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僵菌菌剂培养及田间生物防治研究

2017-06-20杨文彬

农业与技术 2017年10期
关键词:生物防治

摘 要:绿僵菌作为重要的生物农药制剂,研究及应用非常广泛。本研究通过试验探索了固体培养绿僵菌L8500-2x菌株的最佳培养基配方及工艺条件,进行了田间试验示范推广,为有效利用绿僵菌进行田间合理的防治提供了科学参考。

关键词:绿僵菌;菌剂培养;生物防治

中图分类号:S47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028

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是重要的昆虫病原真菌之一[1],将其作为主要生物活性成分的制剂,具有不污染环境、无残留、易生产、致病力强、持效期长、应用效果好、对非靶标生物安全等优点,其寄主范围广,可在8目30科200余种农林害虫上寄生,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2,3]。近年来,由于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食品安全和健康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倍受重视,生物农药的研发及推广具有深刻意义[4]。

目前,绿僵菌生物农药的生产普遍采用液固双相发酵工艺,其固体载体多为大米和稻壳,国外绿僵菌生产的固体载体多为稻米[5]。绿僵菌制剂的剂型主要有粉剂、可湿性粉剂等,其助剂的成分和配比是当前研究热点。本研究为了大量生产绿僵菌菌剂用于田间农作物害虫的防治,先采用液体发酵培养绿僵菌L8500-2x菌剂,再采用固体发酵培养绿僵菌L8500-2x菌粉,进行田间试验示范推广,可为有效利用绿僵菌防治农作物病害提供参考,为适应绿色农业的发展要求,减少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的使用提供科学方法。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绿僵菌L8500-2x菌株固体发酵培养载体的筛选

1.1.1 试验材料

绿僵菌培养载体:麦麸、硅藻土、磷酸钙、锯末、谷糠、玉米粉;试验害虫是菜青虫2代幼虫。

1.1.2 试验方法[6]

利用麦麸、硅藻土、磷酸钙、锯末、谷糠、玉米粉等廉价物质作为基质进行绿僵菌L8500菌剂的生产,观察不同供试载体对绿僵菌菌丝生长、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的影响,经对比试验,确定固体培养绿僵菌L8500-2x菌种的最佳培养基配方及工艺条件[7]。

1.2 绿僵菌L8500-2x菌剂田间生物防治试验

1.2.1 绿僵菌L8500-2x菌剂防治

马铃薯28星瓢虫药效试验。

1.2.1.1 供试药剂

绿僵菌L8500-2x菌剂13.5L(山西省医药与生命科学研究院提供)、清水。

1.2.1.2 防治对象

马铃薯28星瓢虫第1代幼虫。

1.2.1.3 试验点基本情况

试验点设在山西静乐县王村乡善应村,属黄土丘陵区,马铃薯品种为紫花白。

1.2.1.4 试验时间

2009年7月10日,这个时期是第1代幼虫为害盛期。

1.2.1.5 试验处理

试验设绿僵菌(L8500-2x)10倍菌剂、20倍菌剂及清水对照共3个处理。试验每处理重复3次,共9个小区,小区随机组排列,小区面积667m2,试验面积共6003m2。

1.2.1.6 试验方法

将绿僵菌(L8500-2x)菌剂稀释10倍、20倍,用手动喷雾器均匀喷雾,药液用量为30L/667m2(稀释后)。

1.2.1.7 调查记录和计算方法[8]

认真调查药后1d、3d、5d、7d各处理小区的残存数量(头/百株),调查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点查100株,算出平均数,并详细记录。计算防效,其公式为:

1.2.2 绿僵菌L8500-2x菌剂防治土蝗田间药效试验

1.2.2.1 供试药剂

绿僵菌(L8500-2x)菌剂(山西省医药与生命科学研究院提供)40.5L、清水。

1.2.2.2 防治对象

蝗蝻(1~2龄)。

1.2.2.3 试验点基本情况

试验点设在静乐县段家寨乡永安镇村草滩,该地区是土黄重发区。

1.2.2.4 试验时间

2009年6月25日,这时蝗蝻大部分为1~2龄。

1.2.2.5 试验处理

试验共设3个大区,每个试验大区设绿僵菌L8500-2x菌剂10倍、20倍稀释液及清水对照共3个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共9个小区,小区随机组排列,小区面积667m2。该实验共27个小区,面积18009 m2。

