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府谷县马铃薯瓢虫的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控技术措施

2017-06-20薛丁山张会军孙丽婷白五十七

农业与技术 2017年10期
关键词:防控技术马铃薯

薛丁山+张会军+孙丽婷+白五十七

摘 要:近年来,马铃薯瓢虫在府谷发生与为害呈逐年加重趋势。通过对马铃薯瓢虫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与为害特点的调查观察,分析了马铃薯瓢虫的重发原因,提出了综合防控技术措施。

关键词:马铃薯;瓢虫发生特点;防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039

马铃薯是府谷县的重要经济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在5200hm2左右。近年来,马铃薯瓢虫在府谷县发生较为严重,年发生面积达2600hm2以上,2013年达3067hm2,2014年达3574hm2,逐年呈加重态势,给当地的马铃薯生产造成严重威胁。为此,笔者对马铃薯瓢虫的发生特点,发生规律、成因及防治技术进行调查总结,供广大农户和植保工作者参考借鉴。

1 发生特点

1.1 寄主植物分部广泛

马铃薯瓢虫是典型的多食性害虫,据调查,寄主有20余种,主要是马铃薯、茄子、辣椒、豆类、瓜类,还有蔓陀萝、灰菜、野苋菜、酸浆等栽培或野生植物。这些植物在本地分布极为广泛,从而为马铃薯瓢虫的发生提供了较好的生存环境和充足的食料,形成了马铃薯瓢虫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1.2 越冬成虫卵期长,繁殖量大,为害时间长

根据调查观察,马铃薯瓢虫产卵期长达1~2个月,6月上、中旬是越冬成虫为害和产卵盛期。卵堆产,一般10~40粒为1卵块,最多50粒为1卵块,卵粒排列不规则,一头雌虫一般产卵300~400粒,并有多次交尾多次产卵习性。马铃薯瓢虫在府谷县一年发生1~2代,以成虫在发生地附近背风向阳的石缝、草丛、土块下越冬。第2年4月中下旬外出至蔓陀萝、枸杞等杂草上活动,5月中旬以后,逐渐迁移在马铃薯、茄子上进行为害,6月中旬为产卵盛期,6月下旬—7月上旬为第一代幼虫为害期,8月中旬羽化为成虫,8月下旬开始化蛹,10月上旬开始潜伏越冬。

1.3 生活史不整齊,世代重叠现象严重

为了更好掌握马铃薯瓢虫的生活史,在府谷镇桑园梁马铃薯试验田设立观察点,据观察,7月上旬可见到越冬成虫、卵和幼虫,7月下旬可见新羽化的成虫。可见,7月底—8月上旬是越冬代和1代成虫重叠发生期。因虫态重叠,便有1代成虫与2代卵和幼虫的同时出现。形成7月下旬—8月份为马铃薯瓢虫严重为害期。

1.4 为害程度与播期、地类有密切关系

为了全面掌握马铃薯瓢虫在府谷县的发生规律及特点,在府谷碛塄农业园区、清水镇、木瓜镇等乡镇设立固定系统监测点,在6月中旬—8月中旬分别对播期不同和地类不同的马铃薯田块为害虫态(成虫和幼虫)进行了调查统计;5月中旬前播种的田块和5月中旬后播种的田块虫量平均为396.3头/百株、287.2头/百株;水浇地、川坝地、山旱地平均分别为:552.5头/百株,314.5头/百株,158.6头/百株,与历年观察情况基本一致。由此看出,虫害发生早,虫量大,为害重的为早播田、水浇地和川坝地;发生晚,虫量小,为害轻的为晚播田和山旱地。

2 发生成因

2.1 暖冬和适宜的气候环境

根据气象条件,府谷县近年冬季多为暖冬气候条件,11、12、1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未出现极端低温气候,增大了马铃薯瓢虫越冬存活量和初发虫源基数,加之春夏季降水充沛,雨量均衡,气温适宜,有利于该虫的繁殖生长,种群数量增加,是造成发生为害的重要气候条件。

2.2 充足的野生寄主植物资源

近年来,随着粮播面积的减少,撂荒地、荒草地逐年增加,象曼陀罗、龙葵、枸杞等野生寄主植物迅速扩大蔓延,自生自灭。据调查,单株曼陀罗虫量达180余头,单株龙葵也有60余头。给马铃薯瓢虫的发生为害、迁移及扩散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充足的食源条件。

2.3 产卵量大,为害周期长,世代重叠严重

根据观察,马铃薯瓢虫在府谷县一年多发生一代,少数二代。每年从4月份开始为害,一直到10月初。成虫、幼虫均可为害,成虫为害时间长,产卵量大,每头成虫可产卵400多粒,而且世代重叠现象严重。同一寄主植株上同时可见到成虫、幼虫、卵,是造成虫源积累和防治难度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2.4 发生时期不重视,防治不及时,防治效果差

由于马铃薯星瓢虫在田间呈聚集型点片分布,在发生初期不易被农户发现,引不起广大种植户的重视,只有在种群数量较大,造成一定为害时,才被重视,开始防治,错过了最佳防治适期,而且在喷药过程中,大多数农户选用触杀为主的菊酯类农药,只喷作物叶片上面,叶片背部喷洒不到位,在叶片背面残存虫量仍然很大,在短时间内虫口密度迅速上升,扩散为害,如此防效是造成马铃薯瓢虫大面积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 防控技术

马铃薯瓢虫具有区域性强,田间分布聚集型的特点,发生的程度与气象因素、生态环境和栽培方式等有密切关系,因此在防治上要及时开展田间调查,掌握防治适期,积极采取综合治理施治,降低始发虫源基数。

3.1 人工捕杀

利用马铃薯瓢虫群居越冬习性,清除越冬场所,消灭越冬成虫;在成虫活动期,利用其假死习性,在农事活动中,将其人工消灭;此虫产卵集中成群,颜色鲜艳,极易发现,易于摘除,在成虫产卵盛期,结合田间管理摘除卵块。

3.2 药剂防治

加强监测预报,在成虫迁徒或幼虫孵化初期进行。可用80%敌敌畏1000倍或90%敌百虫900倍喷雾防治;也可用20%氰戊菊酯或4.5%氯氰菊酯乳油1800倍液交替喷雾防治。

作者简介:薛丁山(1976-),男,陕西省府谷县,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张会军(1978-),男,陕西省府谷县墙头农业园区,农艺师,主要从事病虫害测报和防治工作。

猜你喜欢

防控技术马铃薯
马铃薯有功劳
马铃薯种植中常见不良现象的发生原因及预防
春栽马铃薯种植技术
茶树炭疽病的研究进展
定边马铃薯
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分析
胖胖的马铃薯
秋马铃薯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