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高级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及实践

2017-06-20朱建雯张青青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24期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

朱建雯+张青青

(新疆农业大学 草业与环境科学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摘要:研究生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我院《高级生态学》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实际出发,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开展了教学改革,达到增强学生生态学应用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高级生态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108-02

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1],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培养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从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教学内容改变[2]、课堂中引入科研实例[3]、教学模式改变[4、5、6]等方面都进行了不断的研究、探讨及实践,以使研究生教育更好地适应科学研究对人才的需求。本文根据我校选修《高级生态学》研究生课程教学背景的特点,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开展了教学改革,希望找寻适合我校实际的、切实有效的生态学课程教学模式,达到增强学生生态学应用能力的目的。

一、我校《高级生态学》课程教学背景

本人从2006年开始讲授《高级生态学》,由于(1)选修本课程的学生生态学基础参差不齐,每年选修学生中有50%以上的没有学习过生态学;(2)选修课程的学生专业方向差异较大,有环境科学、草业、生态、农业资源与利用等不同学科领域的学生,因此让学生掌握生态学知识、理念及研究方法思路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目标主要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学方式也一直采用课堂教学,考核分基本知识掌握和综合应用二部分。由于授课及考核方式的单一,缺乏引导学生对生态学知识深入理念及应用的有效途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的理解及应用能力受到较大的限制,不能完全实现教学的目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掌握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随着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不断调整,科学研究工作对研究生要求的不断提高,此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研究生培养的需求,需要对本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从教学目标、方法、考核手段等诸方面入手,使课程教学从知识掌握上较系统,从知识理解上更准确,从知识应用上更具指导性、创新性。

二、教学改革内容及课堂实践

1.对教学目标及教学大纲的调,教学改革首先从教学目标的调整开始,根据学生生态学知识背景的特点,将教学目标由生态学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学习和掌握,调整为:在学习和掌握生态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对生态学知识的应用及分析能力的提高。课程教学学时:32学时。内容由以下几部分构成:①基本理论授课,包括:绪论、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5大章,学时19学时;②引导性课堂讨论及案例分析,每章平均1小时,共计5学时③教师专题讲座,4学时④每位学生的Seminar报告,4学时。

2.课前预习与课堂讲授相结合,针对超过50%的学生以前没有学过生态学相关课程,以及学生研究领域也并非完全是生态学研究方向的实际,加之受授课学时的限制,对学生提出课前预习的要求。根据学生研究领域或已初步确定的研究课题(本课程在研一第1学期开课)了解,如果涉及到相关的内容时,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提出应注意的生态学问题,培养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应建立的生态学意识、思维方式,让作为专业基础课的《高级生态学》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增加引導性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在以往的研究生教学过程发现,有的学生也掌握了基本的生态学知识,但遇到问题或综合考核题目时不知怎么应用生态学知识去分析,因此在本次教改的课堂环节增加了引导性讨论及案例分析。每章课堂理论授课结束后,配合3个引导性讨论题和1个案例分析。引导性讨论题通过教师有目的的针对主要知识点的应用进行引导分析,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尽可能利用照片或图片构建不同的讨论题目,这样即直观,又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2-5章的案例尽量选择新疆干旱生态系统常见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资料,案例与每个章节的内容紧密结合、并体现综合性,方法是在课堂上先进行引导性分析,提示案例中应用或体现的生态学知识及规律,建立应用与实际结合的分析思路,从而提高学生对生态学知识综合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总之,通过教改实践,实现《高级生态学》的“自学-课堂讲授-知识应用-深入学习”的学习过程,对生态学知识和理论有较清晰、系统、全面的理解,并掌握生态学研究的理念及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科学研究所具备的基本素质。2015年9月第一次课改实践活动,以课堂提问并开展讨论形式进行,但在课程结束时的考核中发现,没有达到设计希望达到的目标。分析原因:(1)可能是因为讨论仅是口头进行,有的同学真正理解了,有的同学并没有理解或完全理解,虽然讨论完成后老师进行了总结、归纳,但也没有注意;(2)课堂讨论没有与考核方式紧密结合,重视程度不够。2016年9月第二次课改实践活动中,总结上一学年的经验,在教师完成引导性讨论及案例分析后,由学生口头回答问题调整为课堂上完成书写答题,并作为最终考核成绩的一部分。通过对部分同学的调查,认为这种方法有助于对生态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有助于今后研究工作的开展。

4.增加对学生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考察,在完成教学计划的授课内容后,由每位学生进行一次Seminar报告。选题内容没有做严格的设定(因为学生所研究的领域有所不同,学生的学习背景也有差别),可选择将开展的研究工作涉及内容、计划进行的研究工作内容、自己感兴趣的生态学研究内容、最新生态学研究动态文献等。内容要求:必须是与生态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并能分析解决生态学问题及原理应用。

5.由单一的知识考核转向学习过程考核,以往的课程考核,主要针对生态学知识和原理掌握情况,兼顾知识应用。课程结束后的一次性考核,即没有体现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发现问题也没有时间补救,因此教改后调整为学习过程考核,这样学习进程可以掌握,存在不足或问题可及时发现,更有利于学生对生态学知识及理论的掌握。总评成绩=课堂引导讨论成绩(书面)(30%)+案例分析成绩(书面)(30%)+学生汇报成绩(30%)+考勤(10%)

三、结语

总体来说,通过2轮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教学设计目标基本实现,教学效果有所提高。今后在教学过程中,除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体现因材施教外,在教学方式应引进青年学生更易接受并参与的“翻转课堂”、“小慕课”等形式,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为硕士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文永勇.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33):180-181.

[2]占志勇.从教学内容来看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2012,(7):179,+209.

[3]伍玉鹏,王佳,赵小虎,谭中欣.硕士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科研实践与课式探索-以《现代生态学》课程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3):340-341,+344.

[4]葛皓,冯韵,杨森,李惠男,杨文丽,安江勇.生态学专业硕士生应用生态学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索[J].凯里学院学报,2016,34(5):168-171.

[5]唐益群,赵化,王建秀,杨坪.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教学研究,2012,35(1):36-38,+41.

[6]李雪.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改革探讨[J].新西部,2016,(11):150.

猜你喜欢

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
云计算环境下研究生课程信息化体系的重塑与优化
英国电子信息类课程观摩与思考
澳大利亚研究生课程的外部质量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