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一位老记者20余年“新春走基层”的思考

2017-06-20王春燕

记者摇篮 2017年6期
关键词:新春公交基层

王春燕

【摘 要】由中宣部发起的“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已经开展6年了,2017年春节期间大连晚报将视角聚焦到一位即将退休的老新闻工作者李传报身上。他从参加工作的第一个除夕开始就将镜头对准坚守岗位的公交司机,如今已有21年。他“俯下身、沉下心、动真情”的职业精神令人感动,结合“走转改”活动,重新思考如何做好记者、怎样写好新闻。

【关键词】新春走基层 新闻职业理想

“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宇宙不重启,我们不休息!”2017年春节期间,央视新闻主播朱广权幽默答复网友提问的这句话,成了媒体圈热传的金句。之所以被刷屏,因为它是对新闻工作状态的真实描述,也因为它说出了媒体人的心里话:“风里、雨里、节日里,我们都在这里等着你。没有四季只有两季,你看就是旺季,你换台就是淡季。”“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已经连续开展6年了,媒体人的努力不仅体现在大量生动、鲜活、接地气的报道中,也体现在大众对媒体人的关注和关心中。在复杂的媒体竞争环境和发展环境下,无论观众还是读者,他们一直都在我们身边,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要拿出什么样的报道来吸引受众,要树立什么样的形象来感染受众。

媒体人只有和人民在一起才能得到尊重和爱戴

“新春走基层”不仅是一项采访活动,还是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事业的光荣传统,对当前新闻界采访作风浮躁、新闻报道脱离群众等突出问题进行修正,本质上是重新焕发媒体人职业操守和职业理想的教育实践活动。

今年的“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大连晚报和往年一样做了精心策划。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报道增加了对一名除夕夜坚守岗位的老记者的关注。这名老记者叫李传报,熟悉他的人都称其“报哥”,1993年转业到大连晚报,在摄影记者的岗位上工作至今。之所以在“新春走基层”活动中报道“自己人”,是因为“报哥”的故事确有新闻价值。从1993年从事新闻工作开始,“报哥”的第一个除夕就是在公交车上采访坚守岗位的公交司机,在他24年的新闻职业生涯中共有21个除夕是在公交车上度过的,明年他就要退休了。

在大连晚报乃至大连新闻界,“报哥”的事迹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更无人不佩服。每一年“新春走基层”开栏,他除夕夜采访公交人和末班车的报道总是图文并茂,细心的人会发现他采写的公交故事和末班车故事每年都不同。而“报哥”的这种采访作风并不是因“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才有的,20多年来,他几乎把新闻生涯中的除夕夜都奉献给了公交车上“新春走基层”,始终坚持用镜头记录除夕夜坚守岗位的公交司机,讲述新年钟声敲响之际的末班车故事。“每年除夕采访公交司机,感受都不一样。他们每个人都有故事,都值得写一写。”“报哥”这样告诉笔者,“我对公交司机这个群体有感情。”

马克思早在1842年就提出,报刊“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同情人民的一切希望与忧患、热爱与憎恨、欢乐与痛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版1卷352页)而起源于1942年延安《解放日报》改版的党的新闻工作传统,也是同样的新闻观:“密切地与群众联系,反映群众的情绪、生活需求和要求,记载他们可歌可泣的英勇奋斗的事迹,反映他们身受的苦难和惨痛,宣达他们的意见和呼声。”(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社论《致读者》)近两百年来,尽管新闻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这一基本要求,仍然具有生命力。因此才会出现像“报哥”这样令人深深感动的新闻工作者。

今年除夕夜筆者跟随“报哥”采访,从傍晚5点半开始,换乘了5条线路,连续8个小时在公交车上“新春走基层”,亲身感受到了大连公交人对“报哥”的尊敬和爱戴。“报哥”不是跑公交战线的记者,但是在大连公交集团从一线职工到集团总经理没有不认识他的。“还有谁能在除夕夜陪我们公交人8个小时?”这是大连公交人的心里话。也许,对公交人来说,除夕夜不回家过年的确是工作需要,但是有新闻记者与他们同行,就多了一份温暖,深了一层感情。

好新闻要求媒体人不仅脚在基层更要心在基层

“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是一个仪式,它昭示着新闻工作应该遵循的精神与原则: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民众。这不仅是新闻工作者完成报道任务必须坚持的原则,也是新闻界履行卫护人民利益、推动社会进步职业责任的必行途径。因此,我们“走基层”,不能是一般意义的采写所见所闻,而是要挖掘真正的新闻,探寻见闻背后的新闻意义,时刻关注人民的境遇、关注社会的发展,为整个社会的运行建造良好的信息环境。看到什么就写什么,听到什么就记什么,简单记录农村大爷说了啥、城里大妈干了啥、工人师傅如何辛苦,这样的报道无异于学生作文,只能说是见闻,很难说是新闻。

