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旧交替时期的民国婚礼

2017-06-20夏秋

华声 2017年9期
关键词:集体婚礼民国婚礼

夏秋

除了中式传统婚礼和西式文明婚礼之外,民国还有浪漫又刺激的“空中婚礼”。

民国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也是中国婚姻变革的重要时代。新知识阶层推崇西方现代文明婚姻,主张自由恋爱,而文化程度是其中一条重要的择偶标准。

早在二十世纪初,报刊上就不乏知识阶层刊登的征婚广告,同时也有不少青年男女为争取婚恋自由而私订终身的报道。蒋百里、郭沫若、张道藩等名人不但冲破了中国传统包办婚姻的束缚,还打破了种族的界线,纷纷与异国女子结合。

但另一方面,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仍然是当时的主流婚姻形式,柳亚子、胡适、鲁迅、梁思成与林徽因等人都经历过包办婚姻。

江苏省议员周钺因女儿周静娟违背父命擅自结婚,竟将其淹死。“堂堂省议员,尚且如此不文明,何况市乡愚民!”可见传统礼教大防仍然难以逾越。

“宣统大婚” 抵押40多箱故宫珍宝变现

尽管文明婚礼更显时髦,但旧式婚礼依然很普遍,有一场旧式婚礼甚至轰动全国,那就是清逊帝溥仪于1922年12月1日举行的大婚典礼。

当年3月份《申报》就提前预报“溥仪决定聘荣源之女为正妻,端绪之女为妾”。婚礼正式举行之前,有三场重要的仪式,分别是纳采、大徵和册封。10月21日举行纳采礼,侍卫官马队、仪仗队和军乐队吹吹打打,举着大清龙旗给新娘家送订亲礼。

11月12日举行大徵礼,仪式和纳采类似,但给新娘家里送的东西就贵重多了,光给皇后的就有黄金一百两、白银一万两、金茶器一、银茶器二、银碗二、缎二百匹、配备鞍辔的马二匹,另外还给皇后的父母兄弟甚至包括府上仆役都准备了钱财礼物。

11月30日,溥仪在乾清宫降旨册立皇后,再派大员二人为正副钦使,将镌制了皇后名号的金册、金宝送到皇后府邸。到了婚礼这一天,淑妃文绣先行入宫,清晨三点多迎亲队伍便出发,四点多凤舆入宫,皇后降舆后,过大火盆,由福晋搀扶入坤宁宫,在此完成典礼后,喝交杯酒,吃子孙饽饽,举行“合卺宴”,18岁的皇后和17岁的皇帝再一起入洞房。这一日,北京市民纷纷相约“瞧小皇上娶娘娘去”,整个城市“好事者多拼一夜不眠,沿途赶看热闹”。电影院放映前也用“皇上大婚”做广告招徕观众,各地的遗老遗少更是“入京贺喜者甚众”。

12月3日小皇上在乾清宫受贺,清朝遗老穿清制礼服,民国政府官员则穿民国礼服齐聚一堂,另外前来祝贺的还有外国公使。由于军阀混战,北洋政府财政困难,连清帝退位时谈好的每年四百万优待费都发不出,为了这场皇室婚礼,特意从关税里拨出十万元。小皇上原本以为经费方面高枕无忧,结果却发现钱根本不够用,只得将40多箱故宫珍宝向汇丰银行抵押变现。

文明婚礼 蔡元培倡导“以演讲代替闹洞房”

在婚礼仪式上,有别于传统婚礼迷信、繁琐、费时、耗财等诸多弊端,文明婚礼成为民国时的流行时尚。

上海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与夏之时于1914年春在日租界结婚,新娘身穿白色纱裙,梳法式新娘发型,夏之时身穿西式结婚礼服,让人眼前一亮。

邀请名流士绅到场主婚或演讲,也是民国时髦婚礼必不可少的环节,究其源头乃是北大校长蔡元培身体力行倡导“以演讲代替闹洞房”。

根据北京1917年风俗调查报告,文明婚礼的流程大致是这样:婚前男女互换订婚证物。结婚时,地点设在公园或其他公共场所,配备证婚人、男女双方主婚人、介绍人、引导员、司仪及乐手等。新郎、新娘及其证婚、主婚、介绍人以及男女方来宾等,席次都有特定安排。何时奏乐,何时男宾入席、女宾入席、证婚人入席、新郎新娘入席,何时证婚人宣读证词,新人签署婚书,皆听司仪号令。

礼成,新人与亲族见礼,接着男女方来宾向新人致贺,然后新人复致谢来宾。礼仪结束后便款待宾客,整个过程约莫半天工夫。文明婚礼最初盛行于京津沪大都会,后来逐渐流传至沿海各城市的缙绅之家。说到新人结婚时需签署的婚书,民国年间的结婚证书一般有新郎新娘生辰、籍贯、家庭成员及各自姓名等内容,并列出结婚日期、地点、证婚人、介绍人、男女双方主婚人等详细信息。

1926年,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北海公园的婚礼,简单而隆重,生面别开,当时有100多位文化界、知识界的名人参加。

1929年冰心和吴文藻的婚礼是在燕京大学的临湖轩举行的,证婚人是司徒雷登。据说,他们的婚礼非常简朴,婚礼花费仅34法币。

北洋政府在1914年颁布的《关于人事凭证贴用印花条例》规定:婚书要贴印花壹圆,如不贴用印花或不盖章画押者,在法庭上无合法凭证之力。

1934底国民政府公布的《印花税法》将每张婚姻证书须贴的印花税改到四角。金融界、教育界、洋行职员和知识分子新青年比较青睐这种官方出具的新式婚书。

婚姻变革 “新生活运动”引发集体婚礼

婚礼本应丰俭由人、量力而行,不少有识之士呼吁改革繁琐奢侈的旧婚俗。

1935年,上海市政府出面举办的集体婚礼,非常隆重,当时参加集体婚礼的有57对新人,都穿著西式的礼服、打着领结,新娘子穿着婚纱。当时在全国有轰动效应,在社会上反响非常大。

此后,集体婚礼逐渐受到民众认可,其他地区纷纷效仿。1936年,在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又举办了一个33对新人的集体婚礼。

江苏、湖南、江西、广东、陕西、新疆、湖北、河南、山西、四川、辽宁、河北、青海等地都出现了集体结婚的热潮。

除了中式传统婚礼和西式文明婚礼之外,民国的时候还有过浪漫又刺激的“空中婚礼”。新郎是上海国民革命军东路航空司令部司令刘沛泉,新娘是由美国传教士抚养长大、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的王素贞,二人由朝鲜女飞行员权基玉介绍相识。1929年圣诞节,二人举行空中婚礼,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作为证婚人与介绍人权基玉同机前往,见证了这次婚礼。

民国作为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剧变时期,除了革故鼎新的婚姻变革之外,也需看到抢婚、童养婚、冥婚、典妻、纳妾、冲喜、入赘、强迫妇女守贞等等陈规陋俗依然广泛存在。

猜你喜欢

集体婚礼民国婚礼
工地上的新年集体婚礼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为什么我们需要一场婚礼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105对新杭州人圆了集体婚礼梦
竹幼婷:那些年我参加过的婚礼
多“彩”的婚礼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午社“四声之争”与民国词体观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