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站在课程的中央
2017-06-20胡华
胡华
【摘要】建构游戏是幼儿通过动手操作进行模拟、再现和塑造的活动,是一种蕴含着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创造性活动。在游戏过程中,构想、操作和造型是其基本要素。幼儿运用多样化的材料,依照自己的意愿构思、动手操作、构造物体等,丰富地再现着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建筑物、建筑活动和建构格局。
【关键词】幼儿;课程游戏化;自主
一、缘起:基于孩子的需求
《纲要》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主动观察、了解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从中挖掘其所蕴含的教育价值。
一天偶然,孩子们对中班幼儿搭建的恐龙园很感兴趣。 于是我便问:“你们去过恐龙园吗?最感兴趣的是哪个地方?”在交流中感受到孩子似乎对我们常州的中华恐龙园了解的并不多,但是又很向往,紧接着生成活动《建构中华恐龙园》诞生了。
二、筹划:源于孩子的经验
开展这样一种大型的建构游戏,如果一味地由教师主导,幼儿就会处于被动的“认知状态”,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思。在开展前我们就统一信念:让孩子自己来。抛开话题:“搭建哪些场馆呢?” 鼓励幼儿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探索,收集自己最喜欢的场馆。通过观察、讨论、评选等活动为搭建场馆提供了前提与基础。
《纲要》在社会领域目标2:5~6岁阶段目标——要求幼儿“活动时能与同伴分工合作,遇到困难能一起克服。”于是我们将本次建构活动定位小组合作建构,孩子们自主选择想搭建的场馆,自由结伴确定合作伙伴,重新设计场馆,推出小组长。
三、三次建构历程:给予孩子挑战
第一次建构:
作为一个整体大型建构对各场馆的分布很重要,在建构前让孩子们针对现有场地进行合理的布局。经过大家的商量,各场馆有了大家认为合适的场地。
正式建构游戏开始了,只见每个场馆的组长手拿图纸,组员们凑在一起商量起来,紧接着各自忙活开来。如:疯狂火轮转,孩子们想表现火轮转,搬来了三根长板撑在一起,可是总会倒,于是他们找到了老师,最终大家商量出三个撑脚用大砖块撑住,中间用圆柱支撑,上面用呼啦圈框住,在大家的努力下终于成功了,孩子们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观察与分析:
第一次搭建,孩子们的兴致很高,找积木、搬积木,忙得不可开交,多數幼儿能根据设计图选择不同建筑材料来表现所建筑的场馆。但在搭建的过程中孩子们之间的合作意识不强,建构的作品比较小,建构技能单一。
游戏后的评价很重要,每次游戏结束会组织孩子进行交流,肯定亮点与不足:
第二次建构:
多数幼儿能根据设计图注意表现搭建对象的细节。如在搭建过山车时,有的孩子注意到弯头或半圆形的清水积木能改变轨道的方向,过山车的墩子可以的大砖块,也可以用几个小砖块,这样就会搭出高低不同的轨道来。当遇到困难时大家会在一起商量,想出方法。
观察与分析:
在前一次的基础上,这次的搭建目的性更强,搭建的速度也快了很多,大家对各自的场馆有明显的规划,特别是在材料的选择上更有针对性。孩子们在主体材料的同时,也用到了很多辅助材料,大家的意见很统一。本次建构无论从建构作品、孩子的分工合作,还是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有了大大的提升。
在游戏后组织孩子进行作品交流,在交流时孩子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第三次建构:
本次建构主要是针对上次建构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对各自搭建的场馆进行完善及优化,也可以进行适当地装饰。
观察与分析:
从活动中可以看出,幼儿能对场馆内进行细微的布局及装饰,注意建筑物的美观性。如海洋馆,主体材料是碳化积木,孩子们将小砖块、长板、半圆形用围合的方式将场馆的总轮廓布置出来。场馆内的设施也呈现了出来:用小砖块铺成从低到高的观众看台;用短板平铺加盖顶变成海豚的家;用蓝色的纸砖块作为海豚表演的舞台;用蓝色的皱纹纸做水。
感悟:
本次建构的主题来源幼儿的经验与兴趣,整个建构活动中,教师首先通过收集图片、谈话活动、设计场馆等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恐龙园场馆的认识;其次,通过相互评价,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的方法帮助幼儿解决建构中的难点。在一系列的支持下,幼儿建构出“中华恐龙园”。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断地进行各种发现和探索,这些在孩子的学习历程中是非常重要,也非常珍贵的。
在整个建构过程中,教师给予幼儿更多的是“放”,“放手”让幼儿自主建构、自主发现问题,“放手”让幼儿与同伴交流、协商、合作,最终解决问题。当然,这个“放”并不是放任不管,在建构中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建构游戏情况,及时判断孩子的建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