从“走基层”一开始,很多人就提出“基层在哪里”的问题。是田间地头?是工厂车间?是各行各业的生产一线?于是,“新春走基层”活动出现了许多记者体验式的报道内容,比如记者和农民一起挑担子,和工人一起上生产线,记者做一日的锅炉工、环卫工,甚至空乘人员等等。走到群众身边,了解群众生活,这是记者的本职,如果我们的报道仅仅停留在体验层面,那就写不出真正的新闻。认识是不可能一次完成的,基层仅走一次也是远远不够的。许多成功记者的实践证明,把基层当作基地是提高认识、深入群众的必经之路。著名记者范敬宜,写言论举的例子多来自辽宁,他曾经在东北生活工作了二三十年,辽宁就是他的“基地”。获得首届范长江新闻奖的艾丰擅长写经济领域的报道,他非常熟悉长虹、海尔、春兰等一批企业的情况,企业就是他认识经济现象的一个“基地”。

在采访“报哥”的过程中,现已退休的公交司机杜桐武这样告诉笔者:“传报采访报道我们公交,可不只是在除夕夜,平常日子他也经常来公交采访,而且越是恶劣天气越是深更半夜他越来。”杜桐武是“报哥”除夕采访公交一线所报道的第一位公交司机,20多年来两人一直保持着联系,他说:“我开了一辈子公交车,认识不少新闻记者,传报是唯一一个跟我打了20多年交道的媒体人。”

今年除夕,正在慰问一线职工的大连公交集团总经理孙成涛,看见在现场拍照的“报哥”连忙上前拜年,两手相握,这位老公交人无限感慨:“传报,咱俩认识有20年了,你还是老样子,一点儿都没变。”亲历了大连公交近30年的发展变化,孙成涛在与“报哥”的交往中深深感受到了记者和媒体对促进公交事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当年我还在分公司负责宣传工作的时候,经常会在深更半夜接到传报的电话,告诉我某条线路的公交车出事故了,提醒我天气有变立即采取防滑措施等等。他挖掘了很多公交司机的感人故事,让我们公交行业得到了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在孙成涛看来,“报哥”不仅是记者,还是公交业务通,随时随地发现问题,直接指出工作不到位之处,为大连公交文明享誉全国做出了贡献。

媒体的社会责任需要媒体人坚定新闻职业理想

基层不仅仅是田间地头,也不局限于工厂车间,基层应该是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最前沿。走基层就是向实践学习,就是到社会实践的最前沿了解现实,认识世界。因此,有一个长期关注的调研基地对于记者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些地方发生的新闻事实和出现的新闻人物,也就更容易写出好的新闻作品来。

在走基层的过程中,很多记者都被创造历史的普通群众感动过。但是在感动之外,走基层还要有一个从感动到自觉的转化过程,要把在基层體会到的感动转化为深入群众、转变作风的自觉行动,并结合“走转改”,确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从而使我们的新闻报道给人以力量,进而锻造服务人民的新闻职业理想。

在采访“报哥”的过程中,原大连晚报社总编辑韩宗凯这样告诉笔者:“一身旧军装,一口山东腔,一摞发表在解放军报、人民海军报的新闻作品。当时传报来报社帮忙,干活踏实,老实本分,业务又好,报社班子专门开会决定留下他。”据韩宗凯回忆,当年报纸头版刊发的《除夕,坚守岗位的人们》组照,是编辑部春节报道的一个小策划,他感怀道:“没想到,从此,传报便始终把镜头对准基层,把新闻人最可贵的平民意识践行始终。他能坚持20多年在除夕夜采访公交职工,绝不是受利益驱动,而是新闻人的良心和人文关怀。”

战地狼烟、洪灾地震、海难疫情……这些重特大事件的现场从来不缺记者的身影,因为这是职责,更是使命。在“报哥”的新闻生涯中,像这样冲锋在前的经历也有很多:2002年发生在大连的“5·7”空难,他是第一个出现在现场的记者;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已经55岁的他主动要求前往余震不断的灾区采访;他的《“报哥”跑现场》专栏记录了很多发生在三更半夜、恶劣天气、事故火灾中的新闻,爆料电话随时可以把他从睡梦中叫到突发事件的现场。然而,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报哥”的可贵之处更在于能够“俯下身、沉下心、动真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脚在基层,心在基层,默默坚守,始终如一。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走”是途径,“转”是目的,成果体现为“改”。新闻前辈范长江曾说过,记者要穷一生精力研究一两个大问题。他所说的“问题”不是去找反面典型,一味地搞批评报道,而是指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时代主题。记者只有心中装着“大问题”,才能在实践的最前沿找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才能写出好新闻,才能“双脚丈量时代,笔墨记录变迁”。

(作者单位:大连晚报社)

猜你喜欢

新春公交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一元公交开进太行深处
基层在线
独占新春第一芳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等公交
新春路上不轻松
贺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