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信”课程:让学生拥有精彩人生

2017-06-20杨彦

教育 2017年23期
关键词:活动学校课程

杨彦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中明确指出:充分发挥课程的整体育人价值,体现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评价的整体性、一致性和协调性,关注学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计划》的制定对学校的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校站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设计课程,为学生设计丰富而又有营养的“大餐”。因此,北京市顺义区南法信中心小学校提出了“构建质信课程,让学生拥有精彩人生”的目标。“质信”是本校的办学理念,其核心为“四质四信”:“四质”即修身品质、外在气质、内在才智、生命雅致;“四信”为诚信、相信、互信、自信。这样,学校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力求做到课程结构的多角度、多层次、开放性,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努力培养“质信”少年。

课程设置,植根于学生

课程内容的设置应植根于学生。课程内容要让学生有兴趣,要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有利于学生发展,因为知識只有对学生的生活有意义时才得以存在。学校就以“质信教育”的办学理念为引领,从学生兴趣和年龄特点出发,形成了以国家课程为基础课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结技艺”为学校特色课程,以诵读经典、社团活动为校本课程的课程网,不断丰富“修身品质、外在气质、内在才智、生命雅致”的质信课程文化。

特色课程,提高学生修身品质 学校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中国结技艺传承人谢兰香老师为本镇居民),将中国结技艺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中国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代久远,其历史贯穿中华文明的发展,漫长的文化积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富含丰富的文化底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更有利于增强学生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继承,深受学生们的喜欢。中国结技艺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除了谢老师每周一次的全校性指导外,本校将其与劳动课整合,充分发挥劳动课的10%实践活动,并编制一至六年级教材,分年级、分步骤在课堂中落实,做到全校师生“人人会编织,人人爱编织”。看到孩子们的编织成果挂在走廊里、教室里,我们充满了自信与自豪。

校本必修课程,增长学生内在才智 《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指出:传承经典,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为语文阅读和写作的基本素材。本校开设国学诵读课程已有几年,学校以《三字经》《弟子规》、经典诗文诵读为校本课程必修课,一年级以背诵《三字经》为主,二年级以诵读《弟子规》为主,三四年级以经典诗文诵读与感悟为主要内容,高年级则侧重经典阅读。此类课程纳入学生课程表,由专职教师任课,学校定期开展经典诗文诵读大赛活动。同时,为了营造国学环境,学校南侧文化墙的主题便是“国学经典,浸润心灵”,将《三字经》《弟子规》的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刻画在墙上,让学生随时随地与国学对话。每天早晨,学生一走进校园,便会听到琅琅的诵读声,那是学校各年级学生录制的古诗文朗诵,学生们不知不觉便会投入其中,伴随着合辙押韵的古诗韵律迎接新的一天,投入到快乐的学习之中。

校本选修课程,修炼学生生命雅致 学校课程的设计需要体现课程开发的创生逻辑,即把课程开发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级图表现出来。这样不仅有利于聚焦学生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减少盲目性,而且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和兴趣需要选择学习。本校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将选修课程大致分成五类:手工艺术类(衍纸、剪纸、绘画、粘贴)、音乐艺术类(腰鼓、合唱、拉丁舞、集体舞、古筝)、体育活动类(足球、篮球、武术、冰雪)、思维活动类(围棋、象棋、魔方)以及学科拓展类(数学乐园、英语表演剧、拓展阅读)。这些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的特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网上约课的形式有选择地参加这些课程,每个学生限报两门课程,教师有的是外聘的,多数是学校自己的教师,这也极大地调动了教师们参与课程研发与设计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课程整合,服务于学生

有人说课程是一个世界,课程世界应该是平的。所谓“平”,是指各种学科应当打开自己的边界,牵起手来,互相对话。本校就大力提倡教师对所教学科教材的整合与调整,更鼓励学科教师间的整合,为学生学习创造整体世界。如品社课中“京剧魅力无穷”与美术课“京剧脸谱”、音乐课的“唱京剧”,还有语文课中《赤桑镇(选段)》,主题都是关于京剧的内容,但不同的学科侧重不同。品社课侧重介绍我国京剧的历史、京剧角色的划分等相关知识。美术则侧重教学生画、音乐课要唱京剧、语文课要把京剧台词变成文学体裁朗诵出来,同时更要关注《赤桑镇(选段)》的历史背景。为了不讲重复性内容,让学生整体认知京剧,我们做了学科整合尝试,上了一节大课:先由品社老师重点讲文化与传承,然后美术老师重点讲知识与画法,音乐老师在带着学生欣赏的同时又教学生唱了一段京剧,最后由语文老师讲解《赤桑镇(选段)》。当然,这是一个连续的完整的过程,课前几位教师进行了多次研讨,最后由几个老师共同来完成教学。这将教材中原本割裂的碎片化的教学内容回归了整体,还给了学生一个整体的世界。

