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

2017-06-20罗珊

东方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新媒体时代维护

罗珊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带来很多新的挑战,使得广大师生减弱了对虚假信息的辨别能力;削弱了对外来错误思潮的抵御能力;模糊了对教育主客体的选择能力。为了有效的维护我国高校意识形态的安全,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文化,完善、落实新媒体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充分实现三个转换,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意识形态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着实有效的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维护

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等新技术的广泛运用,新媒体深刻的影响着高校师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认知模式。意识形态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外来文化的分化,使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产生动摇。而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的一个重要阵地,各种意识形态交织在一起,加大了对意识形态的管理和监控,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处理好意识形态与多元文化的关系,引导高校师生共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一、新媒体与意识形态安全

新媒体这个概念最开始是由一位美国学者戈尔德马克提出来的。新媒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来讲就是指新型的媒体或者新兴的媒体。从狭义上来说,新媒体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比如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等。我国也把新媒体称为数字化新媒体。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我国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而且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社交方式等,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阶级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称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统治阶级的思想。”[1]意识形态就是指某一特定的阶级或集团的根本利益在思想观念上的体现。而意识形态安全则是指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能够保持长期的稳定,不受外来错误思想的侵害和威胁并能健康的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2]

新媒体与意识形态及其安全有着密切的联系。新媒体时代使得意识形态的传播更加快速、便捷,大众化参与度高。另一方面,新媒体作为一种社会环境,各种思潮聚集于此,潜移默化的的影响人们价值判断,从而不利于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存在很多优势,便于人们更快、更有效的的接受信息、沟通交流,使主流意识形态得以快速传播,同时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新媒体的发展减弱了对虚假信息的辨别能力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各种信息已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而广泛传播,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其中包括有益的信息和有害的信息。而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主要就是针对高校的教师和大学生,大学生阶段正是在塑造思想政治观念的时候,教师除了对其思想观念进行正确的指导外,大学生自身还要对新媒体所传播的消息进行有效的辨别。由于大学生自身的身心不成熟、思想不成熟特点,很难分辨哪一类信息是有效信息、正确信息,哪一类是无用信息、虚假信息,这就加大了对虚假信息的辨别难度。

(二)新媒体的发展削弱了对外来错误思潮的抵御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趋势加强,西方等外来文化对高校意识形态所实施的西化和分化,使各种思潮交织在一起,我们在吸取有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大量错误的政治思潮也纷纷涌入,对我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志的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威胁。例如,对个别的问题扩大化,对一般的问题说成是政治问题,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等等。借着“文化全球化”和“政治全球化”的口号,向人们宣传“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意识形态终结论”等等。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逐渐形成时期,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处于逐渐形成科学的认知和确立时期,这些思想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选择和判断。其中,“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是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西方主流意识形态;民主社会主义论是干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错误思潮;中国威胁论是歪曲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识形态谬论;而消费主义论则是腐蚀和消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西方价值观”。[3]对于抵抗力较弱的师生来讲,就更容易受到这类错误思潮的影响,从而形成错误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由于每个人的条件不同,每个人愿意接受的思想也不尽相同,有人排斥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思潮,可是也有人愿意接受这些思想,使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抵御外来错误思潮时受到威胁。

(三)新媒体的发展模糊了对教育的主客体的选择能力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使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受到威胁。学生不仅仅是信思想息的接受者、消化者,也是思想信息的創造者、发布者,可以自主发布信息,自由的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同时,教师也不单纯的是思想信息的发布者、组织者,在新媒体这个大的平台上,教育者的主体性受到威胁,教师也可以是一个接受者,对其他的思想、观点进行批判吸收,这就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讲,教育者应该是知识很丰富的,一旦教育者难以回答受教育的某些问题时,便会对教育者产生质疑,甚至是否定,从而影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成效。此外,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变,使得从传统的“问老师”转向“问度娘”的现象频发,对社会主义核心观意识形态缺乏认同感,教师的主体地位不再受重视,教育者的话语权被削弱,学生不再是简单的被认为是客体,教师也不再是唯一的主体。

