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独处,实现自我

2017-06-20汪元凯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林风眠苏格拉底论据

汪元凯

尼采说:“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许许多多的人沉沦在这么一个家长里短、羁羁绊绊的时代里,常常会迷失自我,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感慨着自己“年华虚度,空有一身疲倦”时,“自我实现”似乎渐行渐远。

苏格拉底独处于时代的漩涡里,实现了他自己的生命意义;林昭坚守着自己的精神追求,不向错误低头,达到了她自己的人生高度;中国画家林风眠独处于一个复杂的时代,却坚持自己的画作风格,坚持自己的理念,展现出了他自己的人生价值……

无论是苏格拉底,林昭还是林风眠,他们身份不同,所求不同,但是最后都实现了自身价值。这其中的原因,我想,正是马斯洛所提出的“善于独处”。

当今社会所提出的独处,不是隐居,是精神独处。要不像众人一样沉浸于纷繁的愤恨与狂欢中,要能开辟自己的精神领地。

精神独处是一种自我省察。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在生活中我们有时的确“心为形役,惆怅而独悲”。但是如果没有自我省察,等同于没有自我思想,没有自己的价值评判标准,在众多事物之间,我们就会随波逐流,又何谈自我实现?

精神独处是一种自我怀疑。笛卡尔说:“我以怀疑的态度来证明我的存在。”自我怀疑与自我批评,自我省察不同,没有省察,没有标准,又何谈怀疑呢?精神独处是一种怀疑一切的力量,它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社会乃至世界。精神无独处,对一切都持着肯定的态度,这是广义上的一种失去自我,正像当今诸多网络谣言被人们疯传、点赞一样,都充分体现了网民缺乏自我怀疑的意识,就更不必谈自我实现了。

精神独处是一种生命升华。在这么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内心过于浮躁,做什么事,说什么话都过于急切。独立的思想,或是言论不合群,便立刻遭到他人的批判和否定。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独处并不意味着就失去了话语权,缺失了价值评判权。那些成大事者,不正是那些没有在时代中沉沦的那一批人么?不正是因为他们的善于独处,而交给了社会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吗?

独处是一种品质,而非一种现象;是一种超然而非自傲;是生命的升华而非与时代的格格不入。杨绛说,“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我们一定要慢下腳步,静下心来,用心灵净土来培育滋养我们的生活和生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自我实现”。

当今物质世界丰富,善于独处,必定是只有少数人才能够真正做到的,这条路,是艰难的,但是也正如顾城所说:“路也许很窄,但总是会有;路也许很长,但总会到头。”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片精神领地,学会独处,以达“自我实现”!

教师点评

文章的开头两段,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名人事例自然得出论点。中间部分,作者以“精神独处是一种……”的排比段的形式,来深刻阐释“精神独处”的丰厚内涵,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论辩性。全文用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论证观点,不仅显示出作者论证的举重若轻,更表达了文章丰富的文化思想内涵。

教师亮分

基础等级36分+发展等级17分=53分

猜你喜欢

林风眠苏格拉底论据
林风眠《静物·瓶花》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林风眠——孤独的灵魂,沉郁的浪漫
说话前,请用这三个筛子过滤一遍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赵无极救恩师
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故事两则)
苏格拉底的遗憾
理解彼此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