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作经验类新闻的创新研究

2017-06-20陈亚东

记者摇篮 2017年6期
关键词:新闻创新

陈亚东

【摘 要】工作经验类等传统新闻写作,很多从业人员喜欢沿袭传统古板写法,长此以往让读者反感,进而影响报刊在读者中的形象及报纸的美誉度。本文作者从实践角度出发,列举了工作经验类新闻传统的几种写法及弊端,以及如何写好写活工作经验类新闻的建议,给媒体从业人员以启发。

【关键词】新闻 创新 经验类新闻

前不久,海门日报做了一次读者调查,请读者就海门日报目前的版面新闻进行评点。发出去500份调查问卷,读者对海门日报近几年努力办活报纸所做出的努力予以肯定,但其中344份问卷显示,读者十分感冒报纸的工作经验类报道以及会议类报道。作为一张基层的党报,主要服务于该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可能受传统采编习惯的影响,记者采写的稿件老套,编辑编制的标题也老套。长期这样地办报,难免令读者生厌。这些读者说,一看就是一张板着脸的党报。其实翻开国内许多党报党刊,近几年都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版面和内容的创新都在悄悄地进行中。如果一个县级党报对读者的反映依然不理不睬,那么最终会失去自费订阅户这块市场。有的人说,工作性新闻本来就是这个格式,但笔者从事了20年新闻采访,觉得工作经验性新闻也可以写得生动活泼,令人爱看耐看。一句话,工作经验性完全可以创新出彩。

工作经验性新闻缘何不耐看

1.新闻要素虽全,但新闻内容空洞。按照传统习惯写成的工作经验性新闻,一般五要素齐全,程式化明显。比如市里召开一个工作会议,通常的写法就是,某月某日,某部门召开会议,会议回顾过去成绩,就下阶段工作进行部署。然后某某市领导发表讲话。由于版面的因素,这类新闻或字数过长(领导讲话篇幅大),或很简短(200来字打发)。读者想要了解会议到底部署什么解决什么问题,但是看不到。

2.标题制作平实,缺乏亮点。也许受习惯思维影响,很多编辑拿到会议类、工作经验类稿件,一般制作标题时,按照会议议题做标题,十分平实。但其实会议中以及工作经验中隐藏着很多亮点的东西,却没有制作成标题。如某报写今年第一季度全市财政收入列某地区第一。人们看到的新闻信息是该市首季财政收入列某地区第一,但财政收入由好几块组成,今年首季财政收入增长,主要是哪一块有明显增长,如果将这块明显增长的收入做到标题中,那就使得工作经验类新闻“亮起来”了。

3.说尽被写主体好话,导致读者反感。某报曾经写过一个企业家的发迹史,写这个企业如何取得成功的所有经验;写这名企业家致富以后还是很节俭。喝过水的一次性杯子要重复使用好多次;写这名企业家每天清晨开始在朋友圈发心灵鸡汤,提醒员工如何做事做人等。但这名本地的企业家生于本地长于本地,很多人都从小就认识这个企业家,企业家到底有“几斤几两”大家都很清楚。其实该企业家平时生活并不节俭,而且还涉嫌偷税漏税,对待员工也十分苛刻等。因此,这篇介绍该企业的工作经验报道刊出了,遭到了很多读者的吐槽。

4.专业性比较强,读者看得不明白。采写专业性较强的新闻稿件,有的记者根据介绍人怎么介绍就怎么写,很多很专业的技术名词没有进行通俗化语言转换,或者没有在文后采用“相关链接”等方式进行诠释。如某报纸刊登“某某建筑企业开建江苏首家被动式房屋绿色产业园”,什么叫被动式,文中没有说清楚,倒是把出席领导的讲话写了长长的一大段,读者看了这篇新闻感觉云里雾里。

写活写亮工作经验类新闻

如果辛辛苦苦出版的报纸,不仅没人要看,还被读者批评,那真是白辛苦一场。新闻创新是媒体竞争和发展的必需手段,新闻记者要想在社会实践中抓住新闻事实的本质,写出有思想深度的报道,更需要树立创新的意识,注意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应以知识积累为条件的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思维训练。因此,丰富的知识、勤于思考以及全局观念都是必要的方法。因此,看似传统的工作经验类新闻,我们带着创新的思维去研判题材、精心采写、精致制题,写活写亮工作经验类新闻,让读者看完有所感有所悟。如何增强工作性报道的吸引力?笔者以为应从7个方面进行改进。