1.2.2.6 试验方法[9]

小区提前10d用纱网围严实,保证小区内蝗蝻不迁移。将L8500菌剂按10倍、20倍稀释后,用手动喷雾器对各处理小区均匀喷雾防治,药液用量为30L/667m2(稀释后)。

1.2.2.7 调查记录和计算方法

调查药后3d、5d、7d各处理小区的虫口密度,并详细记录在表,计算防效,其公式为:

防效=×100%

1.2.3 固体培养绿僵菌L8500-2x菌粉防治土蝗田间试验

1.2.3.1 供试药剂

固体培养的绿僵菌L8500-2x菌粉(山西省医药与生命科学研究院提供)9kg、菌液9L及清水。

1.2.3.2 防治對象

蝗蝻(1~2龄)。

1.2.3.3 试验点基本情况

试验点设在静乐县段家寨乡永安镇村草滩,该地区是土黄重发区。

1.2.3.4 试验时间

2010年7月5日。

1.2.3.5 试验处理

试验共设绿僵菌L8500-2x菌剂10倍稀释液、固体培养L8500菌粉10倍稀释液及清水对照共3个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共9个小区,小区随机组排列,小区面积667m2,面积6003m2。

1.2.3.6 试验方法

小区提前10d用纱网围严实,保证小区内蝗蝻不迁移。将菌液10倍稀释,药液用量为30L/667m2(稀释后);L8500-2x菌粉用水10倍稀释,药粉用量为3kg/667m2,用手动喷雾器对各处理小区均匀喷雾防治。

1.2.3.7 調查记录和计算方法

调查药后3d、5d、7d各处理小区的虫口密度(头/m2),并详细记录在表,计算防效,其公式为:

防效=×100%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绿僵菌L8500-2x菌株固体发酵培养载体的筛选结果与分析

表1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供试载体对绿僵菌菌丝生长、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都有影响,以硅藻土+谷糠+玉米粉对孢子活力保护最好,其次为硅藻土、碳酸钙、高岭土+稻壳+玉米粉,与对照相比其孢子萌发率、产孢量差异显著。

以硅藻土+谷糠+玉米粉、高岭土+稻壳+玉米粉2组供试载体为基础,选出3种固体培养绿僵菌L8500菌种的培养基配方,经对比试验,确定了固体培养绿僵菌L8500-2x菌种的最佳培养基配方及工艺条件。

培养基配比1:葡萄糖1%,硅藻土40%,谷糠25%,玉米粉15%,加水19%,装袋中。

培养基配比2:葡萄糖1%,高岭土40%,稻壳25%,玉米粉15%,加水19%,装袋中。

培养基配比3:葡萄糖1%,硅藻土45%,谷糠15%,麦麸10%,玉米粉10%,加水19%,装袋中。

经方差分析,试验处理组间存在差异不显著P >0.05。但从应用效果及成本综合考虑,选用培养基配比三既经济又合理,且防效率达到80.4%。

经对比试验,确定了固体培养绿僵菌L8500-2x菌株的最佳培养基配方及工艺条件。培养基配比:葡萄糖1%,硅藻土45%,谷糠15%,麦麸10%,玉米粉10%,加水19%,装袋中。温度121℃,灭菌30min后,冷却,用液体菌种L8500-2x接种,然后26~28℃培养10~15d,与等量已灭好菌的固体培养基混合,过筛备用,稀释后田间喷撒。

2.2 绿僵菌L8500-2x菌剂田间生物防治试验结果与分析

2.2.1 绿僵菌L8500-2x菌剂防治马铃薯28星瓢虫药效试验结果与分析

根据计算结果(表3)绿僵菌L8500-2x菌剂10倍稀释液、20倍稀释液防治马铃薯28星瓢虫一代幼虫效果均明显,7d后防效分别达82.4%、78%,在实际应用中,考虑到经济成本核算,选绿僵菌菌剂20倍稀释液用于大田试验示范推广应用。

