意。

两个课时的任务分清楚了,接下来难在课上有没有教方法,有没有关注学生怎么学,怎么让学生学会,会学,这是目前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

笔者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三顾茅庐》为例,谈一谈两课时合作教研的成果。

一、初读文本,提示引导,多元化的方式理解生字新词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产生适宜的教学内容的前提。过去我们似乎更强调语义上的解读,如“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等,这些都属于形而上的东西,实践中很难有具体的操作的方法。学生真正需要的是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品出“语文味”。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重点展现解词的方法,概括的方法。解词方法:1联系生活,2联系上下文,3画画,4造句,5查字典,6猜测。培养孩子看到一个新词,知道自己用什么方法去理解它。在这里,我们重点强调语用,在教学中,我设计造句、用导游介绍等方式,活用生字新词。

如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这里的“蜿蜒起伏”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不容易一下子理解,我采用学生绘画的形式,把自己对于词语的理解画出来。学生发言很踊跃,第一个学生上黑板进行解释,他画了一座高山,其余的同学在台下纷纷举手示意画错。第二个帮忙的学生说,一座高山只能算是“高耸入云”,我请他来解释,他画了一座座高高低低、连绵不绝的高山。其余学生都给予他掌声。看来通过绘画的方式,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解释词语也就水到渠成了,对于第二课时的精读课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品读感悟,情感共振,体会刘备拜访的“三心”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大都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佳品。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议论抒情,都饱含着作者的情感。要使教材中人物的形象深入学生的灵魂,激发情感的共振,关键在于教师要以强烈的激情再现丰满的艺术形象,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顾茅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其故事情节不难理解,多读几遍,便可知道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因此,我把整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凭借语言文字,感悟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引导学生通过“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在实际教学中,第二课时我抓一个主问题: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在研读教材的时候,老师理解要到位。如理解刘备的诚心诚意,体现尊重别人,体现在刘备处处替别人着想,具体表现在“三心”。“恒心”:三次去拜访,非要请出诸葛亮;“耐心”,两个表示时间的词就可以看出;“诚心”:恭恭敬敬。

教学时我抓住了“刘备如何诚心诚意拜访诸葛亮”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找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字、词、句,读一读,演一演,谈谈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读好句子来理解课文。课堂上,学生基本能找到这些句子,谈自己的体会时都有自己的感悟。通过让学生演一演刘备拜访孔明时的恭恭敬敬、轻轻地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片段一: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在课堂上,老师要提高调控能力,要“目中有人,胸中有法。”老师该点到哪个地方,该讲到什么程度,要清清楚楚。在讲张飞生气的原因,教师补充资料:刘备兄弟三人在这之前,曾经两到隆中,一次是秋天,一次是寒冬腊月。可是都没有见着诸葛亮。所以张飞非常恼火,找同学读张飞、刘备对话时,如果找个文弱的小女孩来读,那肯定不出彩。张飞是个脾气暴躁的人,要找班里有相似性格的人来读才能读好。“嚷”三个口说话的声音、心情怎样?让学生理解到位,老师的话也要讲得科学、严密。

片段二: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外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抓住“半里多路、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进、恭恭敬敬、半晌工夫、一个时辰”等词语体会。引导学生体会,这里就是通过刘备的动作、等待的时间、下马的距离来进一步体会他拜访时的“恒心”“耐心”“诚心”。

这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半晌功夫”“两个时辰”,我不忙着让学生直接解释,而是通过“猜一猜”的方式,让学生去猜测,刘备等待了多长时间,可见他的心有多诚。

三、顺学而导,课外迁移,激发学生课后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学本课堂,以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先学后教,多学少教,顺学而导。体现在自学、互学、问学、助学上。在课外迁移环节,我引导学生:诸葛亮这样的才能值得刘备真诚相邀吗?(值得)刘备敬重人才,对诸葛亮以诚相待。他的尊重与真诚也换来了诸葛亮对刘备的一片忠心,诸葛亮在出山后,很快展现出自己杰出的才能?你知道诸葛亮的哪些经典故事?

《草船借箭》《空城計》《八卦阵》《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火烧赤壁》《火烧新野》等都是《三国演义》中经典的小故事。诸葛亮一直辅佐刘备及刘备的儿子长达27年。他在《出师表》中感慨地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里就有一句话高度概括了我们本课的这个故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引发学生对诸葛亮这个人物故事的好奇心,课后可以进一步阅读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每一个教师只有怀着一颗真诚的心,从每一次的合作教研出发,积极探讨文本的解读,做好课后及时的反思,我想他的课堂一定是活跃充实、别开生面的。因为他的激情会感染学生,进而点燃每一个学生心中那情感的火花。

猜你喜欢

刘备诸葛亮教研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读懂刘备
刘备与徐州
诸葛亮喂鸡求学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
诸葛亮“七擒孟获”说考辨
刘备别具特色的用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