本学期,学校还结合10%学科实践课要求,在小学科中探索主题实践活动,活动的主题是“安全在我心中”。安全是学生成长中的重中之重,而且现阶段的孩子们安全意识比较弱,无论是交通安全、饮食安全还是人身安全随时都有可能面临危胁,如果遇到安全问题,孩子们的应变能力较差,将不知如何处理。因此,结合学校的安全工作,本校除了组织学生参加安全知识讲座之外,还将安全课程化,让每个学生不仅知道安全的重要性,更要具有处理安全问题的能力。涉及学科(综合、科学、美术、音乐、劳动、信息、品生、品社)的老师,首先对自己学科的教材进行梳理,整理出与安全相关的内容,然后结合本学科特点找到自己开展实践活动的切入点,如综合学科在学生中间开展一次“安全调研活动”,发现身边的安全隐患及应对策略;美术课上教师组织学生画一画安全标志牌、警示牌等;信息教师和学生一起制作一些安全宣传片;音乐老师带着学生唱一些相关的歌曲;品生品社老师则带着孩子们在课堂上进行相关知识的整理与体验模拟……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们不断碰撞与交流,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在学期末,学校将组织主题实践展示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成就于学生

《北京市实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课程计划》指出:鼓励广大社会资源单位参与课程建设,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体验。此次该计划的出台,将学生的参与、体验、实践放在了重要位置,将社会资源作为学生学习的有利资源,将原来的学死知识和死学知识变成活学活用,更加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学校结合区学科实践活动设计方案,认真学习,深入思考,设计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整合社会大课堂活动 将社会大课堂活动变成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下面以“走进焦庄户地道战遗址”为例进行说明。本次研究性实践活动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階段是活动准备。语文、品社、美术等学科老师与学校德育、少先队组织进行了周密策划,制定研究性学习方案。指导学生通过上网、到图书馆、档案馆等查阅资料,搜集抗日战争中该地区的抗日英雄以及他们的故事,初步了解该地道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鼓励学生对长辈进行采访或调查,观看《地道战》电影,了解当时历史情况,感受英雄的英勇无畏和焦庄户人民的智慧。同时制定本次活动的学习单。

第二阶段是实践学习。参观、聆听,寻找英雄的足迹。活动当天,参加活动的学生首先一起重温誓词,点燃爱国热情;然后参观地道战纪念馆及地道战遗址,与历史、英雄遗迹零距离接触。参观展馆——瞻仰抗战历史遗迹。内容包括:通过“冀东抗战燃烽火”板块,了解英雄抗日历史背景。学生随讲解员参观第一展区,了解背景、历史:这一展区主要以图片、文字资料为主,再现了当时日本侵略者进入我国领土,大肆杀戮的悲惨场面。通过“人民战争建奇功”了解抗日英雄。同学们自由参观第二展区,边参观边记下英雄的事迹。通过“抗日英雄发奇想”了解该地道由来。同学们与讲解员互动,观看地道地形图,了解地道的由来。通过“抗战文物载历史”讲述英雄抗日故事。展馆内收藏了挖地道使用的各种工具,民兵使用过的各种武器,当年群众使用过的用具,卫生所使用的药箱、部队首长使用的文件袋、照相机等,随队教师鼓励孩子自己去挖掘这些物品背后的故事。参观地道、抗战民居——“亲历”抗日战场。同学们亲身体验“钻地道”,感受地道设计的巧妙,对我区军民的智慧产生自豪感及崇敬之情;自由参观民居,触摸抗日遗物,了解“抗日堡垒”。

第三阶段是成果梳理展示。实践参观结束后,语文老师和孩子一起,梳理自主搜集的资料,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参观、访问记录写出心得体会;美术老师指导孩子一起分小组制作手抄报。

此次活动把课内外知识进行了融合,学生通过实践,上了一堂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对革命的艰难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既是课堂学习内容的延伸,又是课外活动的一次实践,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访谈、参观、体验等,置身其中,快乐中学习、学习中体验、体验中收获。

开设冰雪课程,带给学生不一样的体验 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申办成功,冰雪项目活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滑雪是很好的有氧运动,能增强腿部、上肢力量。同时,滑雪运动也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育,有利于增强孩子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为了增强孩子们的体质,让孩子们对冰雪运动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本校充分挖掘乔波滑雪场的社会资源,于本学期在三、五年级开设了冰雪课程。此课程共包含20课时,分两个学期完成。从滑雪的基本知识开始,逐步进展到一些难度较大的动作滑行。这个过程,也是孩子们在刺激、有趣的锻炼中磨练个人意志、学会独立生存、挑战极限的过程。

为了让此项课程顺利开展,学校做了周密的部署,每次活动要保证安全又要保证质量。因此,我们提出了明确的目的与要求,即:目的要明确(锻炼平衡力和柔韧性);思路要清晰(拓展活动、学习体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主题要突出(体验冰雪课程);任务要清楚(体验、实践、记录、表达);活动要谨慎(关注学生体质差异及顽皮好动等)、注意安全,随时清点人数,不到人多的地方扎堆;组织要严密(以班为单位,明确目标、任务);结果要圆满(让每个孩子都有收获)。

此次活动已经开展了两次,孩子们的兴奋、激动溢于言表,紧张、认真挂在每个孩子的脸上。他们耐心地倾听教练的讲解,积极抢答教练提出的问题,小心地做着每一个动作,不停地帮助同学解决困难……滑雪场里不时传来孩子们欢快的笑声。

一所学校只有用高质量的课程作支撑,才具有生命力。课程建设是永恒的话题,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的成长,需要不断地改进与提高。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学校将继续实践、探索、创新,积极落实课程改革计划,深化课程改革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让每个孩子都拥有精彩的人生。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南法信中心小学校)

猜你喜欢

活动学校课程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