2.2.2 绿僵菌L8500-2x菌剂防治土蝗田间药效试验结果与分析

根据计算结果(表4-6),绿僵菌L8500-2x菌剂10倍液3个区平均防效达80%、20倍液3个区平均防效达75%,其中10倍液防治率最高达81%,2个处理防治蝗蝻(1~2龄)效果均显著,达到了土蝗的防控目标,建议防治低龄蝗蝻用20倍菌液,防治大龄爆发性土蝗用10倍菌液。

2.2.3 固体培养绿僵菌L8500-2x菌粉防治土蝗田间试验结果与分析

结果表明,液体培养绿僵菌L8500-2x菌剂防治蝗虫效果比固体培养L8500-2x菌粉的防治效果要高,但菌液不好保存,固体发酵菌粉好保存,防治效果也明显。所以绿僵菌生物农药的生产目前普遍采用液固双相发酵工艺。

3 试验结论与讨论

通过本研究探索了固体培养绿僵菌L8500-2x菌株的最佳培养基配方及工艺条件,进行了田间试验示范推广,为有效利用绿僵菌合理防治防治马铃薯28星瓢虫及防治田间蝗蝻(1~2龄)提供科学参考。

生物农药代替化学农药的呼声日益高涨[10]、其利好也不言而喻,但是目前一些国家的生物农药产量已经达到10%,而我国产量仅为1%。所以加大对生物农药科学规范的研究、对防治效果提供科学的数据资料,才能为生物农药的推广和宣传创建有力保障[11]。

参考文献

[1]张彦丰,王正浩,农向群,等.绿僵菌侵染对东亚飞蝗中肠保护酶和解毒酶的影响[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5,31(06): 876-881.

[2]张礼生,张泽华,高松,等.绿僵菌生物农药的研制与应用[J]. 中国生物防治,2006,22(s):141-146.

[3]Loera-Corral O,Porcayo-Loza J,Montesinos-Matias R, et al.Production of Conidia by the Fungus Metarhizium anisopliae Using Solid-State Fermentation[J]. Microbial-Based Biopesticides:Methods and Protocols,2016:61-69.

[4]李增智.我国利用真菌防治害虫的历史,进展及现状[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5,31(05):699-711.

[5]梁昌聪,彭军,黄志,等.绿僵菌发酵工艺的研究进展[J]. 热带农业科学,2009,28(06):87-91.

[6]张婧迪,蔡明美,刘志诚,等.响应面设计优化绿僵菌固体发酵条件[J].微生物学通报,2016,43(09):2072-2078.

[7]洪军,林峻,杜桂林,等.牧鸡对草原蝗虫防控能力与经济效益研究[J].植物保护,2014,40(06):185-188.

[8]马丽娟.优良绿僵菌菌株的筛选及应用性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2:1-61.

[9]骆菊梅,邱文飞,索亚.绿僵菌油悬浮剂防治蝗虫药效试验[J]. 农村科技,2011(06):25-26.

[10]吉用铨,陆晓峰,孙春来.4种生物农药防治稻纵卷叶螟药效试验[J].现代农药,2013(02):41-43.

[11]郝东川,梁彪,谭德龙,等.生物农药的使用技术及注意事项[J].农业与技术,2015,35(14):10.

作者简介:杨文彬(1964-),山西省医药与生命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毒理学及药效学研究。

猜你喜欢

生物防治
植物内生菌在植物病害中的生物防治
黄骅市人大常委会 视察春季爱国卫生运动暨城区病媒生物防治工作
生物防治活性物质在欧洲农药法规(EC)No.1107/2009框架下的发展
浅谈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园艺植物害虫生物防治研究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分析
园林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措施分析
加强有害生物防治,保护林木生态安全——方城县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成效显著
植物病害生物防治
杨树种植技术与有害生物防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