1.用新闻的眼光筛选信息。新闻线索主要来源于自己经历的、从周边了解到的和会议、材料中,作为在办公室工作的同志,可能来自会议材料更多点,无论什么样的会议,或多或少,总要透露某些方面的新闻信息。有直接信息,有间接信息,也有潜在信息。但是,不是任何信息都可以成为新闻加以报道的,记者可将会议反映的主要信息条分缕析地梳理一下,沙里淘金,然后将不重要的和次重要的信息筛选掉,留下最有新闻价值的信息加以报道。总的来说,站位越高,挖掘出的新闻价值越大。我们平时讲记者顶天立地,宏观上要想市委书记、市长想的事,微观上要到最基层寻例子、找答案。你要采访什么、报道什么,当然要选择。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呢?应该就是好看、有用。我们的文章要么好看,要么有用,如果既不好看,又没有用,那还不如不刊登出来。还有一种说法叫做文章读了有意思、有意义。有意思实际上就是好看,有意义就是有用。

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詹国枢在给北大学生作讲座时,谈到新闻写作的技巧时讲过三句话:第一句话叫做带着问题写新闻,第二句话叫做水平高低在选择,第三句话是最高境界是通俗。因此,每个记者采访之前要先问问自己,读者对这个人物、单位、地区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了解的是什么。

2.抓住素材“亮点”写好新闻。陈述事实,惜墨如金。切记一篇新闻,特别是一个消息只能有一个新闻“亮点”,避免“亮点”太多晃人眼。有人说领导的一个重要讲话、一个重要的文件能采写出好几篇新闻稿件,道理就在这里。写新闻突出一个“点”字,就是亮点。角度越小,挖得越深,新闻越好。同时要放大“亮点”,有时领导讲话中的插話,经常是老百姓或者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领导在会上即席就某一问题讲了几则小故事、小插曲,最易针砭时弊、生动而有张力,若把这样的闪光点和精彩的观点补充到“新闻稿”里,可为会议新闻增色不少,提高其“含金量”。有时候单就这些“亮点”写的新闻稿,利用新闻写作体裁上的变化,其新闻影响力要远远大于对会议的全面报道。如某市经济责任审计经验全国推广,该市举报贪官可报支交通通讯费用全国首家,这些新闻不要说发县级党报,就是国家级媒体也会录用。

3.要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的基本规律。笔者曾对来稿进行分析,发现没有被采用的稿件大部分是因为缺少事实。我们将其称为没有内容的“空壳新闻”。别看有的稿件写得长长的,仔细一看“空话连篇”,找不出一个可用的事实来,只好弃之纸篓。这里要搞清几个东西:概念不等于事实,如说某同志看书很认真——;做法不等于事实,如通讯员或记者,把秘书写的报告、总结,或者给先进人物写的书面材料缩写、改写一下,这类稿件不管它如何改头换面,仍然是公文,而不是新闻;观点不等于事实。写新闻要不要观点?回答是肯定的。但是新闻中的观点,要隐含在事实中,要含而不露。让读者读了作品,就自然而然地接受和赞同作者观点;华丽的词藻不等于事实,新闻作品的美,美在内容,事实没有说服力,只是在语言上“浓施粉黛”,用优美的詞语把新闻打扮得花花哨哨,反而给人一种华而不实之感。当然平时常见的,把概念当事实、把做法当事实。

4.见事要见人。工作性报道中如果有人的活动、语言、动作细节,整篇文章就能动起来,就鲜活有灵气。因此,记者采写新闻时,应采用故事性、现场性、特写类导语。这些导语鲜活生动,吸引人。在正文中也要朝这方面追求。如去年海门成为苏中苏北首家小康达标市,新华日报6月3日发了一篇《海门小康的样本解读》文章,写法很生动,通过6个故事解读海门小康。

5.跳出材料采写新闻。这是选择新闻事实的需要,也是从受众的视角选择“新闻点”、选择语言的需要。会议上或材料中往往只有一个新闻点,需要去补充采访,才能成为一篇新闻。因此要在会议上或材料中找点子,在采访中找素材。这里要强调的是必须变换角色,从受众的眼光,捕捉人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话题。特别是与广大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领导要求的新闻,要写得读者要看;读者要看的新闻,要写得领导能接受。

6.用通俗的语言解说会议和文件。新闻是给受众看的,写新闻就要用受众日常工作、生活中用的语言。会议讲话用的是讲话者的语言,文件用的是上下级之间沟通的公文语言。会议和文件新闻要抛开讲话者的语言风格和公文语言风格,用受众乐于接受的通俗语言解说他们感兴趣的会议和文件中的新闻事实。

7.取其一点做标题。通过标题突现新闻性,吸引读者。把新闻亮点做到标题上,如刚刚评好的政府新闻奖有一篇二等作品《一支画笔,一年挣回3000万——海门引导农民家门口就业致富纪事》,主标题只标了一个新闻事实。这个鲜活的事实,是足够亮的亮点。

(作者单位:江苏海门日报社)

【参考文献】

[1]李云娣,张艳春.《新闻创新与创造性思维》2000年第三期《理论观察》,第79-80页;[2]2006年12月8日,中宣部、教育部、中国记协和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深化“三项学习教育活动”赴高校系列讲座走进北京大学,由人民日报海外版总编辑詹国枢作题为“妙手著文章——谈谈新闻写作的技巧”的讲座.

猜你喜欢

新闻创新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