(四)新媒体的发展加大了社会舆论的管控能力

传统媒体对意识形态内容的宣传是由上级领导层层把关之后再传播给大众的,传播的内容是经过多次讨论、协商、筛选的,都是体现着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而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创造者、发布者不再是单个的个人或者政府,而是大众参与,不再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单向传递,而是二者之间的双向转化。这就打破了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灌输模式,呈现出网状的传播形式,使信息的准确度难以把握。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有意识无意识的使用QQ、微信、微博等网络载体发布或转发消息,这很可能就成谣言的散发地。“在强大的网络优势中,却潜藏着最脆弱的网络环节。一旦重要的网络受到攻击,陷入瘫痪,整个国家安全就将面临崩溃的危险,其后果不亚于原子弹直接轰炸一个国家的重要设施,甚至更为严重。”[4]这就加大了对网络环境的管控要求,对信息的监管难度提升。

三、新媒体时代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着力点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前沿阵地,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意识形态的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对老师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我们要着力的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一)引导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从分离向同向同行的转换

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根本就是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而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建设的一个重要阵地,更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近年来,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一些缺乏理想信念、政治信仰的人的思想就会动摇,使之更倾向于接受外来错误思想以及网络虚假信息。西方国家的主要意图就是企图动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的领导地位,强迫我们放弃马克思主义,宣传他们所谓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在不断的发展和壮大,其地位是任何外来思潮都无法动摇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造成一些影响。所以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高校意识形态中的领导地位。对政治信仰、政治态度、政治观点不坚定的师生来说,就是一大威胁,部分师生更是不信仰马克思主义,使得大家思想状态分离,不利于高校意识形态的的建构。在新媒体视域下,更是要统一人们的思想,引导广大师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思想,坚信共产主义道路,利用新媒体对意识形态进行整合,使人们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同向同行。以师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以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促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断与时俱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多元文化向一元文化的转换

我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则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具体表现。在实行改革开放的今天,更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价值导向作用,对多元文化进行引导,处理好多样化的社会和一元化意识形态的关系、解放思想和统一思想的关系、吸收人类精神文明成果和抵御外来错误思潮的关系。高校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者,而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进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维护时,就必须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体师生的共同思想基础和人生向导。要利用新媒体这个平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广大师生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确保高校意识形态的正确方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维护的核心内容。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实行兼容并蓄,对多种文化进行整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信仰教育与情感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积极的外来文化有机结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多元文化进行自觉的引导,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扩大先进文化的影响范围,提高广大师生明辨是非对错的能力,以此来达到思想统一和力量凝聚的目标。

(三)完善新媒体健康发展的管理机制从抽象向具体的转换

新媒体的广泛运用,把整个世界连在一起,网络就像一张无形的网,把每一个人都联系在一起。哪里出现问题每个角落立马就能收到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对于正面的积极的新闻传播是有利的,对于负面新闻的传播就加大了对新媒体的管控难度。因此,在大力發展新媒体的同时,要传播正能量,宣传正面的、积极的思想,并充分发挥其在传播信息方面的主导作用。对于负面信息、有害信息我们要加强对新媒体的的监控和制止,发挥每个主体部门的职能,明确分工职责,在关键时刻要实行“多管齐下”,不能掉链子,善于把抽象的机制落实到具体。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需要建立相关的政策法规,主要对象是新媒体自身对他人以及他人对新媒体的的一种约束和限制。对于新媒体自身来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师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具备高尚的道德修养。明确所要传播的主打方向,所要传播的主要内容以及内涵,而不再是漫无目的的传播其内容。在新媒体时代,“受众越是变得‘浮光掠影,媒体从业者越不能‘捕风捉影和‘哗众取宠,越是要坚守新闻专业的守则,不轻信、不盲从,清醒、理智、冷静、踏踏实实做新闻。”[5]同时,要强化新媒体的舆论环境,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管理和法规建设,实施严格的技术监管,坚决打击和严惩利用新媒体散布谣言和各种违法违规的内容。领导人要对信息内容进行层层把关,加大执法的力度,壮大执法的队伍,完善执法机制,落实执法责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99.

[2]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3]王永贵,等.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29.

[4]黄永根.互联网与国家安全[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2):18-20

[5]陈家兴.化解媒体“眼球情结”[N].人民日报,2012-03-02.

猜你喜欢

意识形态安全新媒体时代维护
大数据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建构论析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
发射台中央控制系统典型故障分析及维护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
1938年法入侵西沙 日军积极“维护”中国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