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应用型专业本科生参与式研究能力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7-06-20陈义平
陈义平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文科应用型专业中本科生参与式研究能力的培养需要各方资源的统筹,不仅需要高校硬件、软件条件方面的建设,更需要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密切配合。文章剖析了参与式研究能力的内涵,分析近年来文科应用型专业参与式研究能力的发展现状,对促进文科应用型专业学生参与式研究能力提升提出一些改革建议。
关键词:文科应用型专业;参与式研究能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213-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高校实践中,复旦大学通过搭建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平台,从1998年到2009年的11年间,复旦大学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已成为校园科研的最高品牌,从最初的7人到如今的400多人参与,本科生参与学术研究已蔚然成风,并通过这一平台完成了从学生到“学者”的蜕变。除了在研究型大学中要重视和加强本科生参与科研外,在一些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乃至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等不同发展定位的高校中,如何看待本科生参与科研、如何对待本科生参与科研,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于2016年7月至9月,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对包括安徽大学在内的安徽省6所高校14个文科应用型专业大学生和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500份,有效回收1226份,有效率81.8%;并对300名大学生以及120名高校教师进行访谈。在调查结果基础上,本文对高校文科应用型专业本科生的参与式研究能力问题进行研究。
一、本科生参与式研究能力的基本内涵
参与式研究能力作为本科生需要掌握的一种重要能力,已引起广泛关注。魏玲玲提出,“参与式理论方法是指发展主体积极地、全面地介入发展进程或发展项目中有关决策、实施、管理和利益分享等过程的一种方式方法。”文科应用型专业本科生参与式研究能力的基本内涵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首先,有哪些渠道可以参与?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的经验理论、从做中学等理论就表达了其对参与式教学的提倡。应用型专业文科生可通过参与教师的课堂教学环节、创新创业项目,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等,参加资料收集整理,参与论文写作。这些都有利于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和成果转化,实现高校培养人才和增强科研能力双赢。其次,如何促进本科生参与式研究能力的培养?这需要高校和教师对课程模块设计和课堂教学进行精心设计,并在课外科研活动中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和方法训练。再次,培养参与式研究能力的意义何在?本科生较早地接触科研,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提升研究能力,打牢专业基础。同时也为国家未来的建设提供大量的有一定研究能力的人才储备。培养文科应用型专业本科生参与式研究能力,是新时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学生参与教师的各类科研、调研任务和校企合作项目,可以锻炼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够极大拓宽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如果能够针对文科应用型专业的本科生,建立一套可行的参与式研究能力培养模式并付诸实施,将有助于为国家培育更多优秀的文科应用型人才。
二、文科应用型专业学生参与式研究能力培养的发展现状
随着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日益增强,许多高校已经开始重视文科应用型专业学生的参与式研究能力培养。扬州大学查永军教授曾做过“高校学生参与式学习”方面的研究,指出高校应该正视本科生的参与式研究能力,鼓励高校从理念层面、制度层面、物质层面和教育教学层面来培养学生的参与式研究能力。高校对文科应用型专业本科生参与式研究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专业教学硬件层面的提升,引进一些先进的教学设备用于改善专业实习基地和实训场地,增加文科应用型科研项目立项,倾斜支持科研投入比例等方面。高校文科应用型专业学生参与式研究能力的培养直接映射在高校师生关系的变革上,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写作,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仅仅是传统的传道与被传道,更增加了双方思想互动影响的渠道和频率。在问卷调查中,43.0%的大学生认为周围大部分的教师对本科生写学术论文持一种欣赏并且鼓励的态度,在访谈中,120位受访教师中的绝大部分也愿意或主动提供帮助本科生科研写作的机会。同时,有48.1%的大学生认为本科生写学术论文意义重大。但是,也应该看到,在文科应用型专业本科生参与式研究能力培养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传统的教学思维惯性还有待改变。根据实地调查结果,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和工作者仍认为,本科生参与科研情况是不必要的,认为学生的科研能力较少能达到要求。这是对文科应用型专业的隐形偏见。可见,传统教学思维惯性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文科应用型专业人才参与式研究能力培养效果的发挥。在调研安徽省六所高校时发现,人才培养方案中并没有明确规定文科应用型专业学生在参与科研项目时可获得一定的学分或奖励。其次,学生自身缺乏参与科研意识。调查中发现,文科应用型专业学生参与科研的程度低,缺乏自主科研意识,对自身参与科学研究常抱持疑惑的态度。本科生参与范围和参与积极性都较小,主要以参与老师课题、写作学术论文的方式出现,而对于其他活动类型都很少参与;61.7%的大学生表示是否参与上述活动要视情况而定或不会参加,大学生进行参与式研究的被动性较大。再次,高校的相关硬件设施有待提高。以调研的安徽省高校文科应用型专业配置专业实验室情况作例,呈现不同学校不同建设、不同专业不同落实的局面,学校综合实力的强弱往往影响差异大。比如,政治学类、社会学类的电访实验室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在安徽六所高校中,只有安徽大学配置建设了电访实验室,其他学校则不具备这种条件。高校教学与科研资源开发的不足客观上影响了学生参与式研究能力的培养。
三、文科应用型专业学生参与式研究能力培养的发展对策
首先,针对观念模糊和错误问题,高校应该转变观念,在新生入学时就要宣传这一方面信息,鼓励教师多带学生做课题,对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持鼓励态度。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在“教”与“参与”中更好地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写作能力,启发学生在参与研究中思考;学生也要有参与意识,积极主动地参与。其次,高校硬件设施上的不足究其原因还是科研经费较少和其他可用于教学方面的财力资源不足。高校应该鼓励教师积极申请课题,提供给教师申请课题的有利条件,争取较多的科研经费,建立文科应用型专业的实验实训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这不仅利于高校学科建设,也利于高校人才培养,会促进一种良性循环,增强高校的学科实力。再次,软件上的缺失,主要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高校的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关系,要鼓励老师多学习,熟练掌握一些文科实验设备,摸索一套培养文科应用型专业学生参与式研究能力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最后,建立一套合理的培养文科应用型专业学生参与式研究能力的模式,形成合力。本课题组经过大量的问卷调查和访谈,针对高校现有的教学条件和资源,提出“123N”文科应用型专业学生参与式研究能力培养模式。“1”指的是参与式研究能力双提升的综合创新人才培养体系;“2”指的是“两阶段”的培养过程,即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阶段、实验实训的实践教育阶段;“3”指的是“三大类课程体系”,即学术研究型课程体系、创新探索型课程体系、实践应用型课程体系;“N”指的是若干个具体支撑项目,包括:文科应用型专业优化整合与交叉人才培养计划,专业课探究式课堂教学改革计划,参与式研究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培养计划,毕业论文高质量、多样化改革计划,本科阶段国际化教育拓展计划,本科生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培养计划等。这些具体举措有助于从制度上保障文科应用型专业学生参与式研究能力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魏玲玲.参与式理论在开放大学教学中的应用[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6).
[2]张兄武.高校文科本科专业应用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4,101.
[3]查永军.大学生参与式学习的基本策略研究[J].大学·研究與评价,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