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场作文何以抢眼

2017-06-20吴士千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文学名著拟人词句

吴士千

中考作文的评阅,虽有考试大纲和评分标准作依据,但落实到具体的篇章上,仍然会见仁见智。考生想要在考场上写出高分作文,首先就得了解阅卷老师的评分理由,然后在写作时谨慎下笔,精心构思,不胡编乱造。本报编辑特为此整合了30例作文模拟考场,供考生通过实例分析,熟知考场作文评分标准这些阅卷者的“明规则”,并了解到那些没有写出来的“潜规则”(标题要一眼看出与主题的关联;作文的首尾段最好都点题;作文最好分成五至六段;篇幅以超过规定一两百字为宜;题材要实事求是;立意不但要明确,而且要正确……)。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每个考生都希望自己的作文写得好,被阅卷老师看中,能超群胜出。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一愿望?

一、立意上,着红色

红色,代表热情。也就是说,写作文要充满对生活的热情,积极向上,时刻站在时代的前列,充满活力,热情洋溢。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作文命题,考生在确立作文的主旨时,选材立意时,往往由于生活阅历与作文思维的局限,会产生一种惰性与求稳心理,顺着题意很自然地进入到某一惯常的思路中。于是便出现了大量题材相同、思路相通的平庸之作。而那些成功之作,则往往是充满激情,勇于创新,用一种高远的立意使题旨得到升华的。

近两年以“陪伴”“相伴”为关键词的命题较多,虽然审题门槛不高,但如果阅卷老师看到的都是大同小异的“与阅读相伴”,难免产生审美疲劳。如要出彩,考生就必须排除从众心理,花点时间精心推敲,以抢眼的标题亮出新颖的立意。例如:“爸爸,我想买你十分钟的相伴”(呼告手法,用于记叙文,演绎“爱,还要会爱”);“一抔故土:游子的陪伴”(拟人手法,用于叙事散文,演绎思乡爱国情);“一串滴答的雨声”(拟物手法,用于状物散文,演绎物我交融的意境);“面山而居,枕水而眠”(拟物、对偶手法,用于抒情散文,凸显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与文化记忆相伴”(拟人手法,用于抒情散文,阐述文化记忆的魅力);“让好心情陪伴一生”(拟人手法,用于哲理散文,体现物质、精神与人生的哲理思考)……

二、构思上,着绿色

绿色,代表自然。也就是说,写作要追求自然之美。

这自然,来自于文学底蕴。作为考生应认真阅读文学名著,用以陶冶自己的性情,积累写作经验,学会运用文学名著中对生活的感觉、观察与思考的方式来面对自己的生存世界,养成自己独特的感受、观察与思考、表达的方式。注意对自己特别欣赏的作品进行细致阅读乃至熟读、背诵。胸中有了一些作品作“底子”之后,就会有气盛言宜,挥洒自如的信心与能力,写作中信手拈来,融化铸炼,从而使自己的作文“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具有奇妙的光彩与自然的灵性。

例如,2016年四川遂宁卷文题“ ,让我更 ”所提供的信息只有三个字,却为考生的构思创新提供了广阔天地,必须准确把握,力求出彩。生活中有很多的人或事物符合这种递进关系,出彩的关键在于“不落窠臼有个性”,让构思在层进思维中亮出独特性。考生补“自学……进步”“刻苦……自信”,那就流于一般化,如果补“退一步……自信”“停一停……厚重”“擁抱飞瀑……开阔胸襟”“映日荷花……有诗性”“微信……懂得担当”等词语,那么立意就具有或哲思或诗意或大气的个性特质,胜人一筹。

这自然,来源于生活。考生需深入生活,用炽烈的情感去拥抱生活。这样,在构思时,才能找出那些牵动自己情感深处的东西:隐秘的痛楚与欢欣的经验,甚至是沉痛的精神创伤。这样写出来的才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才会有动人的力量。

三、表达上,着黄色

黄色,为成熟色,成熟了才有味道。也就是说,写作要追求一种成熟美。或直抒胸臆、或含蓄流露、或诙谐表达、或辛辣讽刺,总要达到一种境界。

因此,考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学水平,在作文时,要心无旁骛,沉潜到自己的写作对象之中,努力选择最为贴切、充分的词句来表达自己充沛的感情与灵敏的思绪。要稍稍“放肆”一点,把一切可能的艺术手段与修辞手法灵巧地在作文中使用;要稍稍“敏捷”一点,把自己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灵思妙想及时地抓住,充分发挥语言的功能,在错综变化的感觉、情感、想象、思索中用灵活的句式、生动的词句以及富于意蕴的语句表达出来。

此外,考生还需注意融合、化用文学名著的精彩词句,善于运用新词妙语,注意掌握各种门类、学科的特殊用语,并加以灵活借用,在语言表达中既注意充分而推演至尽,作比别人更进一步,更深一步的刻画;又能够在一些时候,适可而止,留有余地,让作文显示含蓄不尽的意味,乃至“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此时无声胜有声”。

总而言之,考场上考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学水平,依据自己写作上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努力表现自己的个性。

猜你喜欢

文学名著拟人词句
拟人句
浅谈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文学名著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拟人句
拟人句
学会拟人句
不受高考青睐的文学名著阅读
日本文学名著速读(7)——『黒い雨』